緬甸星龜(Burmese Star Tortoise ),俗名 星龜、土陸龜。屬陸龜科-象龜屬。分布於緬甸南部。生活在灌木林、草叢等地方。喜歡在空氣溼度較大的地方棲息。對紅色敏感。
形態特徵
成熟體型:在最大體長的比較上,緬甸星龜與印度星龜相差無幾,而且二者都以雌龜的體型較大。一般成熟雌龜的背甲總長為26到30釐米,而雄龜的背甲則在15-18釐米左右。緬甸星龜與印度星龜最大的差異是背甲與腹甲上的放射狀花紋,前者的背甲有6條簡單的放射狀紋路,而後者則為8-12條,而且在視覺上顯得較為複雜。此外,緬甸星龜的腹甲多呈淡雅的鵝黃色,其上則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而印度星龜的腹甲則是和背甲相似,也有黑色的放射狀花紋。有些報告則指出,緬甸星龜的殼甲形態較為狹長,並且背甲殼面的刻紋不如印度星龜般明顯。
形態:與一般龜相比,緬甸星龜沒有頸盾,而且邊緣兩邊每邊只有11塊的緣盾,而其他的龜有12塊。他的尾部的端末有角狀物,雌性跟雄性個頭也不一樣,雄性成拉長狀,腹甲凹陷,尾巴長大。奇怪的是野外他們雌雄的比例是雄性不到雌性數量的一半,可能由於野外孵化的高溫和野外雄性的高死亡率。和印度星龜外形十分相近,最大的不同,在於龜殼輻射的紋路,印度星龜每個背甲的輻射紋路在八條或以上,而且腹甲亦有相同的輻射紋,但緬甸星龜背甲的輻射紋只有六條或以下,呈現十分對稱的放射排列,不似印度星龜較為混亂的分布,而其腹甲則無輻射條紋,僅留下數個對稱的塊狀黑片。
緬甸星龜的龜甲可長至 30 cm 長,其背甲扁平不隆起,頭及四肢呈現黃棕色,前腳布有粗大隆起的鱗片,腹甲是黃色的,而且有著大塊的三角形黑色斑點,而不像印度星龜的放射狀黃線。當緬甸星龜長到十英寸長時,雌龜的個體通常比雄龜大,並且雌龜的背甲也較雄龜寬。較大的雄龜可以長到6英寸長,但通常雄龜都比雌龜小且背甲平。
龜種食譜
緬甸星龜是純植食性的。它們喜歡吃果類、多刺仙人掌、莖葉肥厚的植物和薊。而家養的緬甸星龜如果餵過多的多汁植物則會造成惡劣影響,例如萵苣、生菜、番茄、和多汁性水果,實際上,這種陸龜需要粗質的高纖維食物。過度的多汁水果和軟性食物容易患腸胃疾病,如加速腸胃蠕動導致腹瀉。可以用甘藍、胡蘿蔔、芹菜、苜蓿芽等蔬菜餵養它們。
它們可以把它們所見到的所有食物吃個精光以備不時之需,所以不要過多的為它們。可以適當的讓它們保持一點飢餓,因為如果餵得太飽,則可能導致過胖或疾病。肉類絕不能給緬甸星龜食用,同樣蛋白質含量過高的蔬菜,如豆類也應排除在緬甸星龜的食譜之外。如果它們一直攝入此類食物,在過度生長的同時會導致骨骼發育不良,尿液帶血,膀胱結石以及肝臟問題。緬甸星龜需要大量補充鈣質和礦物質微量元素。尤其是對緬甸星龜幼體和孵化期的雌性緬甸星龜採取一些輔助措施至關重要。如果飼養在室內,必須在食物中填加維生素D3。
繁殖習性
交配通常在7、8月進行。雄龜此時會試圖將其他龜翻倒。當雌龜要築巢時,它們會在土堆上轉來轉去,或者試圖爬出柵欄,有時它們竟然嘗試爬到其他龜的背上。
雌龜找到合適的地點後,就會在土上撒尿以使土壤變得鬆軟容易挖洞。下完蛋後,雌龜會走開。大約在每年2月下蛋,蛋的數量少,約5釐米大小通常,雌龜一次下2-5顆蛋。龜卵在29°C的溫度下經過100天就會孵化出來了。
飼養須知
緬甸星龜在早上的時候會比較活躍,這是它們在告訴人們它們餓了,該吃飯了。隨後,它們就開始睡覺,有時它們也會偶爾醒來吃點東西,但接著就又埋頭大睡。到了下午,它們開始醒來大吃一頓,這是它們一天中最活躍的時間。當晚上熄燈以後,它們躲進自己的窩裡睡覺了。第二天早上,它們又會提醒飼養員它們餓了。在緬甸的五至十月間,有高達 15 吋的雨季,十分潮溼高熱,隨後的數月則為乾季,所以緬甸星龜應是適合於 30℃ 的溼熱環境,食物不挑剔,飼育方式同印度星龜,它們的繁殖方式尚未有詳細的研究報告,大約在每年2月下蛋,蛋的數量少,約5釐米大小,它們的生活史仍有待人們來觀察研究。用來飼養成年野生緬甸星龜的飼養箱至少要有2 x 1.75米,這樣的容器可以飼養三隻成年緬甸星龜。它們需要有一個安靜的場所供它們休息。
它們同樣也需要一個用來洗澡的場所,它們可以在這裡河水、洗澡,但是水不能太深,因為它們不會遊泳。同樣,它們還需要一個曬太陽的地方。可以把它們圍在一個沒有遮蓋的地方餵養,然後在裡面種上一些可供它們食用的植物。可以種些仙人掌,因為這是它們的天然美食。另外,一定要備有殺蟲劑,否則星龜很容易死亡。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還可以餵它們一些混合飼料。在飼養箱裡,一定不能進入貓、狗、老鼠、肉食鳥等動物。只有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才可以把緬甸星龜拿到戶外,下雨、氣溫超過35°C、酷暑、夜晚或太潮溼的時候是一定不能把它們拿到戶外的,因為太潮溼可以導致龜殼感染潰爛,夜晚則溫度太低,而且還會有一些食肉動物出來覓食。為了星龜的休息,可以在飼養箱裡鋪一些愛,或1/3泥土、1/3沙土和1/3碾碎的貝殼的混合物。它們還需要一個日光燈。在飼養箱裡,需要放置一個小水箱,並且天天換水以保持水的新鮮。至於鋪在飼養箱裡的愛或混合物,則可以每周一換或根據實際情況不定期的更換。可以在魚缸裡在飼養小緬甸星龜,可最好還是在一個木製容器內,鋪上一些幹的松柏葉,再配上一個紫外線燈和一個白熾燈。最好不要直接把取暖裝置放在鋪墊無上,以免發生火災。此外,還應放置深度不超過小龜頭的水盆以供它們喝水和洗澡用。當小緬甸星龜不超過一歲時,儘量不要把它們拿到戶外。
夏天的白天溫度應控制在31-33°C,夜晚應控制在24°C左右;春秋天的白天溫度應在24°C左右;夜晚溫度應在21°C左右。
產地分布
說法一
緬甸星龜的特殊之處,除了數量稀少之外,其背甲所具有的特殊花紋與狹小而局限的分布區域,也是它和分布廣泛且數量眾多的印度星龜(G.elegans)不同之處。也因此這種僅分布於緬甸首都-仰光西方山區的陸龜種類,格外受到學術界與陸龜愛好者的青睞。不過近年來由於棲息地遭到人為的破壞相當嚴重,加上人為捕捉的嚴重壓力下,野生族群的數量已經迅速的銳減。所幸在臺灣已經有人成功的繁殖出緬甸星龜(世界首例),期待未來人工繁殖的個體可以取代野生個體,以延續野生族群的生存。
說法二
緬甸星龜完全地分布在緬甸,它廣泛地分布在從北到南的緬甸沿海森林。一些商人也在中國和緬甸交界處和雲南省發現野生種的緬甸星龜。由於它分布地廣,所以這個種的詳細的聚集地沒辦法定位。棲息地:緬甸星龜被說成是森林的居住者。它的棲息環境與一般常見的印度星龜近似,喜歡棲息在溫暖乾燥的樹林、草原或堆滿土塊的環境中。除了每年明顯的雨季以外,他們非常喜歡在乾燥而溫暖的地表活動和覓食,而當夏季氣溫持續偏高時,個體則會接近水域,甚至尋覓可供泡澡的水塘,盡情享受混合著泥沙的洗浴。
產地氣候:緬甸有三種主要氣候:西南季候風從七月到九月帶來大量的雨成為雨季;寒冷的季節從十月開始到二月;從三月到六月是乾燥炎熱的季節,這期間的溫度可能會達到45攝氏度。在這高溫以及季節交替溼熱相間的時候,這些龜的主要棲息環境是河岸邊的森林。
活動時間:當清晨的第一道曙光透過樹梢射向地面時,便是緬甸星龜展現一天活力的開始,此時個體不但有著極高的攝食意願,同時會興奮地向四處探索;而同樣的活力,也會出現於每天的傍晚以及雨後,個體不但會選擇食物充沛的場所進食,而且成熟個體的求偶行為也多半於此時展現。當夜晚來臨、溫度逐漸降低之際,不喜潮溼的緬甸星龜會選擇溫度較高的巖洞或是落葉處棲息,以躲避溫度下降所造成的水氣凝結。至於豢養的個體,由於生理行為易受到環境中燈光與加溫設備的影響,因此經常表現出與野外個體截然不同的生理周期。不過持續高溫或強光照射,不但會擾亂個體正常的生理時鐘,甚至會影響荷爾蒙的分泌與生殖巢的發育,因此即便是室內飼養的個體,也應在持續12-14個小時的光照後,熄燈讓個體進入充分休息的階段。
個性:他們的性格是介於印度星龜和蘇卡達之間,他們不像印度星龜那麼害羞,也不會像蘇卡達那麼活潑,但是他們聰明有回應,總是抬著頭盯著飼養員猜想他們的想法。雄性緬甸星龜在18釐米以下時候成長速度快,超過18釐米成長速度就減慢了幾乎一個月一毫米而雌性要到21釐米時候才降低其生長速度。
溫度和溼度:適宜體溫:攝氏23-32度。一般保持室內溫度在25到30度之間,一些燈光直接照射的點上的溫度可以高達35度。發覺緬甸星龜可以維持得很好當溫度降到15攝氏度得時候,只要這時候提供乾燥的環境。沒有提供固定的水在它們的生活地方這樣可以避免這種龜的可能存在的衛生學問題。溼度不能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可是很好適應乾燥的環境儘管他們的原產地是潮溼地森林,但是還是要每兩周一次提供他們一個淺水泡澡以及喝水以及促進通便。
底材:柏科樹木底樹根既有吸水性強,又抑止異味功能,是不錯得底材,但是很少地方有提供,使用泥苔蘚和泥炭蘚代替,這些可以在普通底賣花的商店可以買到。泥苔蘚既容易清洗他們的糞便有可以作為它們纖維素的來源,對這種材料很滿意。泥炭蘚也一樣,它相當於緬甸星食物中的乾草。
燈光:全光譜的燈有提供UVB總是被爬蟲飼養者提倡UV紫外線有三種:UVA,有利於爬蟲的食慾;UVB提供VIT-D3,促進鈣的吸收;UVC消毒作用對動物有害。全光譜的燈據說可以提供百分之2到5的UVB,把它放在龜上方25到30釐米的地方一天12小時照射。但不認為這是必須的,只要龜的日常食物的維他命D3和鈣充足的話就可以。曾經把一隻印度星龜放在室內,不用任何光譜燈飼養,同樣長得快並有著堅硬的殼。反而覺得加熱燈可以提供溫暖和熱點,其作用比昂貴的UVB燈更重要,當然如果有錢,可以買加熱燈,全光譜燈夜燈組合起來使用。市面上有生產一些塗在龜身上,的所謂護龜液等東西,會溼的龜甲光滑漂亮。是否該使用呢?據說這有潛在的傷害,龜甲殼上的角蛋白和角質層包含這成百萬的微氣孔。這些需要氧氣很陽光保持健康,使用任何的商業品覆蓋起這些孔是極為不明智的。
珍惜度:2013年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第十六屆締約國大會上緬甸星龜由附錄二調整到附錄一。緬甸星龜被列入IUCN極度瀕危動物,這意味著他們數量在過去10年可能最少減少了百分之八十並且估計自然界的個體數少於250。種群數量不容易估計除非執行一個長期的實地考察。但是根據INCN的分類緬甸星龜比放射陸龜和安哥洛卡更加地瀕危。他們非常脆弱,如果沒有採取步驟去保護他們,他們在野外勢必走向滅亡。
現狀:緬甸星龜種群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的過渡利用開發和人類最求它們作為食物和藥物。當地人口的擴張和為農業發展而焚燒的森林都是導致棲息地散失地主要原因。中國的食物和藥物市場在近十年來對它們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當地居民的消費只是偶然的並不會導致直接的威脅。
在緬甸人們很少拿緬甸星龜當作食物,人們抓住它們飼養一段時間後等著中國商人的到來以賣個好價格。中國商人都會不定期地來收集走私到中國食物和藥物市場。寵物市場在最近幾年也是另外一個日益增加的壓力。這種龜的個體價格在西方國家的黑市上高達2500美金。但是只有少數的緬甸星是從中國走私到其他國家作為寵物交易。不適當和陳舊的CITES的規章對於這種可憐的生物是另外一個致命的死亡宣判。人們都知道緬甸並沒加入CITES的行列並且沒有發行出口許可證沒有任何的種類的捕獲動物可以合法地進口到任何國家。在緬甸或中國可以食用他們,摧毀它們的棲息地,但沒辦法合法地出口它們去飼養繁殖。據說現在想在緬甸的野外發現一隻緬甸星龜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難。它們幾乎會在以後的幾年滅絕。在中國人民對於這種龜的狂熱追求,預測飼養者手中的個人非法擁有的緬甸星龜會成為這種生物最後的主要資源。
成熟體型:在最大體長的比較上,緬甸星龜與印度星龜相差無幾,而且二者都以雌龜的體型較大。一般成熟雌龜的背甲總長為26到30釐米,而雄龜的背甲則在15-18釐米左右。緬甸星龜與印度星龜最大的差異是背甲與腹甲上的放射狀花紋,前者的背甲有6條簡單的放射狀紋路,而後者則為8-12條,而且在視覺上顯得較為複雜。此外,緬甸星龜的腹甲多呈淡雅的鵝黃色,其上則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而印度星龜的腹甲則是和背甲相似,也有黑色的放射狀花紋。有些報告則指出,緬甸星龜的殼甲形態較為狹長,並且背甲殼面的刻紋不如印度星龜般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