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
曾國藩大家都不陌生,被譽為「晚晴四大功臣」的他,才能無限。曾國藩家族兩百年來「長盛不衰,代有人才」。其240個子孫後代中,無一個敗家子,靠的就是其獨創的家教理論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風。
1、勤儉,治家之本
俗話說:「成由勤儉敗由奢」,曾國藩治家,沒有什麼過人之處,秉持的也不過是「勤儉」二字,他在《曾國藩家書》中曾提到過這樣的治家之道:「第一,貴兄弟和睦;第二,貴體孝道;第三,要實行勤儉二字」。他還有一個「十六字箴言」,曰:「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將「勤儉」二字淋漓盡致地運用到了治家的全過程,生活上要求家人不許坐轎、不許使喚差人,撿柴做飯等事情更是家人親力親為;飲食上曾國藩從不講究,每餐堅持蔬菜一品;穿著方面更是清簡,鞋襪都是自己的妻子女兒縫製的。
曾國藩所持「勤儉」二字,終身不渝,由此,他一生官運亨通,曾氏家族也奇蹟般避開了「富不過三代」的宿命。
2、和順,齊家之本
所謂「家和萬事興」,曾國藩對於「和順齊家」之道,也有一番獨到的認知,他說:「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
曾國藩全家兄弟姐妹共有9人,他是長子更要以身作則,對兄弟竭力地以德去愛護,而不是姑息縱容,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榮辱,而是以家族為重。
作為儒者模範的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挽救大清王朝於風雨飄搖之中,而這一切的基礎都在他日常的「齊家」之道中,可謂是「家齊而後國治」的典範。
3、謹慎,保家之本
曾國藩認為:「謹慎是為人處世的第一等功夫」。
曾國藩升官職之後,家族中行事簡約,簡樸不奢華,這其實不僅是他勤儉慣了,更是行事的一份謹慎和不張揚。
曾國藩時常強調,一個人越是鼎盛的時候,越是要收斂謹慎。
曾國藩深知「高處不勝寒」和「功高蓋主」的道理,人如果太得意了,禍事很可能馬上就來了。正是靠著這份謹慎,這份不居功自傲,曾氏家族才得以長久保存且盛而不衰。
4、詩書,起家之本
曾國藩非常重視對子孫後代的文化教育,他甚至舉例說,老家的那些大賢大儒,並無功名,但是卻活得怡然自得,聞名鄉裡。他還鼓勵兒子說:「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在讀書上,曾國藩自己也是一個表率。不管他每天有多忙,每天讀三頁書是他雷打不動的習慣,即使是在軍中也堅持每日讀書。
在曾國藩的家書中,也有許多內容是教導弟妹子孫要謹守家族的「耕讀」傳統,在「半耕半讀」的家風中,曾國藩自身逐漸成長為一代大家。正是因為有詩書之教,所以曾氏後代人才輩出。
5、忠孝,傳家之本
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寶貨用之有盡,忠孝享之無窮。」
俗話說:「自古忠孝難兩全」,但是這句話在曾國藩身上,卻失效了。
曾國藩是個十足的大孝子,十分重視孝道文化,同時他還認為孝是處理好家庭關係的重要法則,是家庭和睦祥瑞的重要因素。
對國家來說,他是一個大忠臣。曾國藩對國家可謂盡職盡責、盡心盡力,把國家之事當作自己的事來對待。他曾說:「凡辦大事,須視如己事。將來為國為民,亦宜處處視如一家一身之圖,方能親切。」
正是由於曾氏家族恪守忠孝之道,才使得其兄弟子侄在長期的宦海浮沉中相互照應、榮辱與共,並能在家國大義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而保證了家族的長遠發展。
曾國藩就是因為深知這裡面的智慧,才得以能在旦夕禍福的官場站穩腳跟,更讓自己的家族長久不衰,延綿後代。曾國藩一開始就是普通人,之所以能成為千古第一完人,靠的就是智慧和腦子!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曾國藩的智慧,不妨看看這本《曾國藩全書》。涵蓋了曾國藩的經典著作,以原文+譯文+評價的方式,呈現曾國藩的智慧,助你更輕鬆讀懂曾國藩!
清代才子紀曉嵐不僅熟讀此書,更是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每每機智過人、妙語連珠。曾國藩自己曾說:「每當夜深人靜時,翻翻此書,細細品味。」
精裝版,現在只需要59元,一杯咖啡的錢,就能受益終生!無論是自己讀,還是送給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點擊下方學習曾氏家族綿延數代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