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無魚不成席。如今但凡稍微正式點的酒場飯局,都要有道魚「壓陣」。或鯉魚,或「胖頭」,或清蒸,或紅燒。如果是朋友相熟或場面隨意,我都愛點道雜魚,雖說品相名頭差些,但總能博得一片喝彩。
沒來這座海濱小城前,生長在內陸的我對魚的認識極為匱乏,能叫出名來的海魚大概只有帶魚和鮁魚,吃法也就是簡單的油炸。靠海吃海,慢慢的,我對做魚吃魚的認識也漸漸豐富起來。
魚有貴賤之分,卻無貧富之別。縱然有的魚珍稀名貴,如果烹製不得法,照樣味同嚼蠟,而有的魚雖然再尋常不過,巧手妙招下來,一樣鮮美無比。無論什麼魚,往往只要經過人工養殖,便先失了幾分天然味道。所以,越挑剔的吃客越喜歡吃那些無法人工養殖的魚。
在一般集市上,很少有新鮮的雜魚可買,往往只在下漁碼頭才能買到。漁船歸來,一靠碼頭,便有了新鮮的雜魚。雜魚一般以小黃魚、小黑魚、「鞭梢子」、小偏口等為主,雖然味道不同,但因為都極為鮮嫩,混在一起烹製往往會搭配出意想不到的驚豔味道來。三口之家一頓飯,只消一斤多雜魚便夠。新鮮雜魚收拾起來很方便,只需將魚腹剪開,扯住魚鰓一拽,內臟便能清除得乾乾淨淨。如果魚再小些,甚至可以不用清理,直接烹製,只需吃時稍加注意,將內臟挑出來就行。
我認為最方便也最好吃的雜魚做法就是醬燜。醬用本地產的普通面醬即可,無需味精提鮮。醬燜雜魚的做法簡單,先將油鍋燒熱,可放少許紅辣椒提味,等炸到略發黑,加入面醬翻炒,醬可多放些,一來保證味道足夠濃重,二來可不必放鹽。將醬炒出香味後,倒入水,量以剛剛沒過魚為宜。等水燒開後,將魚依次放入,略略擺放整齊,以便於成熟後出鍋。拍好的蒜瓣和少許料酒是必不可少的,按照《舌尖上的中國》的說法,「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了」。等鍋內湯汁收得差不多,便可將魚盛出。鮮嫩的魚經過長時間熬燉,雖然外型略散了些,但僅聞那味道,便足以讓人陶醉般閉上眼睛,欲罷不能。
這樣一盤雜魚端上桌來,雖然魚刺有些瑣碎,吃時要細嚼,卻也樂在其中。咂摸魚頭是件極愜意的事,隨便夾起魚頭放進嘴裡,不必嚼,只需雙唇將魚頭抿住,輕輕一吸,那浸裹在魚頭裡的湯汁便盡入口中。縱然沒肉,那味道也能將口舌佔得滿滿當當。魚尾吃起來味道更是絕妙,幾乎所有雜魚的尾巴都是可以直接吞咽的。這樣下來,盤中便只剩下了細碎的魚肉,或饅頭,或米飯,可以用饅頭蘸魚湯,或將魚湯直接倒進米飯,略一拌便可大嚼。牛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