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提起「德雲一哥」嶽雲鵬,可以說是人氣最高的年輕相聲演員,在他師父郭德綱的力捧之下,嶽雲鵬這幾年各種影視資源、商業活動接到手軟。
嶽雲鵬原名嶽龍剛,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早早輟學來北漂,在北京什麼都幹過,保安、打雜、廚子,假如不是遇到了郭德綱,恐怕嶽雲鵬這輩子也就跟那些農村的北漂無異,在北京漂幾年,然後還是回到農村老家找一份工作謀生。
13、4歲的嶽雲鵬就跟著五姐闖蕩北京。剛開始來北京也是童工,沒人願意僱傭,幾經反轉當了保安,畢竟是個孩子,嶽雲鵬自己還需要被人保護。而且小孩子不懂人情世故,經常被安排上夜班。
後來嶽雲鵬就去了飯館,刷盤子,烙燒餅。後來畢業於海碗居,結識了郭德綱這位授業恩師。認識郭德綱之後學相聲的道路也非常崎嶇,給他15分鐘表演的時間,他三分鐘就被關注轟下來,其實對他打擊是很大的。後來師兄都走光了,他依然挺著師父郭德綱。
嶽雲鵬命好,好就好在他肯吃苦,耐得住,是個老實人。說實在的,郭德綱都說他說相聲天分不高,但就是堅持下來了。後來嶽雲鵬的底子慢慢好了起來,也開始進入小劇場表演,在他沒有大火之前,在德雲社也一點都不起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登上了春晚,然後郭德綱也賞識他,給了他很多的機會,終於火了。
相聲界歷來都是講究輩分師承的,像早年的相聲演員中,就有壽字輩、德字輩及寶字輩等等輩分。很多後來拜師的相聲演員,都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取一個藝名,一方面是為了區分輩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好記。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因素是,相聲界中對於藝名也是很看重的,很多相聲演員改名字是為了獲得好運,希望能夠一舉成名。而一個好的名字,自然給人的感覺就是不一般。
郭德綱的徒弟是按照「雲鶴九霄,龍騰四海」來收的,郭德綱徒弟的排字,和相聲界沒有必然聯繫,相聲界排字是按照「德壽寶文明」來的,明字以下就不按字走了。德雲社的排字是按科,雲字科,鶴字科,這是效仿古時候戲班的方法,比如說像富連成戲班,就有連字科、壽字科等等。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註明入科時間,誰是師兄誰是師弟。
並不是每個演員都有藝名,但是傳統相聲行業裡有這麼一個傳統,一般徒弟拜完師,師父都會給徒弟賜一個藝名,當然了。這個藝名用不用在你。當然也有師父不給賜名的,這是建國之後覺得傳統的有些習俗不適合時代,刻意的迴避的。
說這些相聲的傳統規矩,對於一個問出來進德雲社為什麼要改名字的問題的人來說,不一定能引起你的興趣。在德雲社裡,郭德綱的徒弟們都有藝名,為了區分拜師的早晚,按著雲鶴九霄龍騰四海這些字排的順序。有些人離開德雲社也還是用這個藝名,當然德雲社也有很多人不是郭德綱的徒弟,沒有藝名的人,比如孫越,于謙等人。
當然,郭德綱的眾徒弟中,藝人和本名「面目全非」遠不止嶽雲鵬。張雲雷——張磊、陶雲聖——陶陽、閆雲達——閆宗海、欒雲平——欒博、孔雲龍——孔德水、趙雲俠——趙彥飛、李雲傑——李偉等等。
相聲演員取藝人是常事,老一輩相聲藝人是依據「德壽寶文明」,但建國後這一行業習俗就沒那麼講究了,幾乎都用本名,像郭德綱、于謙、高峰、孫越等都屬於「明」字輩。當然也有藝名,只是屬於評書門的,像郭德綱藝人叫郭增福,于謙叫於增祿,但都沒叫開。
進到一個組織,一個社團還是要改名字的。就是要有藝名,之所以有這個講究,那說明還是有很多的需求的。比如說有了一個新名字,代表著自己脫胎換骨,在藝術這條道路上有了名號。
有點像《水滸傳》108將都有一個自己的稱號一樣。如果有一天,自己不想在表演了,金盆洗手,退隱江湖,那也不用被人記住自己的真名。藝名不用了,藝人也退隱江湖。在少林寺也會要讓師父給起一個法號,其實是一個道理!名字是自己授業恩師賜予的,進到一個組織裡,可以讓大家更團結,也更像一家人。
改名後的嶽雲鵬,對於他來說是人生新的開始。名字本身寓意吉祥、美好,嶽雲鵬的這個藝名,是嶽龍剛和過去辛苦人生的告別,嶽雲鵬的成功是他在生存環境和生活態度的思想上的努力。對於公眾人物嶽雲鵬來說,一個藝名帶給他的不僅僅是人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是他實現師傅郭德綱對他期望的途徑,還讓他脫胎換骨,成為與過去的嶽龍剛不一樣的嶽雲鵬。
對於他,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經常在舞臺上表達對郭德綱的再造之恩。但我卻認為他更應該感謝自己,感謝自己當年的不放棄,感謝當年的努力刻苦。一路走來的嶽雲鵬,不斷跌倒,不斷爬起,一步一步成為現在了一名出色的相聲演員。
確實,嶽龍剛改名嶽雲鵬三個字後,卻也與他的「賤萌」像挺搭配的。或許,德雲社當初給改名字,郭德綱除了對他很厚重之外,與給他定義的相聲角色還是有一定關係的。想來「龍剛」二字在嶽雲鵬後期的相聲表演情形確實有些相違背啊。
所以,嶽雲鵬真名原本叫嶽龍剛,有幸與郭德綱相識,進入德雲社後,按照德雲社的相聲門規和郭德綱定製的收徒輩分及他的相聲定位等原因,給他取名為「嶽雲鵬」,才有今天受眾多觀眾喜愛的「小嶽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