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鮟鱇魚的體前半部平扁呈圓盤形,尾部柱形,一般體長40~60釐米、體重300~800克,生活在溫帶的海底下,鮟鱇一般底棲,靜伏於海底或緩慢活動,鮟鱇魚的胃口很大,它生長在黑暗的大海深處,身軀向後細尖成柱形,兩隻眼睛生在頭頂上,頭特別大而平扁,一張血盆大口長得象身體一樣寬,嘴巴邊緣長著一排尖端向內的利齒; 鮟鱇魚有兩個背鰭,第一背鰭與一般魚不同,由5~6根獨立分離的鰭棘組成(6根是黃鮟鱇,5根是黑鮟鱇)。前兩根位於吻背部。其頂端有皮質穗。第2背鰭與臂鰭均位於尾部。胸鰭很寬,側位,圓形,基部成臂狀,有利助身體滑行。腹鰭短小,喉位。尾鰭圓截形。體裸露無鱗,在頭體上方及體側邊緣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質突起。體柔軟、無鱗,背面褐色,腹面灰白色。頭及全身邊緣有許多皮質突起。
生活習性
鮟鱇魚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或幼魚為食,也吃各種無脊椎動物和海鳥。鮟鱇魚的胃口很大,它的胃中常充滿著鯊魚等大型魚類的骸骨。肉食性,以頭頂上的鰭刺作為誘餌,背鰭最前面的刺伸長像釣竿的樣子,前端有皮膚皺褶伸出去,看起來很像魚餌。利用此餌狀物搖晃,引誘獵物,待獵物接近時,便突然猛咬捕捉,再大口一口吞下去。
除適時變色適應環境外,其生存絕招還在於身上的斑點、條紋和飾穗,儼然一副紅海藻的模樣,尤其那種身披飾穗的鮟鱇魚,更擅長潛伏捕食和逃避天敵追殺。生物學上把這個小燈籠稱為擬餌。小燈籠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前段好象釣竿一樣,末端膨大形成「誘餌」。小燈籠會發光,是因為在燈籠內具有腺細胞,能夠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魚都有趨光性,於是小燈籠就成了其引誘食物的有利武器。但有的時候也會給它惹來麻煩。閃爍的燈籠不僅可以引來小魚,還可能吸引來敵人。當遇到一些兇猛的魚類時,其就不敢和它們正面作戰了,它會迅速的把自己的小燈籠塞回嘴裡去,胸鰭很發達,可以像腳一樣在海底移動,頓時海洋中一片黑暗,鮟鱇魚趁著黑暗轉身就逃。本身衝著鮟鱇魚來的大魚,在黑暗中也無所適叢,只得悻悻離去。不是所有的鮟鱇魚都有這個小釣竿,雄鮟鱇就沒有。一般雌鮟鱇體形較大,而雄鮟鱇卻相反,只有它的六分之一大。
分布範圍
鮟鱇魚是底棲性的魚類,一般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水域,喜歡砂礫的底質,主要棲息近海砂泥底質海域。分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繁殖習性
雄性鮟鱇生長在黑暗的大海深處,行動緩慢,體型比雌性小得多,又不合群生活,在遼闊的海洋中雄魚很難找到雌魚,一旦遇到雌魚,就咬破雌魚腹部組織,鑽入其皮下,終身相附至死,雄魚一生的營養也由雌魚供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絕無僅有的配偶關係。
經濟價值
魚肉富含維生素A和C。其尾部肌肉可供鮮食或加工製做魚鬆等,其魚肚、魚籽均是高營養食品,皮可制膠,肝可擔取魚肝油,魚骨是加工明骨魚粉的原料。富含鈣、磷、鐵等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還是比較高的。經常食用鮟鱇魚肝臟,有助於保護視力、預防肝臟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