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化之都」邂逅「歐洲文化之都」

2021-01-08 青年參考
「不朽的城雕」攝影展在青島舉辦「東亞文化之都」邂逅「歐洲文化之都」

本報記者 蔣肖斌 《 青年參考 》( 2015年12月16日   10 版)

    丹麥哥本哈根,《小美人魚》(1913)

    瑞典斯德哥爾摩,《奧菲斯組合》(1926~1936)

    市民和攝影師一起觀看展覽  ▋攝影 宋新華

    青島商場中的「歐洲文化之都」城市雕塑攝影展  ▋攝影 宋新華

    希臘雅典的《女像柱》、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大衛》、法國巴黎的《戴高樂將軍》、丹麥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這些散落在歐洲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雕塑,近日「齊聚」青島。

    12月6日,「不朽的城雕——『歐洲文化之都』雕塑攝影展」在青島開幕。來自13個國家、15座城市的300餘幅攝影作品,記錄了一場「歐洲文化之都」與「東亞文化之都」的邂逅。

    城市雕塑傳達歐洲公共藝術魅力

    「不朽的城雕——『歐洲文化之都』雕塑攝影展」由2015東亞文化之都中國青島活動年組委會和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主辦,是「不朽的城雕」城市公共藝術主題系列活動的首發項目。

    該展覽由義大利著名攝影師米歇爾·斯坦齊奧內(Michele Stanzione)、亞歷山德拉·孔巴蒂(Alessandra Combatti)和中國著名攝影家曾毅、周銀雙等,在今年8~11月赴歐洲拍攝,從近萬張城雕藝術攝影作品中精選出150幅製作而成。

    攝影小組在雅典(希臘)、佛羅倫斯(義大利)、阿姆斯特丹(荷蘭)、柏林(德國)、巴黎(法國)、格拉斯哥(英國)、都柏林(愛爾蘭)、馬德裡(西班牙)、安特衛普(比利時)、裡斯本(葡萄牙)、盧森堡(盧森堡)、哥本哈根(丹麥)、薩洛尼卡(希臘)、斯德哥爾摩(瑞典)、魏瑪(德國)等15個在1985年到1999年間被評為「歐洲文化之都」的城市進行採風創作。每件雕塑都同時進行現場視頻錄像,配以相關歷史的文字說明。

    展覽期間,主辦方在現場舉辦了「城市雕塑與攝影藝術的對話」講座,邀請市民與外國攝影家互動交流。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對歐洲城市雕塑的代表性作品進行再次藝術展現,向觀眾藝術化地傳達歐洲公共藝術的魅力。

    據希臘前駐華大使約安尼斯·賽奧法諾普洛斯(Ionannis Theofanopoulos)介紹,上世紀80年代中期,希臘文化部長梅蓮娜·梅爾庫裡(Melina Mercouri)向歐共體提議舉辦「歐洲文化城市」的年度評選活動。1985年,希臘當選為第一屆「歐洲文化之城」;1999年之後,活動改稱「歐洲文化之都」。「系列城市文化活動的舉辦,促進了歐洲各城市的文化、旅遊、經濟、社會的發展。我相信,『東亞文化之都』的評選活動,同樣能讓東亞的城市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增加各城市的文化知名度。」約安尼斯說。

    「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3國共同發起的多邊性文化活動。從2014年起,3國每年分別選出一個城市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共同舉辦活動。首屆當選城市為日本橫濱、中國泉州、韓國光州;2015年,中國青島和日本新潟、韓國清州共同當選。

    本次展覽實現了「歐洲文化之都」和「東亞文化之都」的首次破冰之旅。在開幕式上,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於芃說,選擇城市雕塑作為對話交流的聚焦點是因為,從城市的起源到發展過程來看,城雕是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精神風貌和文化特徵的載體,也是離廣大群眾最近的一種藝術形式。

    「通過對歐洲城市公共藝術的學習與交流,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發展帶給人們的精神財富。同時,也可引發人們對現在與未來的反思,這對於我們現在的城市建設具有借鑑意義。」於芃說。

    青島城市雕塑將由市民選出

    「不朽的城雕」攝影展的舉辦地點頗為「接地氣」。青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明告訴《青年參考》記者,本次攝影展不是放到美術館、展覽館,而是放到青島人氣最旺、規模最大的商場,「市民看著電影、買著衣服,就不經意間邂逅了這些經典的城市雕塑,與藝術不期而遇,充分享受經典藝術的魅力」。

    在一幅雅典攝影作品前駐足的孫如德是一名室內設計師,周末和妻子孩子來逛商場,無意中發現了這個展覽。他告訴《青年參考》記者,因為職業關係,他對與建築相關的雕塑比較關心,特別喜歡希臘古典的人像柱。

    身為青島人,談到青島應該有怎樣的城市雕塑,孫如德說:「青島相對輕鬆休閒,可以做一些現代、有活力的東西,但不能太超前,畢竟是城市雕塑,屬於公共藝術。現在城市都是高樓大廈,可以用雕塑增加區分度、表達個性。」

    李明透露,作為「不朽的城雕」後繼項目,2016年,青島將邀請十多位來自歐洲和國內頂級的雕塑大師來到青島,舉辦雕塑營和大師班,並為青島創作城市雕塑作品,目前這項工作的前期準備已經完成,「藝術委員會」也已成立。值得一提的是,城市雕塑的落地方案將由市民投票選出。

    「把國外和國內結合起來,防止藝術『水土不服』;把城市的文化導向和老百姓的需求對接起來,使其真正成為人民的藝術、共享的藝術。」李明介紹,青島將為中外雕塑家提供一個指南,告知青島的城市布局、歷史文化,使他們能根據青島的內涵和特質來創作。

    「比如,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法顯,曾在青島嶗山登陸。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在登陸點附近做個法顯相關的雕塑?這些城市歷史都是很好的雕塑素材。」李明說,「『不朽的城雕』系列活動作為一個平臺,將以此為起點,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都展開更廣泛的交流,不僅是雕塑,也包括旅遊、體育等。」

    城市雕塑:講述一座城市的故事

    攝影師拍的不僅是雕塑本身,還有雕塑周圍的環境,並講述雕塑背後的歷史。在分享會上,米歇爾·斯坦齊奧內說,拍攝城市雕塑聽上去不難,其實不簡單。

    「我要在人群聚集的古蹟上,找到雕塑本身的形象和故事。受到天氣影響,陽光是我的朋友,雨是我的敵人,而雨和陽光的聯盟,讓我看到了彩虹。為了拍《小美人魚》,我們去了3次,黎明、白天、日落。早上4點起床去拍,就為了看她黎明的表情。」

    中國前駐丹麥和希臘大使甄建國告訴《青年參考》記者,雕塑的發祥地是希臘,希臘是大理石的文化,而中國是木頭的文化,兩種文化不同,各有所長。

    「作為城市地標的雕塑,只要符合建築的物理規律,就可能生存下去,要允許不同形式和不同風格的存在。」甄建國舉例,雪梨歌劇院在竣工前一年「被罵得狗血噴頭」,但建成後成了雪梨的象徵乃至澳大利亞的象徵,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建築之一。

    城市雕塑並非中國傳統城市建設的構成,從19世紀末才自西方引入中國。經歷了百年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城市的迅速崛起,城市雕塑似乎成了「標配」。然而,能夠真正體現城市文化特色、成為公共藝術經典的城市雕塑並不多,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萬用元素「不鏽鋼球」——「書籍撐球」、「浪花託球」、「雙手舉球」……

    於芃認為,城市中高樓大廈林立給人帶來壓抑感,而雕塑會打破這種感覺。雕塑能作用於人類精神上的感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但於芃強調:「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城市風貌,絕對不是要在中國推動城市雕塑。」

    於芃對《青年參考》記者說,之所以選擇青島,最重要的原因是青島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擁有適合城市雕塑的視覺基礎和城市規劃,這不是每個城市都具備的。此外,青島是今年的「東亞文化之都」,肩負加強和「歐洲文化之都」交流的使命;2017年,青島將成為全國公共藝術大展的舉辦地。

    提到城市雕塑,丹麥駐華大使館文化處主管傅儒思(Niels Bjoern Friis)說,大家都知道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雕塑很好,但丹麥還有別的城市雕塑,「我的家鄉奧胡斯是明年的『歐洲文化之都』,有更多的現代雕塑」。

    傅儒思認為,由於中國沒有城市雕塑的傳統,所以有更大的空間,「只要表達人民意願的就可以」。「不能說某類雕塑就適合城市,因為每個城市都是不同的。藝術家是要表達一種感覺,表達人民的藝術和城市的傳統。對中國來說,適合北京的不一定適合上海。城市雕塑講的是這個城市的故事,也代表了城市對未來的期待。」

    希臘雅典的《女像柱》、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大衛》、法國巴黎的《戴高樂將軍》、丹麥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這些散落在歐洲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雕塑,近日「齊聚」青島。

    12月6日,「不朽的城雕——『歐洲文化之都』雕塑攝影展」在青島開幕。來自13個國家、15座城市的300餘幅攝影作品,記錄了一場「歐洲文化之都」與「東亞文化之都」的邂逅。

    城市雕塑傳達歐洲公共藝術魅力

    「不朽的城雕——『歐洲文化之都』雕塑攝影展」由2015東亞文化之都中國青島活動年組委會和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主辦,是「不朽的城雕」城市公共藝術主題系列活動的首發項目。

    該展覽由義大利著名攝影師米歇爾·斯坦齊奧內(Michele Stanzione)、亞歷山德拉·孔巴蒂(Alessandra Combatti)和中國著名攝影家曾毅、周銀雙等,在今年8~11月赴歐洲拍攝,從近萬張城雕藝術攝影作品中精選出150幅製作而成。

    攝影小組在雅典(希臘)、佛羅倫斯(義大利)、阿姆斯特丹(荷蘭)、柏林(德國)、巴黎(法國)、格拉斯哥(英國)、都柏林(愛爾蘭)、馬德裡(西班牙)、安特衛普(比利時)、裡斯本(葡萄牙)、盧森堡(盧森堡)、哥本哈根(丹麥)、薩洛尼卡(希臘)、斯德哥爾摩(瑞典)、魏瑪(德國)等15個在1985年到1999年間被評為「歐洲文化之都」的城市進行採風創作。每件雕塑都同時進行現場視頻錄像,配以相關歷史的文字說明。

    展覽期間,主辦方在現場舉辦了「城市雕塑與攝影藝術的對話」講座,邀請市民與外國攝影家互動交流。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對歐洲城市雕塑的代表性作品進行再次藝術展現,向觀眾藝術化地傳達歐洲公共藝術的魅力。

    據希臘前駐華大使約安尼斯·賽奧法諾普洛斯(Ionannis Theofanopoulos)介紹,上世紀80年代中期,希臘文化部長梅蓮娜·梅爾庫裡(Melina Mercouri)向歐共體提議舉辦「歐洲文化城市」的年度評選活動。1985年,希臘當選為第一屆「歐洲文化之城」;1999年之後,活動改稱「歐洲文化之都」。「系列城市文化活動的舉辦,促進了歐洲各城市的文化、旅遊、經濟、社會的發展。我相信,『東亞文化之都』的評選活動,同樣能讓東亞的城市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增加各城市的文化知名度。」約安尼斯說。

    「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3國共同發起的多邊性文化活動。從2014年起,3國每年分別選出一個城市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共同舉辦活動。首屆當選城市為日本橫濱、中國泉州、韓國光州;2015年,中國青島和日本新潟、韓國清州共同當選。

    本次展覽實現了「歐洲文化之都」和「東亞文化之都」的首次破冰之旅。在開幕式上,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於芃說,選擇城市雕塑作為對話交流的聚焦點是因為,從城市的起源到發展過程來看,城雕是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精神風貌和文化特徵的載體,也是離廣大群眾最近的一種藝術形式。

    「通過對歐洲城市公共藝術的學習與交流,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發展帶給人們的精神財富。同時,也可引發人們對現在與未來的反思,這對於我們現在的城市建設具有借鑑意義。」於芃說。

    青島城市雕塑將由市民選出

    「不朽的城雕」攝影展的舉辦地點頗為「接地氣」。青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明告訴《青年參考》記者,本次攝影展不是放到美術館、展覽館,而是放到青島人氣最旺、規模最大的商場,「市民看著電影、買著衣服,就不經意間邂逅了這些經典的城市雕塑,與藝術不期而遇,充分享受經典藝術的魅力」。

    在一幅雅典攝影作品前駐足的孫如德是一名室內設計師,周末和妻子孩子來逛商場,無意中發現了這個展覽。他告訴《青年參考》記者,因為職業關係,他對與建築相關的雕塑比較關心,特別喜歡希臘古典的人像柱。

    身為青島人,談到青島應該有怎樣的城市雕塑,孫如德說:「青島相對輕鬆休閒,可以做一些現代、有活力的東西,但不能太超前,畢竟是城市雕塑,屬於公共藝術。現在城市都是高樓大廈,可以用雕塑增加區分度、表達個性。」

    李明透露,作為「不朽的城雕」後繼項目,2016年,青島將邀請十多位來自歐洲和國內頂級的雕塑大師來到青島,舉辦雕塑營和大師班,並為青島創作城市雕塑作品,目前這項工作的前期準備已經完成,「藝術委員會」也已成立。值得一提的是,城市雕塑的落地方案將由市民投票選出。

    「把國外和國內結合起來,防止藝術『水土不服』;把城市的文化導向和老百姓的需求對接起來,使其真正成為人民的藝術、共享的藝術。」李明介紹,青島將為中外雕塑家提供一個指南,告知青島的城市布局、歷史文化,使他們能根據青島的內涵和特質來創作。

    「比如,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法顯,曾在青島嶗山登陸。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在登陸點附近做個法顯相關的雕塑?這些城市歷史都是很好的雕塑素材。」李明說,「『不朽的城雕』系列活動作為一個平臺,將以此為起點,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都展開更廣泛的交流,不僅是雕塑,也包括旅遊、體育等。」

    城市雕塑:講述一座城市的故事

    攝影師拍的不僅是雕塑本身,還有雕塑周圍的環境,並講述雕塑背後的歷史。在分享會上,米歇爾·斯坦齊奧內說,拍攝城市雕塑聽上去不難,其實不簡單。

    「我要在人群聚集的古蹟上,找到雕塑本身的形象和故事。受到天氣影響,陽光是我的朋友,雨是我的敵人,而雨和陽光的聯盟,讓我看到了彩虹。為了拍《小美人魚》,我們去了3次,黎明、白天、日落。早上4點起床去拍,就為了看她黎明的表情。」

    中國前駐丹麥和希臘大使甄建國告訴《青年參考》記者,雕塑的發祥地是希臘,希臘是大理石的文化,而中國是木頭的文化,兩種文化不同,各有所長。

    「作為城市地標的雕塑,只要符合建築的物理規律,就可能生存下去,要允許不同形式和不同風格的存在。」甄建國舉例,雪梨歌劇院在竣工前一年「被罵得狗血噴頭」,但建成後成了雪梨的象徵乃至澳大利亞的象徵,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建築之一。

    城市雕塑並非中國傳統城市建設的構成,從19世紀末才自西方引入中國。經歷了百年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城市的迅速崛起,城市雕塑似乎成了「標配」。然而,能夠真正體現城市文化特色、成為公共藝術經典的城市雕塑並不多,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萬用元素「不鏽鋼球」——「書籍撐球」、「浪花託球」、「雙手舉球」……

    於芃認為,城市中高樓大廈林立給人帶來壓抑感,而雕塑會打破這種感覺。雕塑能作用於人類精神上的感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但於芃強調:「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城市風貌,絕對不是要在中國推動城市雕塑。」

    於芃對《青年參考》記者說,之所以選擇青島,最重要的原因是青島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擁有適合城市雕塑的視覺基礎和城市規劃,這不是每個城市都具備的。此外,青島是今年的「東亞文化之都」,肩負加強和「歐洲文化之都」交流的使命;2017年,青島將成為全國公共藝術大展的舉辦地。

    提到城市雕塑,丹麥駐華大使館文化處主管傅儒思(Niels Bjoern Friis)說,大家都知道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雕塑很好,但丹麥還有別的城市雕塑,「我的家鄉奧胡斯是明年的『歐洲文化之都』,有更多的現代雕塑」。

    傅儒思認為,由於中國沒有城市雕塑的傳統,所以有更大的空間,「只要表達人民意願的就可以」。「不能說某類雕塑就適合城市,因為每個城市都是不同的。藝術家是要表達一種感覺,表達人民的藝術和城市的傳統。對中國來說,適合北京的不一定適合上海。城市雕塑講的是這個城市的故事,也代表了城市對未來的期待。」

相關焦點

  • 關注「東亞文化之都」 「惠女阿芳」變身小導遊
    昨日上午,泉州、橫濱、光州三個「東亞文化之都」正式授牌。「這是泉州本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新曆程,也是『惠女』阿芳主題創作迎來的新起點。」「惠女阿芳」的「爸爸」——泉州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泉州晚報社書畫研究院特聘畫師蔡永輝在為這一喜訊喝彩的同時,也以獨具特色的主題創作獻禮相賀。
  • 2019「東亞文化之都」中國西安活動年開幕式隆重舉行
    新時代的西安,承古開新、開放包容,正乘著共建「一帶一路」的強勁東風,加快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全力打造世界文化之都和世界旅遊時尚之都,將與「東亞文化之都」各成員城市一道,堅持以文化人,以文為媒,以文興城,增強「共生·創新·和諧」的共識,秉承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以文化交流帶動經貿合作,以城市交流助推區域發展,推動文都共建、文化繁榮、文明共享。
  • 昨晚,2019「東亞文化之都」中國西安活動年正式拉開帷幕
    新時代的西安,承古開新、開放包容,正乘著共建「一帶一路」的強勁東風,加快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全力打造世界文化之都和世界旅遊時尚之都,將與「東亞文化之都」各成員城市一道,堅持以文化人,以文為媒,以文興城,增強「共生創新和諧」的共識,秉承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以文化交流帶動經貿合作,以城市交流助推區域發展,推動文都共建、文化繁榮、文明共享。
  • 入選「東亞文化之都」後 紹興梳文脈向海外展江南底色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筆下的煙雨紹興成為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今,穿越歲月長河,浙江紹興成功入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作為中日韓三國文化領域重要品牌,「東亞文化之都」旨在通過開展多樣文化活動,帶動東亞區域文化合作與城市文化建設。自2013年啟動以來,三國已有7組21座城市當選「東亞文化之都」。
  •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一個宗教的聖地
    說到閩南的傳統文化,不能不提的就是泉州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泉州在宋元時期就是中國世界級的通商港口,世界各地商客往來絡繹不絕,甚至許多人都在泉州定居。形成了泉州宗教信仰的豐富性,現今被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信仰。
  • 普羅夫迪夫慶祝開啟2019「歐洲文化之都」活動
    新華社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1月12日電(記者戰小漪)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市12日舉辦慶典,慶祝開啟2019「歐洲文化之都」活動。  作為保加利亞第二大城市,普羅夫迪夫是一座歐洲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東歐「音樂之都」的美譽。
  • 與韓炳哲商榷:儒家文化真的從新冠中拯救了東亞嗎?
    近日,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在德國《世界報》發表了《我們不會向病毒屈服的理由》一文(中譯文參見《韓炳哲:為什麼東亞對疫情的控制比歐洲有效?》),指出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對此次新冠的疫情處理比歐洲好,主要得益於東亞「儒家思想」的「服從」傳統,「數字監控」系統的發達以及口罩的及時使用,而後兩者也都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 專訪|藤井省三:魯迅和村上春樹都是東亞文化的原點
    這本著作原本屬於巖波書店的教養啟蒙系列,前半部分追蹤了近現代東亞都市空間裡的魯迅人生,後半部分更像是東亞視域下的魯迅接受史。在這本書的後半部分,藤井省三依然將魯迅和村上春樹放在一起進行系譜化的比較。在他看來,無論喜歡也好,厭惡也罷,魯迅是近代工業社會中的東亞文化原點,而村上春樹是後現代社會的東亞文化新原點。藤井省三對魯迅的研究,既帶來了觀察的新視角,也帶來了解讀的新爭議。
  • 羅馬——世界天主教中心,世界文化之都
    義大利的首都和最大城市——羅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世界天主教中心,世界文化之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它位於亞平寧半島的中南部西側,臺伯河下遊的丘陵平原上。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紀20~50年代建成,是擁有摩天大樓的現代化城市。
  • 象牙塔之巔|美國的中文博士:鄙視鏈的底端,兩種文化的夾層
    父親頭都抬不起來地說:「電影」,說第二個字的聲音越來越小,仿佛這是一件無比丟臉的事。人文學科,在科學技術開始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總顯得玄乎、縹緲、百無一用,近代以後,中國人從文化自大一下被西洋大炮轟到認為文化無用,而更看不起本國的文化,就像梁漱溟所說:「若問他中國文化的短處何在,都能說出許許多多;若問他中國文化的長處何在,則不免口囁嚅而心躊躇了。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潘守永:粗略地說,國際上有四類博物館形態,第一類以藝術收藏為主,我們叫藝術類博物館或美術館,比如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都是綜合藝術類的博物館;第二類以社會歷史的收藏為主,我們叫歷史博物館;第三類是自然科技類的收藏為主,叫科學博物館,比如自然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天文館、動物園、植物園也是放到科學博物館系統裡邊;第四類就是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收藏「遠方文化」為主,也就是歐洲之外的文化實物,
  • 德克·卜德:中國文化的「異域之眼」
    卜德的研究或探討近代文明與中國失之交臂的原因,或論證中國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及貢獻,或闡釋作者對中國文化的精闢見解。寫作的目的都是力圖把真實的中國介紹到美國,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的借鑑意義。漢學研究著述豐富  辯證評述漢語文字卜德漢學研究成果豐碩,共有100多篇著述。
  • 神秘的吉普賽文化,流浪者之歌!
    吉普賽民族作為世界民族之林的一顆奇異果實,其特殊的文化吸引了許多人的好奇心。吉普賽其實是一個錯誤的稱呼,因為吉普賽人(gypsy或gypsies)是從英語埃及人(egyptian)一詞演變而來的,這是英國人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對他們的傳統稱呼。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文化自信正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繁榮,是凝聚力量,推動和保障「中國之治」的重要基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才能愈發光彩奪目,才能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有利於找到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 後浪的 「酷文化」 是新時尚之都的 「出圈」 法寶
    為了讓這種影響力具象化,Vogue Business in China 在 11 月 21 日發布的《新時尚之都指數報告》中,首次提出 「酷文化力」 這個概念去詮釋 「後浪」 一輩所呈現出的特殊文化屬性,進一步分析這些年輕人將如何影響和塑造成都、重慶、西安、瀋陽、杭州、武漢、南京、長沙、廈門、天津、青島和大連這十二座候選城市的時尚文化氣息和氛圍。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非洲、歐洲、南極洲
    非洲是人類進化史上從古猿到森林古猿、「拉瑪古猿」、「完全形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直到現代人都存在過的大陸。人類學家得出了非洲是人類誕生地的結論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遊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非洲大陸平均海拔約750米,地形北寬南窄,呈倒立的不等邊三角形狀,南北最長約8000千米,東西最寬約7500千米。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近代中國,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試圖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挫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國土安全與文化安全一體,缺一不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侵略與反侵略是一條明線,對本位文化的自戕與自衛之爭是一條暗線,兩條戰線的鬥爭都很膠著。由於歷史背景複雜,人物的政治立場、文化底色、價值取向、社會關係與之糾纏,對其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 晟道說文化丨卻扇之禮,大紅蓋頭裡的文化秘密
    中國作為衣冠上國,向來講衣冠一體,冠與服對應著身份地位、個人修養,什麼場合穿什麼,戴什麼都有講究,故而衍生出了多彩的中國首飾文化。(小科普:「首飾」在如今專指佩戴的裝飾品,在這個詞創立之初它專指男子所戴的帽子)在婚典中,說到「首」飾,一方大紅蓋頭想必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飾品。
  • 《對馬島之魂》評測:日本武士文化的展示
    對馬島之魂可以說是一款來頭很大的遊戲了,之前在e3展上名聲大震,後面調皮多次,最近,《對馬島之魂》發售之日,作為Sucker Punch苦心打磨力作,壓力也不小,遊戲整體上和只狼近似,奪得TGA最佳遊戲獎的動作遊戲,在文化方面,很好的展示了日本古代的武士文化,獲得成功,遊戲中玩法開放,自由。
  • 彈幕文化,為何難飄到歐美?
    究其深層原因,不僅與彈幕在誕生之初帶有的天然屬性有關,也體現出不同人群的文化差異。不習慣「屏幕花花綠綠」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看視頻是個人獨處式的放鬆,也可以與家人、朋友交流。但無論是哪一種,觀看的內容本身依然處於重要地位,而不是作為評論的陪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