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當初在日本上映時,曾因票房不及預期,讓吉卜力工作室陷入困境。後來社長鈴木敏夫開發了龍貓周邊及一系列商業運作,工作室才度過難關,並且後續的營收支撐了吉卜力之後幾部動畫的開支。
全文2327字,閱讀約需4.5分鐘
作為首部進入中國院線的吉卜力工作室作品,12月14日,77歲漫畫家宮崎駿的代表作《龍貓》,終於登陸中國院線。
距離暖萌界動畫鼻祖《龍貓》在日本首映,已經過去了整整30年。雖然這部超級爆款IP對於中國觀眾來說並不陌生,但此前一直沒有在國內正式公映。很多人願意走進影院,更多是基於情懷,為了補上童年欠宮崎駿的一張電影票。
▲《龍貓》在豆瓣的評分達9.1分
而對於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來說,《龍貓》也具有標誌性意義。
宮崎駿早期的作品基本是叫好不叫座,《龍貓》當初在日本上映時,曾因票房不及預期,讓吉卜力工作室陷入困境。後來社長鈴木敏夫開發了龍貓周邊及一系列商業運作,工作室才度過難關,並且後續的營收支撐了吉卜力之後幾部動畫的開支。
也是因此,龍貓形象成為了吉卜力的廠標和吉祥物。如果把龍貓比作宮崎駿創業路上的最佳合伙人,一點也不為過。時至今日,龍貓周邊產品仍然通過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橡子共和國等渠道源源不斷被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收入囊中,也為吉卜力帶來可觀的回報。
「不是商人」的宮崎駿
當《龍貓》將在國內公映的消息傳出後,「駿迷」們早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宣布要為童年欠著宮崎駿的那張電影票彌補遺憾。
此次上映的《龍貓》時長為86分鐘,吉卜力工作室為適應現代化的影院技術,特意將原版電影作品的膠片轉成數碼,並進行了重置。不過,對於已經習慣了歐美各種技術大片的中國觀眾來說,技術並不是他們走進影院的真正原因。
▲《龍貓》的宣傳海報
「《龍貓》我已經看過不下五次,每個情節都能背出來,但是還要去電影院看一次,這種感覺就像是老朋友重逢。」一位影迷告訴新京報記者。
儘管有很多人衝著情懷走進影院,但是和同時期上映的《海王》比,《龍貓》的票房依舊有較大差距。截至12月15日10點43分,龍貓的票房為940萬,海王的票房則為3117萬。
宮崎駿曾說「一個鏡頭就能告訴我一部電影的好壞。我們得做出能夠感到驕傲的作品,一部能讓人們感到驚豔的電影。」
▲宮崎駿
因為擁有這樣的價值觀,吉卜力不會為了票房增加更多商業化元素,手繪電影要求的是不計成本和精力,電影要經過漫長的生產周期,但收益並不可觀。
一位中國動畫導演表示,宮崎駿與吉卜力的創作思維與美國動畫電影公司有著很大差別。後者側重線性思維,《玩具總動員》、《賽車總動員》,甚至《變形金剛》這類題材從本質上說屬於商業片。兩者的創作主體不同,美國動畫電影也有周邊開發,但票房收入同樣可觀。
「說到底宮崎駿不商業。」這是業內人對他的評價,也是數十年,他能夠在影迷心中無法被遺忘的原因之一。
周邊收益大於電影票房
上海首映禮上,日本吉卜力工作室現任會長星野康二曾透露,此次引進《龍貓》,「策劃了8年之久」。之所以選擇《龍貓》作為首部在中國正式公映的電影,是因為《龍貓》在吉卜力工作室的發展歷史和宮崎駿的創作生涯,具有特殊意義。
1985年,製作《風之谷》的團隊「トップクラフト(Top Craft)」在德間書店出資幫助下,正式轉型為吉卜力株式會社。團隊成員除宮崎駿外,也包括另一位外界所熟知的日本動畫導演高畑勳(今年四月去世)及漫畫家、電影製作人鈴木敏夫。
1988年,宮崎駿的《龍貓》和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兩部影片一同上映,但票房平平。直到《龍貓》被一家日本電視臺的老闆看中,龍貓形象通過電視才真正走進千家萬戶,周邊產品也火爆大賣,瀕臨破產的吉卜力才迎來轉機實現盈利。
儘管龍貓的周邊產品為吉卜力帶來了持續的盈利,但宮崎駿拒絕將龍貓產業化,沒有製作續集。
在日本放送協會(NHK)拍攝的一部宮崎駿的紀錄片裡,記錄了始終堅持手繪的宮崎駿藉助網絡技術,製作一部12分鐘電影短片的過程。觀眾可以看到時年75歲的宮崎駿創作過程及他身上作為藝術家的執拗。
在與現代技術的碰撞與磨合中,這種執拗往往會與商業有著某種衝突。這也給工作室的運營帶來麻煩。
2014年,外界傳言吉卜力要全面暫停動畫製作,未來只進行版權管理工作,停擺的主要原因來自於過重的財務負擔。隨後吉卜力製作人鈴木敏夫接受NHK採訪時闢謠稱:「吉卜力只是改變拍片方式。宮崎駿也想拍點短篇動畫電影。」但他也承認,吉卜力需要改變,「按照迄今為止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據當時公布的數據顯示,因為沒有外包業務,吉卜力每年的人工開支達到了20億日元(約1.2億人民幣),每年需要有100億日元(約6億人民幣)的收益才能維持正常運營。但除了《千與千尋》的304億日元票房,吉卜力再沒出現過票房上的現象級電影。
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由高畑勳創作的《輝夜姬物語》耗費了51.5億日元(約合3.2億人民幣),這在日本電影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卻僅僅收穫了20億日元的票房。
從《龍貓》的重映和近幾年宮崎駿美術館的開辦,可見吉卜力也在尋求電影票房以外的商業收益。
位於東京都三鷹市的「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由宮崎駿一手打造,也是眾多影迷們心中的打卡聖地。美術館於2001年開館,每天限量2400人,裡面沒有指定的參觀路線,全部由遊客自主探索,建築中的每個空間相對分開,遊客可以從中解碼動畫世界的樂趣。
▲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的宮崎駿畫廊
橡子共和國是吉卜力工作室官方授權的周邊產品店,除了在日本本土,也開進了上海、香港和臺灣,每年吸引著真愛粉前往購買喜愛的龍貓周邊。
新京報記者 閆麗嬌 編輯 魏佳 校對 何燕
值班編輯 花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