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東方學 通訊員 王志雲
2019年3月22日,耒陽市自然資源局掛牌成立。衡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委委員、總規劃師李興國,耒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寧,耒陽市自然資源局黨委副書記、局長曹洲文,耒陽市自然資源局黨委書記、副局長徐璞出席掛牌儀式。
自然資源,民生之本,發展之基。
有百姓「飯碗」之稱的耕地,耒陽不容樂觀,耒陽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05公頃,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053公頃警界線水平。
有人類寶貴財富之譽的自然資源,耒陽早已敲響警鐘,被國家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
我市的自然資源很有限,極其寶貴。珍惜自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加速轉型發展,是耒陽面臨的一道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新中國70年來,特別是新時期來,在耒陽這座城市,有那麼一個群體,他們守土盡責、忠誠履職、忠心耿耿守護著這片熱土,是名副其實的自然資源衛士,那就是耒陽市自然資源局、自然資源人。他們就像自然資源的保護神,保護著自然資源,保護著耕地,為耒陽經濟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為耒陽轉型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情系熱土,譽滿神州。耒陽市自然資源局20多個集體與個人獲得了市級以上的各種表彰和獎勵:2005年該局榮獲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優秀成果一等獎;2006年被評為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先進單位;連續多年被衡陽市政府、耒陽市委市政府評為「目標管理先進單位」「耕地保護責任目標管理先進單位」「經濟發展優質服務單位」等榮譽稱號。
堅守耕地保護紅線
堅守耕地保護紅線,歷來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經濟發展中要守住的「四條底線」的第一條底線,可謂重中之重。而能否堅守住這條紅線,在於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
我們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雖然經濟發展的任務很重,但是耕地保護的責任義不容辭
2018年6月5日,耒陽市召開武廣新城片區土地拍賣會,成功拍賣4宗地塊,總面積574.6畝,拍賣成交總價款66689.25萬元,超出基準地價3億1千萬,創下我市土地拍賣成交單價歷史記錄。
耒陽市委、市政府積極探索耕地保護長效機制,出臺了耕地保護政策,把耕地保護納入各級政府工作考核內容,每年年初,市長與各鄉鎮籤訂《耒陽市土地管理與耕地保護責任狀》,各鄉鎮長成為耕地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市、鄉鎮、村層層籤訂責任書,還將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協調管理工作作為責任考核目標寫入《耕地保護責任書》中,將基本農田保護的責任落實到農戶、落實到地塊,作為考核政府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全市形成了一張牢固的耕地保護網。
基本農田是耕地的精華,被譽為人類的「飯碗」。我市增加資金投入力度,改善耕地保護的各項基礎建設。每年投入足夠的資金用於開展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將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落實到鄉鎮、村組、農戶,建立基本農田保護臺帳,繪製基本農田保護區圖,構築市、鄉鎮、村、組「四位一體」的保護網。還投入人力物力建設基本農田保護資料庫,製成電子地圖,在每個鄉鎮都設立高標準農田保護公示欄,對每個村100畝以上的成片農田設置了保護標誌,維護新增基本農田標誌牌,製作永久性標語牌,懸掛宣傳橫幅,加強耕地保護力度。
為制止耕地拋荒,這些年來,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堅決制止耕地拋荒發展糧食生產的意見》,明確規定,凡連片拋荒20畝以上或零星拋荒面積累計超過耕地總面積1%以上的鄉鎮,當地黨政一把手、分管領導、駐村幹部就地免職,並責令限期整改,當年恢復耕種。並成立了由市委辦、市政府辦、市農辦以及農業農村、自然資源、財政等部門參加的督察考核組進行督察,全市耕地拋荒面積明顯減少。
強化對基本農田的動態管理。市自然資源局(原國土資源局)黨組研究出臺《土地動態巡查責任制度》,強調各鄉鎮要加強基本農田動態管理,定期對基本農田的保護情況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和制止違法佔用行為,確保全市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降低。
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探索建立耕地保護尤其是基本農田保護經濟補償獎勵機制,市政府每年從財政資金中拿出一定數量補貼基本農田,增加農保區農民收入,提高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市財政還撥付一定的資金用於獎勵保護耕地先進鄉鎮、先進村及先進個人。
土地整理像一股和煦的春風,吹遍了耒陽的山山水水。走進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洲陂鄉和馬水鄉,在一望無垠的土地上,地勢平坦如鏡,田成方,水成條,溝渠交錯,阡陌相連。一陣清風吹過,田裡稻浪翻滾,豐收的景象盡收眼底。
洲陂鄉和馬水鄉素有「耒陽糧倉」的美譽。在這兩個鄉的交界地段,有一處沿馬水河流域的溪谷平原,這裡是市裡的糧食生產區。然而曾經這裡地勢高低不平,種田成本高,老百姓不願意耕種,很多田都荒廢了。市自然資源局(原國土資源局)向上級部門爭項目、爭資金,整治「耒陽糧倉」。為此,他們加班加點編制上報資料,上衡陽、跑長沙。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洲陂、馬水土地整理項目終於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項目從2007年10月正式開工到2008年7月竣工。工程建設規模993.74公頃,總投資2100多萬元,平整耕地744.89公頃,新增耕地51.57公頃,新修水渠61137.1米,新修水溝58791.3米,新修田間道47524.9米,新修生產路28720米。
右一為陳寧副市長,右三為陳建軍處長
2019年4月10日,省自然資源廳調查監測處處長、省三調辦常務副主任陳建軍,到耒陽市檢查指導第三次國土調查工作。耒陽市副市長、市三調領導小組組長陳寧陪同。
僅2008年就完成市級整理項目選址立項2個,災毀復墾項目選址立項7個,土地開發項目選址立項4個,總面積1119.3176公頃,可新增耕地面積70.093公頃。經驗收合格的磨形鄉、哲橋鎮小岸村、遙田鎮、小水鎮土地整理項目4個,項目規模444.19公頃,新增耕地19.77公頃;已申請立項的市級整理項目4個,項目規模5775畝,預計新增耕地174畝;完成災毀耕地復墾項目8個,項目規模239.1276公頃。
近年來,在堅守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的基礎上,市自然資源局大力實施土地規模整治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不斷強化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
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籤訂市、鄉、村三級耕地保護責任書,建立完善永久基本農田信息監督員制度,聘請377名村級永久基本農田信息監督員,明確監督職責和工作內容,耕保責任落實到人。
完成《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和《可調整地類、園地後備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摸清全市耕地後備資源現狀,為耕地開發提供依據。大力實施耕地開發,全市完成新增耕地開發驗收報備5615畝(含社會資本投資開發),完成新增耕地開發選址立項5068畝,高標準農田建設2.24萬畝,實現土地整治提質增量。79.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上圖入庫、落地到戶,實現耕地佔補平衡和動態平衡。
強力推進衛片執法檢查,有效提升執法監管效能,「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國土資源執法監管體系日益完善。去年共立案查處違法案件16宗,罰沒款333萬元,沒收違法建築物18.04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建築物及構建物502平方米,追究刑事責任2人,違法圖斑立案率、依法履行職責到位率、整改查處到位率達95%以上,全市違法佔用耕地比例明顯下降。
合理有序開發資源
市黨政領導有一個共識,要合理有序地開發資源,實現資源價值的最大化,根本途徑是用市場手段推進土地使用權和探採礦權的招標拍賣掛牌出讓,並公開、公正、公平、陽光操作。這些年來,累計組織公開出讓礦業權40餘個。2003年12月3日,該市東衝、明衝煤礦以1.29億元拍賣成功,成為湖南省礦業權拍賣第一槌和第一價,寫下了全省礦業市場建設新篇章。
市自然資源局新班子上任後,進一步深化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商業、旅遊、房地產開發等經營性用地一律實行招拍掛出讓,市本級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出讓率連年達到100%。僅2018年,市國資源局堅持把保護發展作為頭等大事,有效保障了太平風電場項目、宏拓光伏發電項目、年產100萬平方米竹製地板生產項目,以及耒陽市第一實驗幼兒園建設項目、殘疾人康復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和民生工程用地需求。
耒陽市自然資源局黨委副書記、局長 曹洲文
耒陽市自然資源局黨委書記、副局長 徐璞
全年爭取省批准新增建設用地指標4378畝,較上一年度同比增加17%。千方百計落實「佔優補優、佔水補水」政策,累計協調借用水田、旱改水指標1140畝,解決了繞城公路、武園路、武嶺路等重點項目耕地佔補平衡難題。進一步拓寬用地空間,完成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潛力調查並建立後備資源庫,入庫面積11275.8畝,預計新增耕地7893畝。第一批增減掛鈎項目拆除房屋及構築物18.6萬平方米,復墾耕地1160畝;第二批次項目復墾耕地1420畝,超過衡陽市局下達任務1980畝。
積極爭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市委常委會、書記辦公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土地管理有關工作,全市土地「五統一」管理模式基本形成。加大土地儲備力度,爭取土地儲備專項債券資金3.45億元,完成3500畝擬儲備土地的測量、權屬等前期調查工作,為實物儲備土地打下堅實基礎。面對經濟形勢下滑、土地市場低迷等嚴峻形勢,全面統籌土地出讓工作,有序把握經營性用地出讓規模、結構和時序,加大土地推介力度,共出讓土地1346.7畝,成交價款13.77億元,土地出讓畝均價格創歷史新高。
新一輪礦產資源規劃順利獲批,礦產管理逐步規範。推動新設礦權入市,出讓礦權6宗,成交價款731萬元,成交總儲量1031.8萬噸。加強礦產資源規範管理,辦理煤礦採礦權延續登記26個,申報綠色礦山4家,徵繳採礦權價款、使用費1772萬元,完成85個礦山儲量動態檢測工作,完成採礦權人開採信息公示礦山87個,公示率100%,礦產開發利用規範化、集約化、科學化水平穩步提升。
「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顯著
2018年,全面落實「最多跑一次」改革,成立行政審批股,52個事項納入改革內容,完成率100%,納入事項平均辦結時限在法定時間基礎上縮減三分之二以上。
深入推進不動產登記「最多跑一次」改革,牽頭整合房產、稅務等部門資源,在實現不動產交易、納稅、登記「一窗受理、集成服務」的基礎上,全面推行「一張表格、一套資料、一次申請、一站式辦理」的模式,一般登記業務由法定時間30天壓縮至10天,抵押登記由法定時間30天壓縮至5天,辦結時間分別提升67%、83%。同時,推出「容缺」受理、資料共享和兩次籤字改為一次籤字等舉措,設置「綠色通道」、建立「延時業務」機制,為老弱病殘等提供「上門服務」,為特殊業務、批量業務提供非工作日「預約服務」,讓辦事群眾感受到「國土溫度」。僅去年提供上門服務、延時服務、預約服務達354人次之多。
2018年,耒陽市國土資源局全面落實「最多跑一次」改革,52個事項納入改革內容,完成率100%,納入事項平均辦結時限在法定時間基礎上縮減三分之二以上。
大力推動歷史遺留問題化解,出臺《關於穩妥解決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有關問題的意見》,處理歷史遺留問題75宗,解決了10萬戶群眾「登記難」問題。積極推進「網際網路+不動產登記」,打造24小時「不打烊」的數字不動產,不動產登記增效提速,一年來共頒發不動產登記證1.68萬本,不動產登記證明1.8萬份,出具各類房產查詢證明1.4萬份。
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市自然資源局更加重視民生,贏得市民一片點讚聲。僅2018年就收到群眾贈送錦旗13面,感謝信7封。
加強信訪矛盾糾紛化解,嚴格執行領導帶班接訪、領導包案制,實行依法維穩,辦理群眾來信來訪來電98件,案件登記率100%,受理率、回復率均為100%,信訪維穩工作多次受到省、市領導 表揚,得到群眾肯定。
牢築地質災害防治的「生命堤壩」,編制下發《耒陽市2018 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組織開展了地質災害隱患汛前排查、 汛中巡查、汛後複查,排查險情390多處,緊急轉移群眾122人,有效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紮實推進地質災害隱患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地質災害避險明白卡、隱患點標識牌發放安裝到位,完成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22個,進一步夯實地質災害防治基礎。
出臺《關於進一步明確耒陽市集體土地徵地拆遷有關問題的 通知》,全面規範集體土地徵地拆遷工作。所有徵地拆遷項目實 行臺帳式管理,從項目前期的調查摸底工作到拆遷補償款支付、社保納入等建立電子臺帳,做到底子清、情況明、查閱方便,從源頭上杜絕損害群眾利益行為發生。按照「自願拆遷、自主拆遷、自己拆遷」的原則,推行陽光拆遷、和諧拆遷,全年共完成徵地 2143 畝。
深入開展「堅決糾正徵地拆遷中損害群眾利益行為專項整治行動」,2018年就為被徵地農民落實徵地補差款212萬元,群眾特意送來「權為民用,利為民謀」錦旗。
新藍圖彰顯大美耒陽
2017年9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對《耒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作出批覆,同意了這個《總體規劃》。新一輪《總體規劃》作為我市城市建設規劃藍圖,對耒陽未來的城市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總體規劃》以指導我市建設成為湘南重要的經濟增長極、生態和諧的宜居、宜遊城市為目標,引導我市由中心城區向西北發展。此次規劃期限為2016-2030年。其中,近期2016年-2020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56萬人,城市建設用地規模56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設用地90平方米/人;遠期2021年-2030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65萬人,城市建設用地規模65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設用地100平方米/人。規劃區總面積為492平方公裡。
《總體規劃》是耒陽市城市發展、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依據,是保證城市合理地進行建設和城市土地合理開發利用及正常經營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綜合手段。城市規劃區內的一切建設活動都必須符合《總體規劃》的要求。實踐證明,通過城市總體規劃可以行使政府對經濟的引導和調控職能,能夠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資源,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提高城市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促進城市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2019年,耒陽市自然資源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聚集新時代新目標新要求,奮力推動自然資源事業邁入新徵程,開創新輝煌。
珍惜自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責編: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