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太原】印章上看太原老地名 追尋你的記憶與鄉愁

2021-01-16 澎湃新聞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精髓和靈魂,而老地名則是城市歷史的底蘊和見證,她載著一座城市的地方特色,縈繞著人們的記憶和鄉愁,更是城市文脈的傳承。

今天,跟著太原發布一起,藉由李澤峰老師篆刻的太原老地名印章作品,一起來品味太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了解太原的歷史、感受太原的文化,喚起你內心深處的記憶和鄉愁。

桃園

大約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前後,太原陽曲人黨氏看中了水西關外一處水患猖獗、令人談虎變色的荒僻之野。出錢購得這片官地後,他僱用一些精通園藝的林工花匠,開闢荒原,種植桃苗、杏枝,闢建了這片園林。沒過幾年,桃杏成活長大,每逢早春二三月間,桃枝搖曳,杏花含雪,「桃園」美名油然而生。從50年代中葉開始,太原市政府和中共太原市委,相繼遷到這塊土地,一條條街巷也先後出現,1958年,市政府又根據這些先後問世的街巷的走向、寬窄,將較寬的、東西走向的定名為「桃園」,較窄的、南北走向的定名為「杏林」。這樣,桃園諸巷和杏林諸條,經緯縱橫,而其中這條最寬、最長,呈南北走向的大街,便是「桃園北路」。

柳巷

明西徵大將軍常遇春,為了解元朝守敵詳情,曾親自化裝成樵夫,混進太原城臥底。不料行跡被元軍探子探得。困境之下,幸被一位孤寡老婦人柳氏所救。常大將軍獲救後,深感老人救命之恩。臨別時,他順手摘下院中樹上的一根柳枝,交給柳氏說:「老媽媽,這裡不久要打仗了。為不使您老再遭戰火,請把它插在街門上,明朝大軍見到柳枝後,便會盡心保護。」不過幾日,明軍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見戰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鄰難逃戰劫,遂走家串戶,告訴眾鄰,各取柳枝插於門首。戰後,眾街坊為了感謝柳氏,也為了紀念太原的光復,便把門首的柳枝,植入門前街畔。隨著時光的推移,這條不起眼的小巷,綠柳成蔭,涼爽愜意。於是,一個美麗的街名「柳巷」,來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南華門

明朝初年,太原被明政府確定為「九邊」重鎮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棡為晉王,駐守太原。朱棡在太原城內修建了晉王宮,宮城有四個城門,即東華門、西華門、南華門和後宰門,現在的「南華門」即由此而來。清順治三年,晉王府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至雍正、乾隆時期,清王朝在原晉王府宮城的廢墟之上,闢建軍營,駐紮了「標太三營官兵」。這個標太三營屬於綠營兵中的「精騎營」,簡稱「精營」,於是又有了「精營中街」「精營東邊街」「精營西邊街」等街名。民國時期,一些富賈大戶、社會名流、軍政要員紛紛在附近建宅安家,於是此處便遺留下來一大批民國時期的民居建築。

大東關

據《陽曲縣誌》和《太原府志》記載,明清兩代的山西地方政府,對大東關的守備最為重視,投入炮位彈火之多,駐防守兵之眾,皆是太原八門之最。解放前夕,困守的閻軍把大東關與東部山地的防禦視作一體,稱為「太原東部要塞」。不僅城垣上築滿了明碉暗堡,就連古城牆也難以倖免,被修築成地堡地道。但失道終究寡助,我中國人民解放軍,僅用時20多分鐘便突破東城,攻入城內。現在的大東關街道,是太原市杏花嶺區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

杏花嶺

杏花嶺因明朝晉王府花園而名。明洪武年間,這裡曾是晉王府的花園,多植杏樹,且地勢較高,故名「杏花嶺」。

享堂

太原享堂,其地名來歷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據村裡的老人講,有人家的享堂最遠可以追溯到唐代。明洪武二十年,一批洪洞縣移民出發前往河北、山東等地。但是,當他們途經太原時,移民中的老弱病殘人群,經過長途跋涉,變得疲憊不堪,實在走不動了,經允許,臨時棲居於臥虎山西畔一個土質發白的小山丘上,併集為村舍,取名為「新村凹」。然而,在新村凹建成不久,晉王一個姓謝的王妃病逝,葬在了臥虎山一帶,並在新村凹建了孝堂,暫時棲居新村凹的洪洞移民被充為王妃墓的守陵人。到了清代,孝堂村民以「孝堂」村不雅不吉利為由,更名為「享堂」,一直沿用至現在。

敦化坊

說起享堂,就不得不提敦化坊。《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意為以道德教化使民風淳厚。明晉王朱棡妃謝氏死後葬於寶山(今臥虎山),設孝堂。晉王府官員、親眷前往祭奠,所乘馬匹圈養之地稱馬片,後演化為東馬坊。因諧音逐漸演變為較為文雅的敦化坊。據道光《陽曲縣誌·建置圖》,享堂東、西兩側正有地名東馬坊、西馬坊,又載有敦化坊村。

奶生堂

清光緒《陽曲縣誌》載:道光年間,曾設有育嬰堂,為哺養幼嬰的機構,故取名奶生堂。

棉花巷

棉花巷自古是買賣棉花的集市,民國時定名為棉花巷。

壩陵橋

明代時,壩陵橋地區原是荒草野地,地勢由北向南逐漸低下,北面高於明晉王府,東山水經黑土港直瀉城東,為防水患,挖壕壘壩,以保王城。壩外一片荒野,王府官員死後,陵墓皆建於壩外。壩上有橋,通往王府後宰門。故稱該地為壩陵橋。

黑土巷

黑土巷清代稱黑土港,系河道。東山洪水沿此河由東北流向西南,至太原城東入護城河。後河水乾涸形成道路,民國時東山煤運往市區即通行此道。清末、民國期間,形成村落名黑土港。太原解放後,形成居民住宅區,改稱黑土巷。

西羊市

1958年太原市人民委員會在調整部分街巷名稱時,將東羊市、按司街併入鐘樓街,改西羊市為「羊市街」。羊市街是太原市古老的街巷之一,宋朝,此街一帶屬陽曲縣之唐明鎮。

海子邊

在太原市文瀛公園東邊,與公園僅一牆之隔的那條街巷,就是海子邊東街。「海子」,是太原的方言,相當於普通話中的水潭、水池、湖。早年,太原的海子不少,有「海子堰」、「南海子」、「西海子」、「新南海」等。其中海子堰,指今文瀛湖,而新南海則是民國期間對今迎澤湖的稱謂。

三聖庵

三聖庵這個街名,實際上就是得自一個佛寺之名,北京也有個三聖庵,建於1000多年前的宋仁宗時期。而太原的寺宇早不見蹤影,街名卻留存下來。街名向世人招示:此街原有尼姑道場,曾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西方三聖」,所以叫做「三聖庵」。

太堡

所謂太堡,指的是漢代王太后的堡子。漢高祖11年(公元前196年)封其子劉恆為代王,都於晉陽。劉恆即帝位(漢文帝)後,又封其子劉參為代王,遷都清河。1961年東太堡發現漢清河太后墓,墓中有銅鐘、鈷、鼎,並有重半兩古錢42斤。唐貞元間(785年~805年)建太堡莊千福寺。以寺分為東西兩村。清道光《陽曲縣誌》記曰東太堡莊、西太堡莊。民國初年稱東太堡、西太堡。以太堡命名的村莊有東太堡村、西太堡村,街巷有太堡街、東太堡、西太堡及派生街巷等。

北營

據說在五代的時候,太原已經被人稱為龍城,宋太祖趙匡胤一直對太原耿耿於懷,認為太原必有龍脈,一定要斷去太原的龍脈方才心安。遂於公元979年毀滅晉陽城,另築平晉城。在平晉城周圍設有九營十八寨做防禦,北營就是其中的北部營盤。

後北屯

據清道光二十三年《陽曲縣誌》記載:明朱元璋在位時,在現前、後北屯範圍實行駐軍屯田政策。軍隊分駐南北兩部分,稱南北兩屯,北屯分為兩個自然村,按方位名分為前、後北屯。

東社

「社」為古代地方區域名。《周禮》載「二十五家為社」,《管子/乘馬》亦言「方六裡合之曰社」。因該村居「西社五村(上莊、下莊、王家莊、袁家莊、西南寨)」之東,故名東社。

彭村

河西原有大小兩村,大為裴村,小為瓜地坡。明朝末年,因河道西遷,遷村於現址。村中原有真武廟,廟前有鐵獅子一對(1581年造,今存晉祠),獅座載名為裴村。清道光《陽曲縣誌》為彭村。但村中既無裴姓,也無彭姓。一說,古代曾有裴姓或彭姓居住,故名。另說,因村無堤壩,汾河澎湃,村莊即成澤國。於是因汾河水澎湃取名澎村,世代相傳,後減去「氵」旁,成為彭村。

千峰路

千峰路原系農田耕地,一九五六年,隨著太原工學院的興建而開拓成路。因駐有太原工學院,群眾習稱工學院路。一九八二年太原市革命委員會辦公廳以石千峰(西山的頂峰)命名為千峰北路。

尖草坪

尖草坪原來是太原城北面的荒地,多生野草,據說叫菅草,即草菅人命的的那個菅草,由於是生僻字,人們誤傳成尖草,所以就叫這一帶為尖草坪。

上蘭村

古時,這裡河灘馬蘭花茂密,村名蘭花村。後河灘被淹沒,蘭花絕跡,改名蘭村。為區別於村東南之另一蘭村(今屬新城鄉,名下蘭),故稱上蘭。

呼延村

呼延村歷史悠久,相傳北宋楊家將抗遼時,在太原西山一線駐軍,大將呼延贊的養馬場駐紮在該村,遂以呼延命名該村。

義井

清《太原縣誌》作義井,又記村名來歷為:「元武管嬰年十七未嫁,至正間避兵,其父被執,女奔救,請以身代父釋。女紿曰:我有金藏井邊。眾掘果得,爭取之,女即投井死。後人因名其井曰烈女井。」即此。

黃陵

黃陵,曾名王陵城。《清一統志》稱,在太原縣東北,有西晉太原王司馬輔之冢,故名王陵城,今名黃陵村。

親賢

古稱鳳凰村,道光《陽曲縣誌》記名「親賢村」,取《四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之意。明萬曆《太原府志》記載:當時的陽曲縣城(今太原市)通往晉中、晉南等地的官道就從村中穿過,村中十字街有客店貨棧、店面小鋪,行人絡繹不絕;村北有駐軍的營房疙塔,村中有結義廟,每年農曆八月初一有古廟會,十分紅火。

許坦

許坦村分為許東村、許西村,現位於太原市小店區。原為一個村,叫許坦村,由於兩村不相連,習慣仍稱許東、許西。1955年冬至1956年春,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時,分成許東社、許西社。從此,也就分成了許東、許西兩個行政村。

窊流

清道光二十三年《陽曲縣誌》載名窊流村,因該村地勢低洼,村邊有一條常流小溪,由此得名窊流。(太原新聞網:楊喆 常曉峰 篆刻:李澤峰)

相關焦點

  • 家在太原 | 我住過的饅頭巷4號院
    15:遠去的鐘樓街副食品市場,近半個世紀的記憶 家在太原:桃園三巷的記憶家在太原:傅家巷與傅山家在太原:桃園四巷憶吃穿家在太原:桃園路往事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家在太原:那橘紅色的府東街家在太原:老軍營,相知相處三十載家在太原:記憶裡的西緝虎營
  • 彭水地名故事之二十一|太原壩
    本期彭水地名故事 帶大家解讀地名 「太原壩」 一起來了解下! 地名來歷
  • 太原的文化符號——太原八景
    八景,是中國古代對於某個地區著名景觀的傳統集合方式,通常都由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八處自然風景和人文名勝來組成,經過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詠描繪和千百年的傳承,進而演化為這個地區的文化符號和地域標籤。
  • 太原民謠《鐘樓街》發布,帶你回味童年的那條老街
    太原民謠《鐘樓街》有感而發,不矯揉造作,曲調悠揚、歌詞暖心:「誰的童年都有條老街,一步溫暖一步舊時光,滿城垂柳替我在依戀希望下個春天,與你遇見……」如鐘樓上的風鈴聲,羊市街的吆喝聲,雨打青石板的迴響聲,不僅喚醒了老太原人對鐘樓街的回憶,唱出了幾代太原人的情懷,更讓太原人對鐘樓街未來的模樣充滿憧憬。
  • 探訪山西太原老字號「頭腦」:舌尖上的記憶傳承近400年
    中新社太原12月22日電 題:探訪山西太原老字號「頭腦」:舌尖上的記憶傳承近400年中新社記者 李新鎖12月22日,冬至節氣。5時許,山西太原還是一片漆黑,「老太原」王月安已騎著電動車從家出發「趕頭腦」。
  • 太原暑期5個主題10條線路,等你來打卡
    太原博物館 坐落於長風商務區中央文化島,是太原市的文化地標建築。該館以展示太原歷史、揭示晉陽文化內涵為主體,以太原歷史脈絡為主線,突出以「晉陽崛起」和「走向盛唐」為重點進行展陳,使之成為展示太原歷史、文化、藝術等內容的綜合性博物館和高雅的文化藝術殿堂。
  • 太原這家理髮店,帶你穿越到半個世紀前
    太原這家理髮店,帶你穿越到半個世紀前 龍城太原
  • 家在太原|蔣言禮:我家住在南華門
    南華門是省城太原的一條街名,北京也有這樣一個地名,與昔日的皇宮有關;太原的南華門則與明代的晉王府有關。 可能的情況是,在他們的婚禮上,我媽被他們借去,當了回介紹人。 某年,大作家趙樹理身體不爽,召喚「煙鍋子」陪著去杏花嶺醫院看病。醫生看了名字一驚,以為是冒充,趙樹理哭笑不得,說,這時候了,誰沒事幹,冒充我呢。沒有過了多久,一代人民作家趙樹理被折磨致死。閻煥章給我講這些事時,也是嘆息連連。
  • ...太原|浮雕|桃園三結義|狂熱者|文化牆|柳巷|山西|北肖牆|雲路街...
    文化流淌於城市的歷史散落於城市的街巷4月17日記者發現太原大街小巷到處有繪製精美、風格各異的文化牆它們也成為市民的網紅打卡地其中有一面文化牆居然「會說話」這面牆位於柳巷南路的雲路街上古色古香的文化牆成了商業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與其他文化牆不同的是牆體左邊的八幅展板上沒有字,卻都有一個二維碼下面寫著「掃二維碼收聽」那究竟聽的是什麼呢?
  • 帶你吃太原最有名的小吃,你準備好了麼
    作為一名資深的吃貨,我來給大家普及一下,紅了多少年的太原小吃。1.王萍麵皮要去就去最老的,記得小時候一直喜歡去水西關南二巷吃王萍麵皮。3.郝剛剛羊雜割羊雜作為太原最出名的小吃,首先當然是郝剛剛羊雜割了,地址位於柳巷與府東街交匯南行50米路西。4.清和元飯店頭腦作為太原特有的一道早餐,也是一道有名的藥膳,又叫八珍湯。應為它湯裡有黃酒和酒糟所以吃過以後最好不要開車,頭腦配上帽盒子你一天都會感覺精神滿滿。
  • 太原植物園,讓人流連忘返!太原動物園,重逢有驚喜!
    迎著清涼的秋風,徜徉在2700餘畝的植物園中,遊客們或邊走邊看,或駐足拍照,大家紛紛感嘆:「沒想到,咱太原植物園建得這麼好,能近距離觀賞平日裡難得一見的珍稀植物,讓人大開眼界,園區一步一景,真是不虛此行,值得再來。」
  • 太原春節最好玩的地方!打鐵花、燈塔秀、地道小吃點燃你的新春!
    「太原過大年,燈塔耀龍城」 為了豐富省城人民春節期間文化活動,由山西省文化館指導,太原市群眾藝術館、山西楊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太原市晉源區文化局、山西楊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太原市晉源區文化館、山西片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金茂美譽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2018山西省首屆民間文化藝術節」將於2018年2月16日—
  • 四月太原踏青旅遊,好想帶你去爬爬太原崛圍山!
    很多人來到了咱們太原,似乎不知道該去哪裡遊玩。今天我給大家推薦一下,如果從太原東南西北繞一圈,無非就是雙塔寺、太原古縣城、晉祠、玉泉山等等。要說這四月的和風吹到臉上都是暖和的,這個時候太原爬山是絕對不錯的選擇。和南方比起不缺水來講,咱們太原這邊最不缺的就是山了。
  • 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近日,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充分肯定了光明日報與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合作開展的「地名的故事·那些歷史那些鄉愁」系列報導和「尋找最美地名」活動,並就地名文化保護、地名亂象治理和地名規範管理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 迎澤大街上的「大通道」!太原1路公交車迎來「第四代」
    「懷念『大通道』公交車,那是太原迎澤大街上的標誌性風景。」2021年元旦剛過,太原人的社交平臺上常常蹦出這個話題,並附上剛剛新換的1路公交車小視頻,或欣喜,或懷念,只為記下這一歷史性時刻。「現在這迎澤大街上修地鐵,『大通道』跑起來不是很靈活,還是電動車好,無汙染,你看咱太原的天這幾年多藍。」「對,對!等地鐵通了,坐1路車的人肯定少了,要那麼大的車也是浪費。」……車上,乘客們七嘴八舌地聊了起來。
  • 太原麗華苑什麼檔次 太原房屋如何交易
    大部分人現在都是為了房屋購買這件事情發愁,其實房產上很多因素大家都可以調查的比較明白,這樣一來,事情上很多情況要做到解決也就會容易不少,當然在於各個細節問題上,要處理的比較好也是得多去看,尤其也是在房產交易最開始的地點了解上,那麼太原麗華苑什麼檔次?太原房屋如何交易?
  • 太原橫渠村狐仙廟
    隨著歲月流逝、風雨摧殘,如今這些古建築大多已不在,但存留在人們心中的傳統文化、古文明卻永遠不會消失。橫渠村至今流傳著「先有梵嚴寺,後有石堡子」的民諺。1980年曾發現宋元祐年間故公和尚塔銘文。1995年在農田建設中,挖掘出一塊《大唐版授陽曲縣令王君墓志銘》石碑。本地文化人士收集整理了明巡撫曹爾禎撰寫的《橫渠渠記》碑文。民間至今還保留的每年三月三「打鬼會」,亦根據其梵嚴寺地獄壁畫而名。
  • 太原推出4大主題夜消費線路!
    每一個愛車愛遊、有趣有品的人都關注了「車遊三晉」夏已過,秋已來,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太原更具魅力。近日,太原市文化和旅遊局推出了4大主題夜消費線路,邀大家感受太原夜的精彩。樂享夜食線路規劃:食品街-銅鑼灣美食街-中正天街-桃園二巷、大同路新村美食街、平陽路紅河谷、老站1907夜色漸濃,邀三五好友,到太原的夜市逛逛,點上幾樣特色美食,尋一處僻靜處坐下細細品味,或是捧在手裡,穿過人群,邊走邊吃,那才叫一個愜意。
  • 浙商諫言打動太原市委書記 浙商晉商越來越融合
    「(太原)有的領導在思想觀念上,還存在『與商人保持一定距離』的顧慮。有的部門在審批土地、檢驗產品上還存在不及時的現象。在宣傳報導方面,過度『珍惜版面』。此外,商會負責人參政議政的機會不多,對投資項目了解少、選擇難,也不利於發揮他們的作用。」
  • 太原九龍聖母告訴你,多子未必多福
    兩個旁門上有磚雕「仙露」「明珠」。正門與旁門之間的平臺上是一對鐵獅。孩子們在鐵獅上嬉戲玩耍。鐘鼓二樓建於旁門之上。進入廟內,才發現正門背面就是樂樓。正面是歇山頂、面寬五間的大殿。石砌的臺階大約有兩米高。殿中木雕神龕上塑著金裝聖母坐像。院內兩株古槐,蒼勁挺拔,覆蓋了半個院落。兩個古井,其中一個井口上建有一座小亭。兩側有偏殿和兩座小院。院中中老年人聊天的居多。還有一群孩子在習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