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8月24日訊2018年8月23日上午,「心所向·行致遠」國際研學旅行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
本次論壇由中國網·研學主辦,旨在搭建行業平臺、整合行業資源,在國際研學、國際遊學的細分領域上,表達觀點、展示特色、研討問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邀請多位行業大咖共話研學旅行發展,推進國際研學向規範化、體系化、合作化道路上邁進。
論壇上,彩虹魚·深淵極客負責人周昭英受邀進行了題為《研學過程中「文旅」元素的應用》的主題演講。
彩虹魚·深淵極客負責人 周昭英
「我認為,研學旅行是文旅的一個分支。」
作為彩虹魚·深淵極客的負責人,周昭英的團隊專注於打造深海潛水的項目。演講中,她精準解析了烏鎮作為文旅產品在IP打造上的成功案例,並藉此分享了研學產品的開發經驗。
周昭英認為,好的研學產品要完成三方面的開發:首先,開發者應基於地域文化和資源挖掘,注重IP的二次開發,打造多樣化的研學旅行產品;其次,各國的研學旅行都注重文化普及、教育和體驗,要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最後,成熟的市場營銷和運維管理能力並重,打造文化產業鏈,形成核心競爭力。
彩虹魚·深淵極客負責人 周昭英
開展研學項目以來,彩虹魚·深淵極客利用自身優勢,整合其在海洋科研、海洋深潛等方面的資源和優勢,開發了多個有趣味、有特色、有挑戰的研學產品,包括跟著「張謇」號去首航、馬爾地夫潛器體驗、沉船觀光體驗、南極皮划艇挑戰之旅、海底沉船考古等。
「讓高科技變得好玩,讓潛器變成有很好體驗的『大玩具』,這就是深淵極客一直在探索的事情。」周昭英說。
以下為訪談實錄:
大家好。我是彩虹魚·深淵極客的負責人周昭英。剛剛在嘉賓席坐下來,我發現桌上有一本書,大概內容是怎樣進入到研學行業裡來。其實,我們算是這一塊的新人,四年前,我們開始跟海洋打交道,大概兩年多之前,我們才開始做了一些和研學相關的事情。我今天來是跟各位學習的,我會一直聽完所有演講。
今天主要是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個人的想法和思考,講的不對的地方請各位多多包涵。
前面兩位嘉賓都有說,每個不同行業、不同工作崗位的人對「研學」這個詞的理解是不太一樣的,我想說,我作為一個新人、外行人來看,我把研學看成是文旅一個分支——這有助於我思考、探索這條路怎麼走,這也是我今天的觀點。
我可能不懂研學,但是文旅跟我們的生活發生過很多年的關係,於是,我就從研究文旅開始。文旅是怎麼做的?我們先來看案例:
我是上海人,所以對烏鎮比較熟悉。我們小的時候,還沒有研學,還沒有這麼多出國旅行的資源。爸媽會帶你去烏鎮玩,那個時候,就是去烏鎮觀光,大家去了之後轉一圈,看看小橋流水。到後來,在烏鎮開網際網路大會之前,我會經常帶著小孩去烏鎮過周末,以度假狀態住幾天,那時候的烏鎮很清靜。慢慢地,網際網路大會在烏鎮舉辦,烏鎮的定位變了,變成了文化小鎮。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發現它逐步在成長在變化,就像我們的社會一樣,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是在做一些提升和變化。
但是,我總結了一下,對於烏鎮這個案例,發現他走了五步:首先,烏鎮能得到今天的認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非常注重IP的打造;接著,烏鎮又對接了更好的一些文化資源,引入到非常多的不一樣的元素;最後,才變成了今天這樣的烏鎮。
再比如說臺灣就把文旅做的很好,臺灣有個妖怪村。當你把妖怪放到文旅項目當中,它是很可愛的。於是,我發現,不管是國內的國外的日本的,英國是研學最早發源地,接著是日本,最近是我們中國。其實大家都做了很多事情、做了很多內容,但我發現,要把研學做好,不論是新東方還是其他做得好的研學機構,他們都共同做了三件事:
任何做的好的研學,都有在做這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他們基於地域文化和資源挖掘,做了IP的二次開發。你會發現任何一家,任何一個營地,日本、美國、歐美、中國、臺灣都是一樣的,想要打造多樣化的一個研學旅行產品,都不是單一的,它的內容非常豐富、非常多樣化。
其次,就是他們都非常強調文化普及和教育體驗。「體驗」這個詞非常重要,我很認同陳彬剛才講的小孩的教育不是說教,而是體驗。我家小孩9歲,看的書比我都多了,很多他知道的東西我都不知道。我去說教他,首先我可能說不過他,其次我說了他也不會聽。但如果讓他自己去感受教育的過程,用這種體驗的教育方式引導他,這是文旅和「研旅」的成功案例都在做的事。
最後,就是打造文化產業鏈,形成核心競爭力。在有「研學」這個概念之前,我做過非常多的科普工作,那個時候我們把它叫科普,後來我不太願意把它叫科普,因為我們是一家企業。企業的初衷是要去賺錢的,再有情懷的企業都要去賺錢。所以,我更希望把它看成是一種產業的打造,要把研學和我們過去做的這些科普工作,編織成產業鏈的一部分,或者說通過我們手上的一些資源,把我們要去做的這些事情變成產業鏈上的一環,這樣才有可能變成研學和文旅當中做的比較成功的一個做法。
綜合上面三點,我覺得都要做到才能做好研學。
接下來,我用我們這幾年自己在做的工作來跟各位匯報一下,我們是怎麼做好這三點的。
首先,我介紹一下彩虹魚·深淵極客。先給大家看一個地球,地球上的70.8%的部分都是大海。看大海裡面的6500米以下的那非常小的那部分,是我們比較關注的,那部分被稱作深淵。我是三四年前才知道「深淵」這個詞,之前知道的深淵都是「萬劫不復的深淵」,後來發現「深淵」是一個科學名詞,海下6500米以下的被科學家們稱為深淵。
這個地方人類有去過,1960年的時候,美國的兩個科學家第一次到了這個地方,比人類登月還早一點。第二次就是2012年拍鐵達尼號的大導演。在那之前,美國、日本、俄羅斯和法國他們是深淵這個領域裡面的成員,自從中國有了「蛟龍號」之後,我們也進入到了「深淵俱樂部」裡。
我們團隊跟「蛟龍號」的關係就是源於崔維成教授,他的事跡大家可以在網絡上搜索。這幾年來,他要去做另外一件事,就是這一套系統。這套系統能夠帶著人去到海底11000千米,就像人類登月的系統一樣的。
慢慢的我們就發現這個事其實挺好玩的,通過這樣一件事情接觸到全球這個領域裡面特別頂級的科學家資源。而且我們在做一件很有情懷的事情,再現一個歷史時刻,作為現代人,在吃喝不愁的情況下是很願意參與的。所以,我們又集聚了一大批團隊。從1960年的時候科學家下去到深淵之後,再也沒有人下去過,這些人因為我們做「彩虹魚號」的事情都聚集島我們身邊,這個小鮮肉就是下面這個老爺子,今年已經80多歲了,他說如果我們能下去的話,等於圓了他人生的夢想,再下去一次,也是不停的在鼓勵著我們。
這是第一代深潛人,崔維成已經是第二代了,現在第三代也在崛起。由於這一代人的國際潮流是上太空,所以,深海被忽略了,這幫人也都被忽略了。雖然他們很失落,但是他們對海的認識,對地球的熱愛,對這個行業的熱愛是超乎常人想像的,我們也非常願意用現在一些資源和我們有限的精力做這樣一件事情。
經歷這個事情之後,想把這些資源都再用起來,讓社會關注到他們,讓大家重新認識到海洋和海洋重要性。我們成立了一個平臺叫深淵極客,我的身份是兩個,我一直在做彩虹魚的品牌,這些人是我一直在打理的工作;第二個是把這些人放在深淵極客平臺上,深淵極客做一些跟文化、傳播、遊學、研學相關的一系列事情。但是,我們應該怎麼去用這些資源,我們是在孕育一個IP的過程,這個就是深淵的IP。我們只去看海洋6500米以下那個很小的一部分,那這個東西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去關注到的東西,你需要讓大家參與其中。在全球,下潛到深淵的一共就三個人,哪怕下到一千米也沒幾個人,怎麼跟我們都有關係,所以我們在想各種各樣方法,成立深淵極客之後,怎麼樣把高科技變的更好玩,這就需要更好玩要體驗。
所以,我們陸陸續續做了一些事情,可以分成這樣三塊:陸地上、海洋裡的和極地的。從研學旅行角度來說,第一件=把高科技做的好玩的一件事情就是這件事:「跟著『張謇號』去首航」。「張謇號」中國民營企業投資建造的第一艘船,是我們公司投資建造的。當時這艘船出去的時候,我們就帶了一個好玩的大玩具上去了,大家看到的最右邊右上角的潛器,不是到11000千米的潛器,而是能夠帶人到海下200米。實際上,海下真正好玩的地方就是三五十米,然而,即便三五十米的下潛深度,在座也沒有一個人能做過這個潛器,因為太貴了。所以,我們就把這個東西結合了研學的內涵,做了一次商業模式的轉變。
我們量產潛器,但我們不賣潛器,只賣潛器服務,讓用戶買船票體驗這個潛器。我們帶了20個研學的孩子家長,其實票價是蠻貴的,但當大家體驗到坐著這樣的潛器在海下,就很搏人眼球,並且能得到大家的好評。我們公司來提供潛器和提供服務,但是研學機構來負責運營。
還有就是做這種沉船觀光體驗,海下沉船挺多的,2016年首航的時候,那個地方在赤道邊上,海下有非常多的沉船,這樣的觀光給孩子非常不一樣的體驗,通過這種體驗達到教育的目的。
還有類似於像這種,也是蠻多的,我們也做了一次。大家都知道青花瓷很值錢,海下沉船有無數金銀珠寶,但是大家拿不到,我們通過這樣方式體驗。海下的打撈不是像各位想的拿手去拿的,他是非常溫柔的吸上來,這個東西的深度通常在三四千米,三四千米不是人力可及的,不是普通人都能去的。這個東西沒有帶你們到海下觸摸,可以通過這樣設備,在海下打撈上面,讓你們在船上摸到。除了這些活動以外,在上海我們自己研發基地做,其實我覺得更像科普,我們不收費,每年有三萬人接待的量,我們的辦公室,自己的辦公室,裡面有好多人去看。現在有一些對小朋友去做,上海市給了我們一個科普基地牌子,來做這樣一些活動。這些活動和剛才介紹的活動,做一些綁定,一些互動,一些體驗的總結,但是這個還不夠,還要讓他去傳播的更遠,所以像出版物是我們另外的一個產品,有這樣科學家資源在做。無實物科技探索體驗營,沒辦法到海下的這些人,通過這樣的模擬展廳的形式去模擬身臨其境的一個感覺,這個是我們研學旅行活動未來要把這些東西裝進去的一些地方。一些文創的開發。
大概今天就是我講的內容,講的不對的地方,各位都多包涵,歡迎掃二維碼,謝謝各位。
本次國際研學論壇由中國網·研學主辦,中國民辦教育協會中小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建國、中國教育報刊社全媒體運營總監李凌、國家圖書館展覽部副主任張立朝、人大附中新聞辦主任杜祥、首師大附屬小學副校長孟祥蘭、新東方國際遊學推廣管理中心總裁助理陳彬、彩虹魚·深淵極客負責任人周昭英、全國海洋知識夏令營項目負責人向思源、中國教育科學促進會秘書長丁琛、嘉華世達總經理金雲華、石榴樂學創始人師超、凱撒旅遊北京公司副總裁呂東風、眾信旅行渠道總監於會青、英孚教育總監李曉蕾、希望之星少兒英語負責任婁雲、紫光教育機構市場部總監陳柳岐、北京青年旅行社項目負責人樊藜、北京啟航智誠總監王瑞、中汽摩聯汽車露營裝備專委會谷晉、世紀明德遊學總監劉環蕾、啟德教育學遊事業部總監盧潔等嘉賓受邀出席會議。(文/趙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