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長江枝江段百裡洲長江與松滋河分枝處,夏汛奔流,昔日數條漁船聚集在洄水沱捕魚的場景一去不復返。
「從去年5月開始,我們村13個漁民就陸續上岸轉產了。」百裡洲鎮沿江村黨支部書記周金山對記者說,「轉產最快的是周傳生,他種了近百畝豇豆。」
沿江村漁民周傳生轉產種植百畝豇豆
在通村公路旁的一片蔬菜基地裡,三峽日報記者見到帶著3個工人正在採摘豇豆的周傳生。「國家為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實施全面禁捕,這個道理我想得通,就是剛開始上岸時有些不習慣。」今年50歲的周傳生,三代人都以捕魚為生,長江禁漁政策出臺,所有漁船必須上岸,家裡耕地又少,怎麼辦呢?
2019年,沿江村集體合作社成立,村裡動員周傳生加入合作社,種植砂梨和蔬菜。今年初,他與合作社籤訂近百畝租田合同,在砂梨園空行裡種豇豆,每畝早、晚兩季可收入6000多元,還吸納了20多個村民和貧困戶在蔬菜基地打工增收。
「江裡的魚越撈越少,漁民是越撈越窮。」周傳生算了算對比帳,與「水上漂」的收入相比,還是岸上的產業靠得住、長久些。
與周傳生不一樣,微信暱稱「老漁翁」的神龍潭村漁民鄭應德,則是和對門的漁民鄭剛一起交船上岸,各經營一個養豬場,過上新生活。鄭應德養殖母豬8頭肉豬30頭,鄭剛養殖母豬10頭肉豬50頭,兩人今年的純收入預計都將超過10萬元。
神龍潭村漁民鄭剛(右)接受三峽日報記者採訪,他退捕後養豬年收入超過10萬元
「開始不懂技術,鎮裡請專家和養殖能手,專門給我們上岸漁民傳授種養技術。」鄭剛說,他和村裡7個退捕漁民一起,已經參加了3次砂梨、蔬菜、養殖等技術培訓和創業培訓,鎮裡還安排幹部和技術人員一對一幫扶。今年初,他用漁民退捕補償的10多萬元流轉了100多畝土地,擴大小麥、玉米等飼料種植面積,實行生態循環化養殖。
「我估計,再過幾年,江裡的魚就會多起來,江豬子(江豚)也會回來的。」站在河堤上,鄭剛以一個「老刁子」的經驗判斷,「我們上岸的漁民要安心搞產業,魚在江裡跳一丈高也莫動心,還要防止別人打歪主意。」
長江枝江段全長102公裡,其中長江中華鱘保護區外圍緩衝地帶20公裡。全市登記在冊的漁船93艘、漁民186人,均為兼職漁民,現已全部完成漁船漁具徵收處置、補償資金發放、就業培訓及社保(醫保)等工作,上岸漁民通過種植、養殖、務工等實現產業轉型,家庭收入穩定。
作為在全省率先啟動長江全線禁捕的縣市,今年5月1日起,長江枝江段水域(含長江幹流、松滋河枝江段水域及其他通江河流以口岸線為基準上溯兩公裡範圍內)實行全面禁捕。
來源 : 三峽日報
編審:陳永紅、李軍容
▶枝江有所「不一樣」的學校
▶高考進入倒計時,這些事請注意
▶線上線下齊推動 枝江市消費扶貧動能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