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與茶陵——從茶陵寒門走出來的大明帝國宰相

2021-01-20 天下茶鄉

  一

公元1970年,華夏大地,文化大革命最為混亂的階段己經過去,但整個國家仍然籠罩在極「左」思潮之下。位於湖南省湘東地區的醴茶鐵路工地上,沿線周邊各縣幾十萬民工,使用幾千年前老祖宗發明的工具,正在緊張、艱難地修築著二十世紀的鐵路。

鐵路所經過的茶陵縣平水公社黃石鋪大隊,人們都在議論著開挖閣老大墓的事情。原來,醴茶鐵路的規劃者們,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將鐵路設計成直接從閣老墓上通過。顯然,按照工程設計,閣老墓必是開挖無疑了。

閣老墓挖開了。開棺後,人們爭相目睹。這是一夫妻合葬墓,開棺不到半小時,屍體化為灰燼,沒有發現人們期望已久的金銀珠寶,除了幾本發黃的破散書稿,什麼也沒有看到。圍觀的人們失望地離去。工程繼續不斷地進展著,直到修成通車,人們再也沒有想起那個曾經的大墓。

這個閣老大墓的主人,就是張治。從公元1550年張治在北京離開人世,1556年下葬到此時,張治墓一直靜靜地躺在這故鄉茶陵的綠水青山之間,已經420多年。

《雲陽張氏家譜》記載:張治,譜名,統平,誠公三子。名治,字文邦,號龍湖,諡文毅。住茶鄉月江。明宏治戊申年八月十六日戍時生。五歲能吟詠,州以神童稱之。

正德丙子舉人,庚辰科會元,楊繼聰榜二甲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春坊贊善學士,吏部左侍郎兼尚書,起授纂修實錄,主南機試者,再主文武會試者,再入文淵閣大學士,少師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出場時遇宗大人,吾與予聯隨口出云:「鏖戰文場得意旋」。公亦隨口應云:「兄今願弟蚤蹁躚」;出云:「禾川祖派天橫遠」,應云:「洙泗流傳道脈綿」。出云:「千裡應知騏驥種」,應云:「九重當識鳳凰賢」。出云:「名時好展經綸手」,應云:「整頓乾坤億萬年」。宗知其有相才也。入閣之後,遷居城小西門,復建相府,故址猶存。

嘉靖庚戍年十月十四日辰時歿。奉旨歸葬黃石鋪飛鳳形。諭祭七瓊祭蟬刊劇器物牌坊莊後。現在詩詞歌賦,並有張龍湖文集行世。

未出祖之先,其地原有贊語忙忙,茶江茶鄉人不鄉,村人講村話道理甚高強,五臘芙蓉九曲繞,明堂一穴臺開地,留與姓人張,至後,出祖不負其碑。

與張治和葬的張治夫人劉氏,稱七娘。誥授正一品夫人。明宏治六年癸丑四月二十八日午時生,萬曆二年乙亥七月十二日酉時歿。合葬黃石鋪鳳形。女二,長適羅元賓,官至大位。次適石礱彭宣,號石塘,官至戶部員外郎。


少年在家鄉刻苦學習。寒門能出貴子,百千年前,華夏大地上,就上演了這動人的一幕。出身佃戶的張治,身在地處湖廣南方的蠻荒之地,羅霄山脈中段的深山的窮鄉僻埌。父親替人傭耕,做長工打短工;母親替人洗衣服。靠刻苦學習,走上科舉入仕為相之路。張治幼年,幾乎淪為乞丐。如此貧窮人家的子弟,如此中古封建社會,如此偏僻鄉村中的孩童,都能克服困難,讀書成材,真是一大奇蹟。  

張治儘管有了神童的雅號,並得到州府大人的關注,但仍然克服貧困,刻苦努力學習。月江寒窗,早己在茶鄉各地流傳。張治在回憶自己早年在青雲庵中學習的情景,都十分感人。成功是靠勤奮努力才能蕕得,哪怕是神童天才。

《請改官以便迎養疏》中張治寫道,「而且我家世代貧寒,幼年稍微讀了一點書,父親幫人做工,母親紡紗,供給我的衣食。待到我長大成人,父親卻已離開人世,莫大的悲痛,哪裡能夠用語言表達呢?幸喜母親還在,可是獨以八十歲高齡遠在萬裡之外,哀傷來日無多,感嘆不能供奉飲食,作為人子的的深情,這是怎麼可以抑制的呢?」

《同治茶陵州志》記載,「黃泗,字尚孔,福清人,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任茶陵學正。家學淵源,對易理有很深的修為。誨人不倦。張治少時家貧,差點放棄學業,黃泗見到他,認為他不同常人,他讀書、生活、結婚都送了錢給他。」《龍湖文集》中,張治說,「弘治壬戌,壺山先生來教茶陵。治惸惸然,困於蒿藋弱,弗樹也。先生曰,斯材者,與弗植其不免樵,豎乎?無乃廢天之良。予爾植俾於成,予則有休昔。予先君子之教麗水也,乃造多士,予曷敢墮厥志,爾邁實嘉予哉。飢先生曰,予其爾谷。寒先生曰,予其爾衣及冠。先生曰,予其爾弁,及室,先生曰,予爾卜翼,覆嫗育浮於怙恃昭,蘇攸藉焉,斯父子之懷也。先生衣予、食予、冠而婚予,教而成予,固視予猶子也。」這些文獻充分證實,張治少年十分貧困。

十分貧苦的張治,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學業。庚辰舉南宮第一,先是州有龍化湖,茶長老數言,故有龍湖幹,榜元出之讖。公嘗憩而樂之,因寓號及計偕北上,湖忽暵涸龜裂,果符應。家鄉的龍湖給了張治神話般的預示,張治怎能不感謝故鄉呢!


不堪權臣,回到家鄉。嘉靖初年,新登基的年輕皇帝嘉靖,受到老太后與朝中重臣的聯合擠兌,爆發了所謂「大議禮」事件。遠在陪都南京的張治等部分大臣,從維護儒家道統孝道出發,堅決支持年輕無助的皇帝,站在嘉靖皇帝一邊,反對北京朝堂重臣的無理要求。南京陪都中,以張璁、桂萼為代表的一些長期被壓制的一些官員,認為有機可乘,可以趁機會翻盤,來打倒北京朝堂重臣,以實現自己的野心。在維護皇權和儒家道統孝道的大旗下,張治與張璁、桂萼等人,成為一條戰壕裡的戰友,協助皇帝站穩卻跟,擊敗朝堂重臣、內閣大學士,首輔次輔等一大批官員,及其與老太后的聯盟。

張治嘔心嚦血,遵旨參加編綦《明倫大典》,張、桂等人,在勝利中獲益,推翻了舊內閣,自己成為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次輔等職。然而,張、桂等人一旦大權在握,便極其殘忍地瘋狂報復曾經打壓過自己的前大臣,導致一大批前朝廷重臣或非正常死亡、或罷免、或降職。張、桂等人的小人嘴臉暴露無疑。這是張治無法容忍的。但張治也無法阻止張、桂等人的妄為,因為他們有皇帝的支持。終身踐行儒家道義的張治,只能在聖人的 「近君子,遠小人」 教導下,選擇離開,離開自己多年來求到的官職、地位。以母親年事已高,患有殘疾、照顧母親為由,離開朝廷,回到茶陵家鄉。以家鄉綠水青山,洗刷自已身上的塵土;以家鄉醇厚風情,溫暖自己疲憊的心房。

發展家鄉文化教育事業,修編第一套傳世《茶陵州志》。後世各種版本的州志、縣誌,都在此基礎上增添和改進。張治受茶陵知州夏良勝的邀請,編寫新版《茶陵州志》。為此,張治走遍了家鄉的山山水水;訪遍了家鄉的遺老宿學,寫出了唯一傳世幾百年的州志。張治在州志刊行後的序言中寫道:

茶陵志,元朝以前沒有流傳刻印本。正統年間(1436-1449),才開始雕板印行。我認為它的主旨隱晦,系統紊亂,內容汙雜,依據不清,搜羅不完,多有遺漏,漸漸會造成史事散佚,賢者被冷落而懈怠不勸。夏公良勝,由京內太常寺少卿調補茶陵知州事,責成我纂修茶陵志。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把正統年間的志稿,作了修訂,編成上下兩卷,分為二十二個目,總計有六萬多字。

歷代帝王治理國家,劃分地域,設立郡縣,這種行政區劃,有時擴大,有時縮小,或按舊章,或劃創新制,推求古今政區的變異。編成為《郡譜志》。

星辰曆象的書籍,夾雜著鬼神吉兇的事情,多含有怪誕無稽的思想,但自然與人事常相關聯的道理,不可看作是虛妄的言論。編成為《分野志》。

選擇險要的地方,設立防守的工事,就是明智英武的帝王,也不能廢除。劉子邁的功績,應當讚揚。編成為《城池志》。

茶陵環境優美,接衡嶽的秀氣,帶湘江的清流,是傑出人士居所。編成為《形勝志》。

考查洪水如何形成,經疏通後,流為江河。考查土地如何劃分邊界,經分布後,形成為山野,這是民眾利益所匯聚的地區。編成為《山川志》。

鼓舞群眾養成良好的風尚,沒有比文明禮貌和音樂教育更好。推行禮樂,主要是培養群眾的性情更加美好。編成為《風俗志》。

帝王、官吏靠民眾來供養,民眾靠勞動謀生活,演變到了極點,產生弊病,縱情貪慾,相互吞併,機詐牟利,其隱患尚未可預料。編成為《食貸志》。

有才有德的人,治理政事,恩澤留在所居住的官舍,好比周人不願剪伐「甘棠」,晉人見「峴山碑」就流淚一樣,這不是為官者追求的目標嗎?編成為《公署志》。

才德兼備的人治理政事,能為人民謀福利,不為自己貪財物;沒有為己貪取財物的行為,才能依靠民眾,有物資來充實儲備,建設交通,興修水利等等。編成為《惠政志》。

祭祀不是沒有規矩的,不然的話,就會造成不應當祭而祭的錯誤,敬正直之神是合理的。編成為《祀典志》。

博學大師治國,值得後人效法,往古的陳跡,可起借鑑作用,編成為《古蹟志》。

人生來矇昧無知,一被欲望所衝動,就不能克制;要使人心善良,根本在於教育。編成為《學校志》。

隨著貪慾的增大,就會發生爭奪,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只有確定戰略,控制局勢,才能威懾天下。編成為《武備志》。

郡守縣令這群做官的,哪個清廉,哪個貪汙,哪個仁愛,哪個暴虐,群眾是看得明明白白,不能掩飾啊!這可不慎重從事嗎?編成為《官守志》。

選拔人才的辦法,古來就實行了,歷代的制度,增多或減少,各有所不同,主要都是以取得人才,補助治理為原則,即使千萬年後,也不能變更的。編成為《選舉志》。

布施恩惠,下降福澤,對百姓是有好處的。名聲顯著的官吏,時間越久,越能引起黎民百姓的懷念。編成為《循良志》。

賢人達士和優秀官吏,是百姓的帶頭人,他們樹立的德業,小則為郡縣造福,中則為國家造福,大則為世界造福,都應該受到表彰。編成為《人物誌》。

婦女主持家政,和善相處,在震撼變故中,也沒有二志,凡是一家老小,都可以作為借鑑。編成為《烈女志》。

三墳五典的書籍,已經失傳,六經的理論,也衰微下去,秦漢以後的著作,文辭燦爛,而以闡發至道的內蘊為要務。編成為《藝文志》。

自漢朝以來,佛教傳入中國,道教也建立了,直到今天,好像蔓草一樣,必須以大道常法來約束它們。編成為《寺觀志》。

重要的理論不能得到顯揚,而妄誕虛幻的言論廣為流傳,很可能蠱惑群眾。編成為《傳疑志》。

事體的內容參差不一,歸入任何一類都不對口徑,留著能備搜考的需要。編成為《雜誌》。

因此,志就是記錄的意思。郡譜記錄世代沿革,《分野》記錄天地圖象,《城池》記設險守固,《形勝》記地形地勢,《山川》記疆域變遷,《風俗》記道德教化,《食貨》記述經濟狀況,《公署》記治理人民,《惠政》記安撫人民,《祀典》記禮儀準則,《古蹟》記錄以古為鑑,《學校》記載教育人才,《武備》記保衛疆土,《官守》記錄官吏職守,《選舉》記錄歷代取士,《循良》記載官吏尺度, 《人物》記錄讀書人的明信應驗,《烈女》記錄好貞操,《寺觀》記佛道外遵清規,《藝文》記聞人言論,《傳疑》記尚需探討的道理,《雜誌》即採眾家之說作為結束。修志的目的和要求,這樣才算完備了。

明嘉靖四年乙酉(公元1525年)仲夏五月十五日後

「尋以母喪去位時,張桂用事,治不樂其官,有超舉之志,家居十有三年,而諸公以經濟大義,動之始起蒞職,為翰林學士。」

「蓋異數焉,其冬,奉冊使榮,藩歸拜太淑人堂下,不數日太淑人猝疾不起,人謂天佑公至孝,不使有貽悔雲是時,諸貴幸用事多,不法公制終數年矣。有超然之志,至十三年縉紳先生以大義勸之,乃起尋命主南畿試。」

縉紳先生和諸公、長老的以經濟大義為由;以國家前途、人民生存為由,鼓勵要求張治出山,為皇上、為國家、為百姓服務,張治再度出山回到朝廷。


讚美家鄉的詩文。張治在各位長老的勸告下,以國家、百姓的利益為重,離開家鄉,奔赴京城。離開家鄉,張治思緒萬千,念念難忘家鄉的親人、家鄉的山水,飽含深情寫道:                       

行行離故裡,灑淚別交親。

明發過湘水,應為更遠人。

雨侵山樹曉,花落暮江春。

何事懷簪紅,風塵白髮新。(《發茶陵別諸親舊》)

張治在回憶起少年曾就學過的青雲庵,為青雲庵欣然命筆《青雲庵記》。

青雲庵在茶陵城西郊一裡許,是宋朝旌忠祠原址。宋朝廷南渡後,曹成糾集萬餘人禍亂江湖,朝廷詔令嶽飛討伐他們。嶽家軍到達茶陵,曹成佔據賀州,嶽飛組織軍隊圍剿,曹成被俘,捆綁押回京城,其部下四散而逃。後來嶽飛命當地人士將戰鬥中犧牲的嶽家軍將士的骨殖,用盒子裝殮安葬在茶陵城西郊,奏請朝廷建祠祭祀他們,題名「旌忠」,以表獎死難將士。從宋到元,旌忠祠經歷無數次戰火,不復存在,原址上長滿野草,人們不知道嶽飛的事跡,何況旌忠呢?

弘治癸亥年,參戎王君錫開始謀劃復建旌忠祠,用來祭祀嶽飛。茶陵人自然非常高興地期盼著,然而只在原址上畫了個樣子,搭個茅屋居住。正德庚午年,子表繼續完成建造,棟閣乃備,秩節聿興,丹碧鐘鼓,甲乙乎叢林也。我丙子年在裡面讀書,到晚上,夢見雲彩覆蓋房屋,霞光照亮天空,這年我鄉試中榜,人們都認為這是個預兆,改寫為「青霞」。

唉,地理的興盛,自然在於人,但人的命運的興盛,就在於天意的安排,嶽飛在生時,在朝廷沒有一日安穩的日子,百年之後,人們坐車騎馬來到這裡,是因為都敬愛他。如果不是天意的安排能夠這樣嗎?所以君子的道德品質值得後人永久懷念。天下的事情,由興到廢,再由廢到興,總是不斷相互轉化。從現在到過去,循名索實,這個地方在他日可能改作叫青雲了,也如同現在改旌忠叫青霞一樣,這都是不可知的事情。佛教根蔓流衍,不可清除。孟子有句話說,君子正經而已。經正則百姓興盛,百姓興盛那麼不會作出邪惡的事情。天下供佛的地方,確實達到這樣興盛的局面,那麼人們都知道天理長存,就會心生歸順的想法,這是正經的理想效果。子產治理鄭國,說:「仍政有所返之,以取媚也,不媚不信,不信民不從也。可謂能悅民矣,蔽而敵之,其蔽愈固。」韓非子說:「人其人,廬其居,火其書,是敵之也。」

為茶陵火田尹姓人家的「一經堂」寫道:

昔聞忠武追曹成,提兵遠駐雲陽城。

雲陽山人尹彥德,走入轅門氣超逸。

搥牛釃酒餉三軍,豪聲鼓動旌旗色。

忠武題贈一經堂,誠齋墨跡生輝光。

山人從此知經史,兒孫奕世皆金紫。

五百餘年舊澤存,鬥庵之後復見子。

文章早歲登青雲,風骨況又如外祖。

朅來足躡雙飛鳧,赤城竹馬爭歡呼。

能以一經為世用,滿籝豈必黃金圖。

《一經堂歌送尹時夫令臨海》

為紀念嶽飛而建的嶽忠武詞寫道:

寒雪湯陰道,蕭蕭忠武祠。

陰風凝殺氣,落日想徵旗。

離合君臣際,存亡治亂期。

山川空故跡,俎豆寄深思。

遊定林寺(三首)

下馬秋山寺,雲林第幾重。

碧寒臨近水,青遠見孤峰。

短徑荒苔合,空簷古木封。

舜山有佳興,吾意亦從容。


洣水陪雙話,雲秋阻一河。

蹇予愁若此,知子意如何。

良會今能幾,相逢苦不多。

寒城回薄暮,落日下江波。


天青木葉下,日沒孤鴻翻。

舊壁寒燈細,高城白露繁。

幽棲驚節換,獨坐與誰談。

蘭芷憐消歇,思君不可言。

家鄉的皇雩仙,是張治永恆的記憶。張治寫到《皇雩山》。

霧氣連村黑,江聲隔樹聞。

嚴霜棲密草,寒日曀輕雲。

徑轉危峰出,林開細路分。

兒童山谷裡,猶憶舊時群。


石路沿流水,江村帶古堤。

日通雙徑合,天抱萬峰低。

地險連吳楚,碑殘識晉齊。

蛟龍深窟底,風雨忽虹蜺。

 


魂歸故裡。公元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庚戍十月十四日,張治病卒於北京西官第,享年63歲。同年十二月,靈柩扶回故鄉茶陵準備下葬。嘉靖皇帝敕賜建大墓,並遣宰相徐階,代表皇帝宣讀祭文。

「諭祭文

嘉靖二十九年歲次庚戌十二月庚申,朔十八日丁丑,皇帝遣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徐階,諭祭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張龍湖。淵曰卿卿,毅之資通,敏之才甲,第蜚英詞,林育秀編,摩史局,,,」

嘉靖三十五年修成下葬。著名徐階,就是推到大奸相嚴篙父子,而自已成為首輔,是明朝歷史的重要人物。從嘉請二十九年張治離世到嘉靖三十五年正式下葬,大墓前後建了六年。每年祭日,皇帝陛下都未忘記張治,都會派大臣來宣瀆祭文,以寄託皇帝的哀思。

張治魂歸故裡。張治墓成為家鄉茶陵的名勝古蹟,迎來了不少的本土及外阜的文人墨客,譚青耀有《過張文毅公墓二首》。

其一:

曉發官郵路,言尋少保塋。(墓在州西北黃石鋪道左)

龍祥知變化,鶴夢想臞清。(龍化湖在州北。諺云:「龍湖幹,榜元出。正德己卯,湖忽涸。庚辰會試,公果第一)

異代猶徵獻,當時早易名。(公初諡文隱,後更文毅)

穹碑瞻古翰,拜罷剔榛荊。

 

其二:

領袖文壇日,南宮第一人。

歸楊同執贄,劉李並傳薪。

(震川歸公、椒山楊公,悉出其門;公生劉公坦齋、李公文正西涯之後)

相業前朝著,遺編奕世新。

泉壚非寂寞,俎豆在城闉。(州有大學士祠,合祀州先輩諸相國)

張治是故鄉茶陵人民的世代驕傲,張治墓有理由得到善待。那個特殊的年代已經過去,張治舊居的地基還在,張治花園地基還在,花園中的太湖石還在。希望這些都得到應有的保護,包括一切標識了的和還未標識的所有文物,都應得到毫無保留的保護。

張治是古代寒門子弟,依靠刻苦讀書,科舉成才,入閣為相的光輝典範。人類歷史上,只有中華民族才有的科舉制度,才能使貧寒子弟有機會進入統治集團頂層。張治終身踐行了儒家精神與道統,成為一代名臣。張治的成功,點燃了貧民子弟內心希望上升的火焰,照亮了貧寒子弟上升的道路,成為中世紀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相關焦點

  • 茶陵鐵牛俯臥千年不朽,關於鐵牛的傳說你知道多少?
    付壽貴 茶陵是神農文化發祥地之一。這就是名聞遐邇的茶陵鐵牛。說起鐵牛,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小時候,我爺爺經常對我說起鐵牛的傳說。爺爺要我記下來,將來有喜歡聽的人或者有對鐵牛感興趣的人,就講給這些人聽,藉以傳承鐵牛文化。因為鐵牛是茶陵的象徵,是茶陵人世世代代的驕傲。
  • 茶陵雲陽山風景區 - 旅遊景區 - 株洲市政府
    茶陵雲陽山風景區 發布時間:2020-01-19 10:09:24  【字體大小:大中小】 星級:AAAA 聯繫電話:25260481
  • 【網約湘遊】茶陵這個刷爆朋友圈、抖音的地方開園啦!
    湖南慧科生態教育研學旅行基地位於茶陵縣馬江鎮玄武村、文江村,界於106國道和衡炎高速公路之間,距平汝高速路口僅8分鐘車程,距茶陵縣城9公裡、火車南站5公裡,交通十分便利。(高空滑索)  網紅橋是第一家引入茶陵的項目,適合團建PK、競技挑戰。分蛇形橋、網紅搖橋、水上漂、合力橋、鋼索橋五條遊玩線。體驗時間約需1小時左右。
  • 全民拍丨湖南茶陵礦汙問題追蹤:生態環境部要求調查核實 當地全力...
    新華社長沙1月6日電(記者張格 史衛燕 劉芳洲)記者6日從湖南省相關部門獲悉,針對近日網民在新華社客戶端「全民拍」欄目中反映的茶陵礦汙問題,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要求湖南省生態環境部門調查核實。茶陵縣委、縣政府成立由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應急、科工、紀委、公安等部門和洣江街道辦事處、腰潞鎮政府組成的縣聯合調查組,立即開始對涉事企業基本情況、生產情況、排汙情況、周邊環境情況以及是否存在違法違紀問題進行調查。截至6日晚,當地部門已對涉事企業採取斷電措施(僅保留生活用電),對堆放在廠區的原輔材料及產品進行覆蓋,著手對沉澱池進行防滲和加固處理。相關整治工作正在進行中。
  • 大學生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逃逸 茶陵交警奮戰20小時破案
    紅網時刻株洲4月22日訊(通訊員 彭月琨 郭淑薦)發生事故之後,第一時間救人和報警這是常識,但是有人一看出事了,心裡害怕竟選擇了逃跑,茶陵交警便破獲了這樣一樁肇事逃逸案件。4月16日19時20分許,茶陵交警大隊事故股值班人員接報警,稱在舲舫公路舲舫鄉垸井村路段發生一起摩託車撞行人事故,行人死亡,肇事者駕車逃離了現場。接警後,民警迅速反應,立即啟動逃逸偵破預案。
  • 為村民架起橋梁,為顧客送來希望感動株郵最佳投遞員——記茶陵米茶...
    客戶中的朋友龍豔蘭所在的米茶支局負責4個村及省屬單位茶陵監獄的報刊投送工作。每個村的人數並不多,客戶資源非常稀少,根據往年的經驗,她明白僅依靠個人、散戶徵訂報刊是遠遠不夠的,只能從政府單位著手。但是由於國家政策的要求,政府單位公費徵訂報刊雜誌有嚴格的規定,所以在走訪周邊的村書記及茶陵監獄時就碰了不少壁。
  • 株洲茶陵一男子被老鼠咬一口 差點丟了性命
    紅網時刻5月8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吳雯芳 通訊員 賀慧陽 宋璽)近日,在株洲茶陵的家中,52歲的譚先生發現一隻老鼠竄進房間,他趕緊把門一關,抬腳就向老鼠踩過去。不料,老鼠回頭一口咬在了他右腳腳背上,留下一道很深的傷口,流了不少血,但是譚先生並沒有引起重視。
  • 十六世紀大明帝國:多項成果遙遙領先世界,問鼎全球,誰與爭鋒?
    大明帝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嗎?這得靠數據說話,看看16世紀大事記,答案就出來。十六世紀是文藝復興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啟蒙思想的開始時期,市井文化達到巔峰的時期。在軍事上,大明帝國更是遠遠走在世界前列。1521年,大明帝國在屯門擊敗葡萄牙殖民者,即史上著名的「屯門海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外戰爭大捷,可算是打響了抗擊列強入侵第一槍。嘉靖帝詔令東南沿海各省水師「遇佛郎機船可立毀之,遇佛郎機人可立殺」。在明軍的打擊下,葡萄牙人屢戰屢敗,最終在雙嶼島戰役中被殲滅。直到明亡,葡萄牙人都沒敢再越雷池半步。
  • 住上安居房 圓了安居夢——湖南茶陵推進農村危改小記
    「修繕加固工程」按照「十個一」標準(保障一面安全的牆體、一棟不滲漏的屋面、一座穩固的樓梯扶手、一間整齊的客廳、一間溫暖的臥室、一扇完整的門窗、一間適用的廚房、一個乾淨的衛生間、一處耐久的牆面、一層可靠的樓板),對鑑定為C級和使用功能不完善的房屋採取修繕加固方式實施改造,打造了我國南方地區房屋修繕加固工程的「茶陵樣板」。
  • 大明風華:一曲帝國輓歌,一場黃粱遺夢
    雖名約風華,但實為一曲帝國輓歌,一場黃粱遺夢。 例如,仁宗皇帝臨終時,朱瞻基的摺子寫得很好,勾勒了歷史上「仁宣」之治的面貌,反映了朱瞻基對皇位對治理國家的認識。
  • 大明帝國柱石——于謙之死
    第一件事是寵信宦官王振,製造了土木之變;第二件事就是冤殺了帝國柱石于謙給自己留下了千古罵名。于謙是明朝的大功臣,是他在大明帝國搖搖欲墜的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擁立朱祁鈺為新君,穩定軍心,使朝廷上下一心,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朱祁鎮為什麼要殺掉這樣一個忠臣呢?
  • 關於大明帝國的滅亡,萬曆皇帝早就夢見了
    大臣們最後給出的答案是——夢中的異族女子手持長矛,用意在於奪取大明帝國的江山,現在看來。如果史書記載正確,那麼我們應當驚異這是命運向夢主人的提示。對於歷史的提示然而,萬曆並不太喜歡大臣們的解夢,這如同平日不待見他們是一樣的。萬曆皇帝最後說了一句:「此事危言聳聽」,就不再理睬他們了,如同案上堆積如山的奏章一樣,不理便是。
  • 「工作動態」茶陵縣召開松材線蟲病除治工作動員會議
    為全力做好我縣松材線蟲病除治工作,防止松材線蟲病繼續擴散,12月1日,縣領導及有關負責部門同志在林業局六樓會議室召開松材線蟲病除治工作動員會議,副縣長楊定桃出席會議,政府辦、林業局、財政局、交通局、衛建局、農業農村局、森林公園管理局、電信公司、郵政局、氣象局、市監局、火車站、各鄉鎮
  • 從上蔡小吏到帝國宰相:李斯是如何突破內捲化實現逆襲的?
    唯獨一人,從上蔡小吏逆襲成了帝國宰相,他就是李斯。 青年時期的李斯,是不折不扣的小鎮青年,是楚國上蔡的一個小公務員。主要工作是糧倉管理員,大概相當於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糧食儲備庫庫管員,也是社畜一枚。 此時的李斯工作穩定,衣食無憂,有老婆孩子熱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