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時候,你覺得遊泳好難,到18歲遇見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到18歲你覺得英語好難,28歲遇到了一份非常好也很符合你的工作,但是要求會英語,你只好說:我不會。28歲你覺得堅持好難,眼前有一個賺錢的機會,但可能要付出五年、十年的努力才能看見成效,你只好說:我不會。最後的結果是:你一直默默無聞,而別人卻成為了「口紅一哥」李佳琦。
世人往往都盛讚天賦的重要性,誇耀努力的絕對作用,豔羨運氣的致命一擊,然而大家總是忘記那個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最難做到的一個:堅持。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堅持,是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作者用客觀平靜的筆觸從「你為什麼不能堅持」入手,在開頭用兩個小故事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沒耐性與能持續」兩種人生的不同走向,以此來啟示讀者:人生堅持下去,一定會有奇蹟。全書行雲流水,介紹了多種培養堅持習慣的方法,只要讀者按照書中的方法操作,每個人都可以養成堅持的習慣。
本書作者古川武士是一位日本作家,著有多本習慣養成類工具書,如《如何戒掉壞習慣》、《去你的,小情緒》、《堅持,是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等。眾所周知,日本人一向講究細節,這本書的作者古川武士便是如此。書中的每一個方法,作者都做了細緻到位的講解,保證每一位讀者讀完都能直接實踐,簡單可操作;為了避免單調乏味,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經常插入自身或者他人的例子和故事,讀來趣味性十足。
01為什麼你不能堅持,總會半途而廢?
首先想要了解為什麼自己總是半途而廢的原因,先要了解什麼是習慣。古川武士在書中指出:習慣就是不依賴意志或毅力,把自己想要持續做的事情引導到每天如「刷牙」般輕鬆的狀態。
就像電腦中設定的程序,習慣就是我們人類在大腦中設定好的程序。我們通過重複的行為和動作,將有意識的行動轉化為無意識的習慣。
有一些行動很容易,比如每天早起要洗臉刷牙,這些行動在不斷重複的過程中,就會變成我們無意識的習慣;而有一些行動會比較困難,比如早睡早起,這些行動看起來需要毅力才能堅持,實際上卻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來培養,最後變為無意識的習慣。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無法單純地憑藉意識,把自己想持續做的事情變為習慣呢?
這是因為大腦對待新變化會產生抗拒性,當我們的身體行為發生改變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無意識地抗拒這種改變,人類天性就具有「對抗新變化、維持現狀」的傾向。
比如說當我們想要減肥的時候,也許堅持一個星期還不算難,但是大多數人正常情況下,在第一個月就會因為堅持不下去,宣告減肥失敗。這就是因為身體行為出現變化以後,大腦因為外界的變化開始反抗,試圖不被新的行為所改變影響。
因此,只要讓我們的大腦判定想要養成的某項好習慣,和往常一樣沒有變化,順應大腦「維持現狀」的喜好,那麼想要把這項習慣堅持下去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02培養堅持習慣的三個階段
我們的大腦不僅具有「生來叛逆」的性格,還會根據我們的習慣進行預判,預判我們需要多久才能適應新的行為習慣。
作者認為,一般情況下,習慣可以分為三類:行為習慣、身體習慣、思考習慣。
第一類,行為習慣,這類習慣指的是每天規律的行為,比如每天讀書、學習英語、寫日記等等。培養行為習慣的難度並不大,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
第二類,身體習慣,這類習慣指的是與身體節奏相關的習慣,比如減肥、早起、戒菸等等。培養身體習慣帶來的變化比行為習慣對人的影響更大,大約需要三個月時間。
第三類,思考習慣,這類習慣指的是與思考能力相關的習慣,比如邏輯思考能力、創意思維、正面思考能力等等,思考習慣與人的性格相關,也是大腦最抵抗的一種習慣變化,培養起來大約需要六個月時間。
在《堅持,是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一書中,作者主要探討的是第一類習慣的養成,也就是行為習慣的培養。
培養任何一個習慣,包括書中的行為習慣,都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反抗期」、「不穩定期」、「倦怠期」。
第一階段「反抗期」(第一天~第七天):這個階段,因為身體行為剛剛出現變化,所以大腦會發出「很想放棄」的信號。在這個階段,想要培養一種習慣的失敗率高達42%,也就是有將近一半的人,會在這一階段失敗。想要順利度過反抗期,我們需要靠自己撐過去,用每天做一點的理念堅持下去。
在這個階段,我們要採取「嬰兒學步」的方法,每天只做一點點。比如說,想要養成每天學習英語的習慣,那麼我們在開始的前七天裡,每天可以只讀五分鐘英語或者聽五分鐘英文聽力。
「合抱之木,始於毫末;九層之臺,始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只要邁出了第一步,那麼在接下來的行動中就會更加不容易失敗。
同時,在這一階段,我們要學會記錄自己每天的行動和變化。人類都是視覺動物,因而想要看到結果的最好辦法,就是把行動「可視化」。
為了保證行動的效果不因為記錄的複雜性而打折扣,我們只要簡單記錄即可。就像學英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在手機的日程表裡,每天記下自己學英語的內容,打卡記錄自己的努力。
第二階段「不穩定期」(第八天~第二十一天):這個階段,雖然大腦慢慢在適應身體行為的變化,但是卻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在這一階段,養成一項習慣的失敗率也高達40%。渡過不穩定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建立持續行動的機制。
在這個階段,我們要把之前七天的行為習慣轉化為固定的模式,也就是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做同一件事情,並認真執行。
還拿英語學習舉例,當我們想要每天都學習英語的時候,我們要設置一個時間和地點,比如晚上八點到八點半,在書房聽半小時英語聽力。利用這樣的方式,將固定的行為,按照一定的節奏,滲透到我們的身體裡,讓我們的大腦適應這種「不做不行」的節奏。
除此以外,對於上班族而言,我們沒有學生時期那樣的上課行程,每天的工作可能會出現一些特殊狀況影響到我們的習慣養成,因而我們也需要設定一些例外規則。比如說,如果今天加班到晚上十點,那麼學習英語的時間和地點就需要調整,可以調整到中午午休時間或者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等等。
第三階段「倦怠期」(第二十二天~第三十天):除了惰性和反抗性,我們的大腦還有「喜新厭舊」的個性。當一項習慣進行到第三階段,我們的大腦會因為行為的重複而開始感到厭煩。不要小瞧這個階段,在這一階段的失敗率可以達到18%,也就是剩下的人中,有五分之一的人進行到這一階段會因為放棄而失敗,這恰恰是「行百裡者半九十」的體現。
想要順利渡過倦怠期,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習慣加一些小變化。學習英語的時候,我們可以改變學習的教材,換一些新的更有趣的內容;我們也可以改變學習環境,在學習的時候播放一些音樂給自己帶來新鮮感等等。
當一個習慣進行到了這個階段,我們也可以開始考慮培養下一個習慣,比如第一個月提高英語聽力,那麼下一個月就可以提高英語閱讀。通過下一項習慣的建立,提升自己現階段的動力,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建立習慣的連續性。
03十二個「持續開關」:內在自我驅動與外界力量尋求的共同作用
在培養習慣的第二階段「不穩定期」,為了建立持續行動的機制,作者給出了十二個「持續開關」。這十二個「持續開關」分為兩種類型:「糖果型開關」和「懲罰性開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兩類開關的使用,目的是為了給予自己快感和建立危機感。
「糖果型開關」為了增強自我快感而設,包括六種不同的開關:獎勵、被稱讚、遊戲、理想模式、儀式、去除障礙等。
「懲罰性開關」是為了建立起危機感,也包括六種:損益計算、結交朋友、對大眾宣布、處罰遊戲、設定目標、強制力等等。
「糖果型開關」給我們帶來的快感,其實是內在自我驅動力的作用。當我們獎勵自己或者稱讚自己的時候,我們通過向內尋求力量,用實際行動或者語言告訴自己「我很棒」,驅動自己突破眼前的困難,堅持下去;當我們設定了一個理想目標,想要達到那個理想狀態的時候,也是在內心暗暗下定了決心,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加進取;通過小小的儀式感,比如將書房收拾的整整齊齊,坐下來靜心學習英語,也是為了暗示自己的內心,驅除想要懈怠的心情。
相對應地,「懲罰型開關」讓我們感受到的危機感,是我們向外界力量的尋求。我們為了學習英語,可能會一口氣買下十幾本英文書,對比投入與產出,我們提前塑造了一個「如果失敗可能會帶來虧損」的環境;當我們在自己的」朋友圈「立下各種Flag,對大眾發表宣言,為了不想以後被「啪啪」打臉,只能堅持前進,這是我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沒有退路的狀態;通過一些懲罰遊戲,比如今天沒讀完半小時英語,就要做伏地挺身三十個,這是我們用身體懲罰來擊退偷懶的侵襲。
每個人的成長,都會受到內在自我和外界環境的影響。向內尋求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力量,因為只有自己想要開始行動,才能真正突破一切阻礙;而外界環境的影響也是我們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因為沒有人可以離開群體環境而獨自成長。
04結語
很多時候,我們只會羨慕別人的成功,卻一直認為堅持好累:
我們羨慕李佳琦從一個素人櫃員搖身一變,成為如今的「網紅大V」,但是我們卻忘了,李佳琦走到今天堅持了三年;
我們羨慕周杰倫「歌壇封神」,人生美滿,但是我們卻忘了,出道之前的周杰倫,從四歲就開始堅持學鋼琴,到他第一張專輯發表,這條音樂之路他堅持了十六年;
我們羨慕馬雲再次登頂「中國財富榜」,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但是我們卻忘了,從讀書到創業,馬雲一直在堅持嘗試,這一嘗試他就堅持了二十年。
成功的人生都是一個個好習慣的堅持搭建而成的。《堅持,是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這本書,幫助我們從最容易的行為習慣開始培養,讓我們先學會培養一些每天都要做的規律行為習慣,通過這類習慣的成功養成,我們才能進一步地體會到好習慣的「複利效應」,從而培養更多的好習慣,培養更多優秀的身體習慣和思維習慣。
培養習慣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現自我,挖掘自身潛力的過程,只有當我們的潛力不斷發揮,我們才能發現更完整的自己,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找尋到自己更加全面開闊的人生。
後記:在本書的第四章,作者還介紹了六個堅持培養習慣的成功故事,因本文內容篇幅有限,在這裡附上本書完整的思維導圖以及第四章的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