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卓惠燕
單位 | 廣州市番禺區何賢紀念醫院檢驗科
前 言
蟯蟲病是兒童最常見寄生蟲病之一,對兒童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都存在不良影響。蟲卵的發育和傳播速度快,一有傳染源在,對於集體生活的兒童感染率更高,可通過玩具、桌椅等公共用品接觸傳播造成交叉感染,致使該病易治難防,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效防治。
案例經過
值班的某個晚上,一家長拿著裝好尿的尿杯過來說:醫生,麻煩幫我孩子化驗尿常規,孩子最近天天晚上說拉尿的地方癢。
我接過患者的申請單和尿杯,患者的檢驗申請單初步診斷為:尿路感染。我接過尿杯,嚇一跳,尿杯裡有一條小小的乳白色蟲子,大概1CM長,正活蹦亂跳的在尿裡亂竄。
我用一次性吸管把蟲子吸出來放在玻片上鏡檢(蟯蟲成蟲:圖1),結果全身起雞皮疙瘩,鏡下滿滿的蟲卵(蟯蟲卵:圖2),一下子就確定該蟲子為蟯蟲。
圖1 蟯蟲成蟲
圖2 蟯蟲卵
鏡下的蟲卵無色透明,為不對稱的長橢圓形,一側較平,一側較厚,卵殼厚,正是典型的蟯蟲卵。
患者尿常規結果:白細胞3+,其它指標正常,尿液離心後鏡檢沒有看到蟲卵。雖然顯微鏡中的蟲卵成堆,而尿液中沒有發現,這可能是因為腸內寄生的成蟲準備移至肛門外產卵時伴隨排尿掉入尿液中,最後在玻片上產卵。
我問家長:「小孩子是不是最近晚上肛門也會瘙癢啊?」家長回答是的。我說:「小孩這是感染蟯蟲了,蟯蟲在晚間的時候就會出來肛門產卵,這時候就會引起肛門和會陰部周圍瘙癢,你這尿裡的蟲子可能是從肛門處掉下去的。」
家長很慌張地問會不會感染到其他小孩時,我說有可能,如果小孩子屁股瘙癢,用手搔抓肛門周圍後,不洗手吃東西就會引起重複感染,感染期的蟲卵也可通過汙染的食物和用具導致其他人感染,所以全家人都要注意衛生並做好相應的檢查。
同時我也和小孩家屬強調,和醫生表達臨床症狀的時候要準確表達,其實這孩子不是單純的尿道瘙癢,肛周也可能瘙癢,有時候小孩子表達不準確,則可能導致漏診和誤診了。
如果此次單純的檢查尿液而忽略了這隻蟲子,可能就找不到小孩尿道瘙癢的根本原因了。同時我也致電接診醫生,和醫生說明了此次尿液檢查的情況。
案例分析
蟯蟲屬於土源性線蟲,在外界有較強抵抗力,是引起兒童寄生蟲感染的常見疾病之一,常在兒童聚集的群體中傳播,雖然成人也可感染,但兒童感染率高於成人。
蟯蟲主要寄生於人體腸道,刺激腸壁及神經末梢,引起人體消化功能紊亂、局部炎症、細菌感染等反應;雌蟲爬至肛門外產卵時可引起肛周皮膚系列反應,可導致肛門及會陰部瘙癢(主要症狀)、煩躁不安、失眠、夜驚、夜間磨牙、遺尿、食慾減退、消瘦等臨床症狀。
蟯蟲還可異位寄生於女性生殖道、泌尿道、腹腔、盆腔等處,引起泌尿生殖道炎、蟯蟲性闌尾炎等不典型蟯蟲病而容易被誤診,如陰道不規則流血容易被診為陰道炎。因此需要與肛門溼疹、尿路感染、遺尿症、外陰炎等疾病鑑別診斷。
成蟲細小,兩頭尖細,乳白色,雄蟲長約2-5mm,而雌蟲長約8-13mm,蟲體中部膨大尾端尖細,蟲卵則呈橢圓形左右不對稱,無色透明,蟲卵是肉眼看不見的。
可通過糞便檢查或肛門拭紙檢查發現蟲卵或成蟲,因為雌蟲在肛周產卵,故糞便一般難以查到蟲卵,常用透明膠紙法或棉籤拭子法於清晨排便或洗澡前在肛周收集蟲卵,再置於顯微鏡上鏡檢。透明膠紙法較為常用,多次檢測檢出率更高。
蟯蟲病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感染:
經肛門-手-口感染,其感染率與兒童飯前便後不洗手、不常剪指甲、飲用生水等不良衛生習慣呈正相關;
可經接觸或吸入感染,例如被蟲卵汙染的衣褲、被褥、家具和地面,均可查出蟲卵,通過接觸吸入後可導致感染。
逆行感染,蟲卵在肛門附近孵化發育成幼蟲,幼蟲可經肛門逆行進入腸道發育為成蟲並產卵。
因此,加強衛生宣教,改善環境與個人衛生等均可有效防治蟯蟲感染。
總結
雖然腸道寄生蟲感染率已有所下降,但是在臨床工作中也要避免因為蟲卵檢出率低的問題而導致漏診和誤診。
【參考文獻】
[1]安耀武,龐新莉,劉傑兵,等.兒童蟯蟲感染的危害與防治研究[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誌2012,24(5):598-600.
END
說明:本文為原創投稿,不代表檢驗醫學新媒體觀點。轉載時請註明來源及原創作者姓名和單位。
編輯:徐少卿 審校:陳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