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農村生活過的小夥伴,想必都有類似的經歷,在路上走著走著就被三種動物給盯上了,一個啄人非常疼、一個擰人非常痛、一個咬人不松嘴,想想那些年被它們支配的恐懼,每天上下學都是提心弔膽的。
被欺負的小夥伴此刻想必都已經忍不住想說出它們的名字了,土狗、大公雞、大白鵝。
提起這三個名字,讓小朋友膽戰心驚,讓串門的女人們聞風喪膽,讓走街串巷的商販們都要做好隨時逃離的準備。小時候要是誰家的孩子不聽話了,在哭鬧打諢,大人一句大白鵝來了,立馬個個噤若寒蟬。
土狗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中華田園犬。相比那些嬌氣的寵物狗,大黃完全就是一個糙漢子,在農村都是放養的,主人給它吃啥它就吃啥,一點都不挑剔,有時還會自己進山抓些野兔、小鳥等小型動物補貼家用。同時大黃也很聰明,明白主人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代表的意思,對主人非常的忠誠,看家是一把好手,絕對不會像二哈一樣為了一根火腿腸就給陌生人打掩護。
當然了,大黃的好是區別對待的,對待主人和家人是無條件的好,對待陌生人那就是洪荒猛獸般的存在。當有陌生人來到家裡,大黃會齜牙咧嘴的犬吠試圖警告來者,這是我的地盤,你不要過來,小心我咬你。
大多數土狗只是氣勢上很兇,站在遠處狂吠,不會主動攻擊人類。
雞的領地意識沒有土狗那麼強烈,母雞在正常情況下遇到人類會自動躲避,公雞卻恰恰相反。
公雞有很強烈的領地意識,對於不熟悉的物體會保持警惕性,一旦主動靠近,它會以為這是在挑釁自己的權威。這個時候公雞就不會考慮太多,管你來者何人,自己能不能幹得過,直接幹就完了。
另外,好鬥是公雞的本性,這是長期進化中,爭奪異性而遺傳下來的本性。一個大院子裡通常只有一隻大公雞,否則必定天天雞犬不寧,直到其他公雞敗下陣來,這和「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是一個道理。
大白鵝就更厲害了,它的領地是移動的。
鵝的領地意識比較強,比狗要強烈多了,狗知道哪裡是家,哪裡是路,在家裡可以囂張的齜牙,在戶外就得夾著尾巴做狗。大白鵝可不管那麼多,它們認為自己周邊方圓幾米都是自己的神聖領地,是不可侵犯的,不管是在家裡,還是河塘裡,還是路上,只要你敢近身,就敢幹你。小時候遇到最多的就是攔路鵝,每次這個時候就得繞路而行,或者躲著遠處讓路,畢恭畢敬地等它們大搖大擺地離開。
大白鵝的攻擊手段有很多種,其中殺傷力最輕的就是扇動翅膀驅趕,威懾行不通的話,它們會採取第二作戰方針,低空飛翔通過腳蹼來踢打來者。
最後才會採取終極奧義:嘴遁,別看大白鵝的有鈍有扁,沒有大公雞那麼尖銳,咬裸露的地方一樣能咬出血,而且一旦被大白鵝咬住,它們會一個勁的擰、不松嘴,不及時處理的話,皮都會被擰下來。這裡科普下,大白鵝是素食主義者,那些大魚大肉,它們是不吃的,皮被咬下來不是因為它們想開葷,只是單純地想欺負你。
這麼彪悍的性格在村子一直橫著走,不管對方大小,來者是誰,都敢上去懟一懟。
大白鵝之所以這麼彪悍,和自身的眼睛構造密不可分的。眾所周知,牛的眼睛像一個放大鏡,什麼東西在它的眼裡都會擴大,在牛的眼睛裡,人類要比自己高大很多,在面對人類時如同面對一個龐然大物,會不自覺的害怕,因此牛在人類面前一般很溫順。然而,大鵝的眼睛構造與牛恰恰相反,什麼物體在大鵝眼中都會縮小數倍,在面對人類這個「小不點」時,就會毫不害怕的展開猛烈攻擊。
關於戰鬥力方面,個人覺得,土狗第三,公雞第二,大白鵝第一。
綜上所述,農村三霸的霸道也不是毫無道理。當自己的生存空間受到威脅,作為有自主意識的生命體都會奮起反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