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村探古
文\林煜琮
當我和海子騎行在八萬路上,準備前往龍江古寺時,看見路邊的大嬸正在路邊洗涮從地裡拔出來的菜蘿蔔,問了她,方知走過路程,現已在超高村旁邊了,於是順路前往遊覽一番。
超高村,位於陸豐市博美鎮北郊,北靠鷹吊山脈屏障,南有超高湖,八萬河水環繞流逝,沃野良田,風光無限。
粵東的冬天並不冷,在耀眼陽光照射下,小小的古城越顯蒼老。殘舊的城牆,古樸的城門,頂方兩隻黝黑的洞孔,讓人更覺得光陰如梭,千年已逝;中間月眉狀的門檻石旁,滿頭銀髮的老婦與我們擦肩而過……
進入城中,斑駁的祠堂靜靜傾訴著過去的歷史,老牆不堪歲月風雨的衝刷,傾斜靠在前面的房子,搖搖欲墜,令人好不揪心。野草竭力從牆縫裡伸出來,在微風中輕輕搖晃它那青翠的葉子。亦有些老屋保存較完好,飛簷仍高高翹曲,傲視在藍天下。
此刻,穿梭在城內三街六巷,站在尚餘舊跡的王厝巷、盧厝巷、兵部遺址、四仔巷、關厝養馬巷及多間祠堂前,悠遠的歷史車輪似乎呼嘯而來……
元朝初期,就有盧、王、關、陳姓等氏族在跳溝村聚居,迄今已約有七百三十年歷史。
據資料記載,太始祖逸樂公宏願異鄉創業,於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惜別東莞茶園祖居,歷居鵝埠三載,寓於東海窖,置處東莞圍多年,因地處早、澇、鹹自然災害,而另擇坊廓都衝口約所轄坣尾跳溝村居之,即今陸豐市博美鎮超高村,歷時已有五百餘年之久。
逸樂公一生勤勞儉樸,置業積累,家資日益富綽,且好善樂施,濟貧救世。自居此地,與其他氏族和睦相處,共同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深得大家愛戴。其時因坎鐘山、鷹吊山常有山匪出沒,不堪其擾,故牽頭奏請本地知府核准,歷時三年四個月,組織村中其他氏族勞力,挖取村東面「公山後」 半座山的石沙泥土,夯實築成城基深1.5米,高4米以上、厚1米的城牆,城牆上及四個銃櫃角,都設有些許銃眼,如有敵人外侵時,可在銃眼進行射擊,從而達到守城護村目的。
至明末清初,隨著社會局勢的變化,可能是不堪土匪的搔擾,也許是喬遷新居或另外種種原因吧!其他姓氏逐漸移居他處,這樣就形成林氏獨姓村。
身處這片殘墟中,仿佛可見到人們在此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鄉村生活。當天空漸漸露微弱的曙光時,村民們陸陸續續趕著耕牛緩步走出城門,跨過月牙石門檻,開始了一天的田野勞作生活;在炊煙嫋嫋升起時,拖著疲倦的身影,又帶著有所收穫的好心情地回到小城中……
午夜時分,城中人聲喧鬧,隨後敲鑼聲四起,並有人大喊:「有土匪,土匪來了……」剛進入甜密夢鄉中的人們一躍而起,攜帶刀槍弓箭,瞬間衝出街巷,或在城門洞孔處觀察敵情,或在城牆銃眼處嚴陣以待……
站在城門口,放眼望去,前面半圓型的池塘一片清澈,微瀾輕漾;開闊的曬場上,豎立著三副石旗杆夾,旗杆夾上下各有二個圓孔,用以夾住旗杆,第一副為明末兵部主事盧鍛所樹、然後是乾隆十八年進士林逢泰、嘉慶二十二年進士林飛鶴所立,可以想像到,當年旗杆夾豎起時,高高的旗幟迎風飄飄,其氏族門第是何等的輝煌和榮耀啊!
當我們帶著對古城的眷戀準備離開時,站立城門口的老婦拉住我們,傾訴了許多話,並一定要我們跟她去居住的房子看看,望著遭受過颱風襲擊的房子,心中說不出是什麼滋味……
冬日和煦,清風拂面,古城屹立在藍天下,雖經歷了悠久歲月的拷打,十分陳舊但威嚴猶存,益顯源遠流長。先人的事跡讓我們無比感慨,為其幾經轉折的遷徙而震撼,更為其創業的不易及建城壯舉深深感動。唯願滄桑古城,隨著入選「廣東省第四批古村落」 的東風,早日修葺原貌,重新煥發光彩,流芳百世。
作者簡介:林煜琮,廣東省陸豐市人,輾轉於山水之間,遍跡於湖海之中,喜好文學作品與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