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動物園裡的獅子、老虎是怎麼長大的嗎?其實母老虎、母獅子在產下幼崽後很少會「帶孩子」,它們的幼崽大多是由育幼員,也就是「奶媽」來照料。22歲的雲南小夥楊應春就是青島森林野生動物園的一位「奶媽」,負責養育獅子、老虎、豹子等猛獸的幼崽,經他一手帶大的幼崽如今已有近30隻。
如果你以為飼養老虎幼崽就像養小貓、小狗一樣容易,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通常來說,老虎幼崽的飼養程序與嬰兒相似,初生幼崽需要育幼員溫水擦拭、結紮臍帶,並每隔兩小時餵一次奶,每天幫它們排便。楊應春和兩名同事最多時要同時照料十幾隻幼崽,少時也有五六隻,每一隻幼崽都是他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楊應春早就將它們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養育到三四個月大的幼崽需要轉交給飼養員,「奶媽」就要接手下一批「新生兒」。儘管在飼養的過程中,楊應春會被「孩子們」抓撓的傷痕累累,甚至還會感染奇癢難忍的貓蘚,但每當送走「孩子」時,他都會難過好幾天。動物育幼員這份工作看似有趣實則枯燥乏味,但喜愛小動物的楊應春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明年他想考取執業獸醫資格證,要把小老虎、小獅子養的更「精緻」。
他們「一把屎一把尿」把老虎幼崽拉扯大
在青島森林野生動物園的育幼區,我們見到了正在照料東北虎幼崽的楊應春。楊應春是雲南昭通人,今年22歲,雖然年紀不大,但說起兩隻東北虎的「飲食起居」小夥子卻頭頭是道。「這兩隻小老虎是一窩下來的,已經兩個多月大了,母虎生完以後不想帶,就交給我們餵養。」楊應春說,在母虎到了預產期後,飼養員就會24小時「緊盯」它,待它產下幼崽,就要觀察它是否願意「帶孩子」。「母虎生完以後不舔舐幼崽,不咬斷臍帶,也不哺乳,就說明它不想『帶孩子』,這時候飼養員就會聯繫我們把幼崽接走。」
接回初生的小老虎,第一步就是清潔工作,育幼員要在盆裡兌好溫度適宜的水,再扶住小老虎的頭,用毛巾輕輕擦拭它的身體,動作和手法就像照料剛出生的嬰兒。擦拭乾淨後,育幼員要用消過毒的手術線給小老虎結紮臍帶,這項工作需要絕對的耐心,因為小老虎不停地亂動,下手輕了結紮不了,下手重了會傷到它,最後擦洗乾淨並結紮過臍帶的小老虎要被放進育幼箱,再餵上15毫升的葡萄糖以確保營養。
忙完這些,楊應春的育幼工作才只是剛剛開始。獅子、老虎的幼崽,在最初一個月裡需要每隔兩個小時餵一次奶,晚上也一樣,這就需要楊應春和其他兩名同事輪流值夜,且通常情況下,育幼員的餵養任務很重,最多的時候他們要養十幾隻老虎,最少時也有五六隻,而且根據年齡段不同,它們的餵養時間也不一樣,「第一次值夜班的時候我壓根沒敢睡覺。」楊應春說,「我萬一睡過去了,它們可能會死,這些小傢伙可比我重要多了。」
都說拉扯孩子是「一把屎一把尿」,楊應春撫養小獅子、小老虎也是如此。剛出生的幼崽不會自主排便,作為育幼員,楊應春需要一隻手託住幼崽,另一隻手用尿不溼不停地擦拭幼崽的屁股,做出一種媽媽在舔舐它們的假象,慢慢刺激它們排便,有時它們憋得厲害了,糞便會一下噴到楊應春身上。如果接回來的幼崽多,那「把屎把尿」可是一項大工程,要每天早晚各一次,差不多一個月後,幼崽們才能學會自主排便。
第一次給小老虎餵奶 他卻一口都沒餵上
如此精細的「帶娃」讓楊應春成了名副其實的「奶媽」,但要說起入行,楊應春坦言他從沒想過自己還能養猛獸。楊應春畢業於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學得是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專業,去年7月他進入青島森林野生動物園獸醫院實習。在實習期快結束時,野生動物園會組織培訓,再由每個區域的主管挑選自己的「意中人」,楊應春憑藉紮實的專業素養和細緻耐心的工作態度被育幼區選中,成了一名動物育幼員。
養獅子、老虎這事讓楊應春激動了很久,他本以為這會和養狗一樣簡單,但當他開始工作後才發現,養獅子、老虎遠比養狗難多了。「狗有狗糧,但老虎可沒有老虎糧。」楊應春笑著說,如果不是很講究,給狗餵什麼吃都行,但老虎、獅子可不能隨便喂。「這些小傢伙有專門的貓科動物奶粉,每個月齡喝多少都是有標準的。」說這些時,楊應春用奶瓶給育幼箱裡的非洲豹幼崽餵起奶來,喝奶間隙,小豹子突然嗆奶,發出嗚咽聲,楊應春立刻放下奶瓶,託起小豹子甩了幾下,「這樣可以讓它鼻腔裡的奶流出來。」楊應春說,果然,甩過之後的小豹子恢復了正常,又繼續喝起奶來。
雖然餵奶這項工作楊應春如今已是駕輕就熟,但說起第一次餵奶的經歷,楊應春卻坦言「一口都沒餵進去」。「那是個東北虎的幼崽,十幾天大,雖然之前演練過很多次,但臨上陣時我緊張的手抖,奶瓶都拿不穩,也按不住它,手上還被它撓出很多血印子,忙活了一頓卻一口奶都沒餵上。」楊應春說,後來在同事的幫助下,他才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給老虎餵奶的工作。
這次失敗的經歷對楊應春打擊很大,儘管同事們不停地安慰他,但他內心依然是滿滿的挫敗感,為此他不斷回憶餵養手法,反思自己需要注意的問題,並寫成工作日誌,之後每次餵奶他都把經驗總結下來,經過一個月的反覆鍛鍊,楊應春再餵奶時已是相當熟練。
被咬出血也被傳染過貓蘚 他對家人報喜不報憂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獅、虎的幼崽再小,也有猛獸的基因,撲咬是它們的天性,作為育幼員,楊應春和同事沒少被「攻擊」,儘管幼崽的殺傷力沒有成年獅、虎那麼大,但破皮出血也是常有的事。楊應春第一次被咬是在餵食東北虎幼崽時,40多天大的小老虎趁其不備一口咬在了楊應春的腳踝上。老虎捕獵的特點就是咬到後絕不鬆口,小老虎咬住楊應春的腳踝也是如此,為了讓它鬆口,楊應春不得不用力甩開它,好在幼虎年紀太小,牙齒還沒長全,楊應春的腳踝沒有破皮。
「如果是兩個多月的幼虎,肯定會給我咬出血的。」楊應春說,如果咬的傷口比較深,他們也要去打狂犬疫苗。但平時的抓撓傷傷口多數都比較淺,有時會有輕微出血,這種情況他們都是自己消毒處理。
與抓咬傷相比,育幼員更怕被傳染貓蘚,這是一種真菌感染的皮膚病,患病的貓科動物會因皮膚癢而磨蹭,繼而皮毛上會呈現圓形斑禿,這種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接觸患有貓蘚的幼虎、幼獅,如果皮膚上有傷口很快就會表皮潰爛,蔓延長出許多硬幣大小的包,奇癢難忍。」楊應春邊說邊指了指自己右手虎口上的圓形疤痕,「這是我第一次得貓蘚後留下的疤,那時候手上有被抓傷的傷口,所以變成了一個圓形的膿包。」楊應春說,「得貓蘚很癢,所以我現在比較注意洗手消毒,儘量讓雙手不要帶傷。」
離家鄉雲南2000多公裡,楊應春一年才能回一次家,平時他常和父母通電話,被問到最多的就是有沒有被咬到。「我是報喜不報憂的人,得貓蘚的時候他們知道了就天天打電話問,所以被咬這種事我就不和他們說了。」楊應春說,「咬的也不厲害,他們知道了反而會更擔心。」
每三四個月 他就要經歷一場「母子分別」
動物育幼員這個職業之所以被稱為「奶媽」,是因為育幼員將幼獅、幼虎養到三四個月大時,它們就要被轉去小動物飼養區,之後育幼員再撫育新來的幼崽,如此循環往復,育幼員充當的就是「奶媽」的角色。
當「奶媽」一年多來,經楊應春帶出的小獅子、小老虎、小豹子已有近30隻,經過幾個月的朝夕相處,幼崽早已把楊應春當成了「媽媽」,楊應春也把幼崽們當成了孩子,「母子」分別時楊應春經常難過的說不出話來。「養了那麼久有感情了。」楊應春說,他最喜歡的一隻東北虎叫胖胖,來的時候只有20天大,楊應春養了它3個多月,有一次楊應春外出工作,恰好那幾天胖胖被作為動物交換送到了其他動物園,母子倆分別前沒能見上最後一面,楊應春為此難過了好幾天。
「如果是送到小動物飼養區的,平時我路過就會進去看看它們。」楊應春說,那個時候幼崽們的樣貌不會發生太大改變,他也能清楚的認出它們每一隻,如果有空他還會和「孩子們」玩一會兒。但傷感的是,老虎一歲多後,體貌就會發生很大變化,加上長時間不餵養,楊應春就很難再認出它們了。
明年想考獸醫資格證 他要把小老虎養的更「精緻」
動物育幼員這份工作看似有趣,實則枯燥乏味,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楊應春說,他打心底裡喜歡這個職業,因為他喜歡和小動物們待在一起。「我的同學都很羨慕我,畢業以後他們有的去養殖場有的去寵物店,只有我能來養老虎。」楊應春笑著說。
青島森林野生動物園地處黃島區小珠山上,楊應春每個月只有4天休息日,其餘時間他都過著歸隱山林的生活,這讓不少人擔心起楊應春的「個人問題」來。「女朋友是我的師妹,今年也會來這裡實習,應該是去小動物飼養區吧。」楊應春說。
喜愛小動物這個共同愛好讓兩人走到一起,楊應春成為動物育幼員後,女朋友曾打趣他「以後有了孩子,你絕對是個合格的奶爸。」對於未來的規劃,楊應春說他明年打算考取執業獸醫資格證,不斷提升自己,好把小老虎、小獅子養得更「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