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媒體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每年的上海書展,童書館都不缺人氣,但一些童書也時常因含有「少兒不宜」的內容而被家長投訴。日前,在上海書展上,就有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中因描寫動物「異性相吸」等片段而引發爭議。
在交流現場,有家長表示:「我覺得小孩子可能不是很了解,在他看來這只是一個動物的描寫而已。」「我也特意去把那一段拿出來看了一下,如果斷章取義地去抽出這一段,就會覺得越看越有問題,但是我覺得放在整篇文章來講應該還好。」對此,作者也以交流姿態作出回應:「有這樣的描寫,我自己是認為無傷大雅。有的家長有的老師可能覺得,這個不適合年齡太小的孩子閱讀。那我們也會做一些更正,比如出版社會要求我做一些修飾,模糊一點或者把敏感的句子去掉。」
家長的擔憂和疑慮不無道理,但是,我們也沒必要把這些擔憂疑慮完全等同於「談性色變」,不妨將其視作一種對兒童性教育理念的探討與辨析。而童書作者與家長的直接交流,不僅及時回應了質疑的聲音,也為我們觀察社會對性教育的理解「尺度」提供了另一種視角。
首先應該明確,社會的性教育「尺度」,是社會觀念的產物,本身並無絕對的標準。童書作者、家長、教師能夠對之有公開、充分的交流討論,是形成相對科學的性教育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支撐。這種討論,既是一個互相「試探」的過程,也是一個「脫敏」的過程,有助於不同立場、觀念的群體對性教育的「尺度」理解向同一水平線靠近。
事實上,部分家長的性教育理念偏差,恰恰就是在缺乏公開討論乃至「以性為恥」的社會氛圍中形成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能夠主動公開談論這個話題,不管是表達疑惑,還是發表自己的觀點,都是一種進步,也有利於讓孩子接受更科學的性教育。
其次,一些性教育讀物之所以看起來「尺度大」,一是它本身就需要結合家長的引導,二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性教育太過缺乏,很容易產生「過度保護」心態。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案例是,2017年,杭州一位家長發現讀二年級的女兒一本性教育讀本中出現了男女生殖器官的名稱,就認為這樣的性教育讀本「不妥」。如果說連普及生殖器官名字都被認為是「尺度大」,那部分家長的性教育誤區的確不容忽視。
其實,給孩子更多的書本之外的性教育引導,我們才會對書本中原本正常的內容抱以平常心。在幫助孩子接受科學的性教育前,很多家長需要首先完成自我教育。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對於童書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僅是因為意識到為孩子篩選書單的重要性,更是認識到,在親子閱讀中,父母的引導角色不可或缺,這也是影響性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
當然,童書市場參差不齊,家長對兒童讀本抱持審慎態度,這是必要的,但也無需把性教育過程中出現的理解爭議一刀切歸為「談性色變」。性教育需要在更多的公開討論、交流中走向更開放、包容,因此,多一些討論、質疑,未必是壞事。打破「權威」和心中的禁錮,才能真正完成科學的、現代的性教育「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