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景科技與東華大學共建紡織工業網際網路研究中心

2021-01-12 中國網科學頻道

9月15日下午, 5G創造新價值產業高峰論壇在上海5G全球創新港順利召開。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中國科學院院士、虹口區科協主席褚君浩,虹口區政協主席石寶珍等政府領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上海致景科技等企業代表,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東華大學等學校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動。大家圍繞5G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展開深度的交流與合作。

會上,在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市經信委、虹口區政府、虹口區科委等領導見證下,致景科技高級副總裁陳鍾浩與東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革代表籤署了合作共建紡織工業網際網路研究中心框架協議並舉行揭牌儀式。根據協議,雙方將圍繞紡織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進行合作研究,共同推動紡織智能製造的發展,打造「工業網際網路+5G」的產學研合作新高地。

致景科技副總裁管瑞峰在會上介紹,作為5G+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行業實踐者,公司利用5G技術連接全產業鏈資源要素,實現全鏈條數位化改造,重構紡織產業鏈,進而構建覆蓋從生產供應鏈到流通貿易的紡織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為全產業鏈轉型升級持續賦能。

致景科技自2013年成立以來,一直深耕紡織行業,以「科技紡織美好未來」作為企業的使命。近年來面對網際網路產業變革新浪潮,致景科技緊抓機遇,積極探索傳統工業擁抱網際網路的新路徑,通過引入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施紡織行業流通全流程的數位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推動了傳統紡織行業智能化轉型升級,並實現了自身規模效益的穩步增長。

通過與東華大學的產學研合作,致景科技將推進紡織產業「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把新技術的產業化成果引入行業,持續賦能上下遊中小企業,實現協同共贏,讓紡織產業在新經濟下得到更好、更穩健、更大的發展,進而實現紡織產業鏈的全面升級。

相關焦點

  • 科技賦能產業 國內首個紡織工業網際網路中心正式啟用
    2020年12月29日,由上海市工業網際網路協會指導、上海致景科技信息有限公司主辦、東華大學支持的紡織工業網際網路中心啟用儀式在上海虹口區北外灘之濱舉辦。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劉平、上海市虹口區副區長鄭宏、上海市工業網際網路協會常務副會長張錫平、工信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系統所副所長張健、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書記王先厚等領導出席儀式。
  • 致景科技紡織雲生態項目榮獲第二屆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大賽東部賽區...
    2020年10月14日,第二屆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大賽東部(長三角)賽區頒獎典禮在杭州餘杭區舉行。廣州致景科技與中國移動浙江嘉興分公司的合作項目"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紡織雲生態"獲得的領軍組一等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解決工業網際網路關鍵技術應用短板問題,激發人才、資本活力,加速構建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生態。
  • 致景科技入選「2020年度工業網際網路領域最具影響力創新企業」榜單
    致景科技憑藉自身在紡織服裝行業內對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的深耕,及成熟的商業模式,入選獵雲網「2020年度工業網際網路領域最具影響力創新企業」。作為我國領先的紡織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致景科技旗下擁有「百布」、「全布」兩大平臺,為紡織企業提供全鏈條、數位化、平臺化的增值服務,賦能紡織行業生產各個環節。其中,「全布」是中國領先的紡織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截至目前,已服務織廠超6000家,累計接入織機超45萬臺,覆蓋全國30%的織造產能。
  • 大橘財經專訪致景科技:工業網際網路+紡織=?
    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近日就這些問題專訪致景科技公司副總裁管瑞峰,該公司2013年成立於中國紡織重鎮之一的廣州,目前已將全國30%的織布機接入數位化平臺,對行業有較深的理解。以下為採訪實錄,全文約6500字,閱讀時間25分鐘。
  • 致景科技聯合中國移動發布行業白皮書,共同賦能紡織服裝產業
    2020年11月21日,在"5G+IoT 盡享未來——中國移動物聯網聯盟產業生態峰會"活動上,中國移動聯合致景科技、華為、聯發科、翱捷科技(ASR)、紫光展銳、廣雲物聯、驛唐科技、猛獁電動、正泰儀表、四信通信等13家合作夥伴,共同發布《中國移動中低速物聯網業務白皮書》。
  • 喬治白攜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共建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本報記者 吳奕萱 見習記者 鄔霽霞近日,喬治白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紡織服裝學院籤約儀式暨揭牌儀式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樓舉行,雙方就「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產學合作教育基地」等項目達成合作。
  • 「紡織之光」2015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教育獎勵大會隆重舉行
    13 校企合作、知行合一、五位一體培養現代紡織服裝產業創新創業人才 趙曉康、劉長奎、王曉峰、張科靜 東華大學
  • 「紡織之光」2011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獎獲獎項目
    HDHSHM-Ⅱ型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生產線成套裝備產業化江蘇神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東華大學郭子賢、張竹標、王依民、高兆雲、項朝陽、倪建華、陳志富 4仿棉改性滌綸功能面料加工技術研究6提高混凝土表面質量的非織造布模板襯研究與應用武漢紡織大學、武漢萊泰科技有限公司曾憲森、盧記軍、程向東、周星元、雷宇芳、何亮、陳浩7納微仿生礦化關鍵技術及其在天然面料功能加工中的應用
  • 內蒙古大學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共建...
    近日,在科技興蒙合作推進會上,內蒙古大學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就聯合共建生物質定向生物轉化與安全利用技術研發基地籤署了合作協議。依據協議,三方將建設自治區生物質定向生物轉化與安全利用研發基地,進行生物有機肥生產、短鏈脂肪酸製取、氫烷回收和氫烷高值化利用(如生物塑料PHB等)等技術攻關和轉化,共建技術創新中心,為我區生物質的高效處理與資源化和環境工程、生物技術、生態學、資源科學等相關學科的人才培養提供平臺。此次合作協議的籤署,是三家合作單位長期圍繞廢棄生物質的生物轉化和資源化技術等方面開展聯合攻關的結果。
  • 東華大學,我國紡織類強校,如今實力怎麼樣?
    說起東華大學,從名字上看跟紡織沒有一點關係,但是學校的歷史可追溯至1912年實業家張謇創辦的紡織染傳習所。1951年建校,時名華東紡織工學院,由交通大學紡織系等華東、中南、西南高校的紡織院系合併而成,1985年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1999年更名為東華大學。
  • 科技紡織園的「海安樣本」
    這個科技園2012年由常熟市人民政府與海安市人民政府合作設立,作為省級南北共建園區,科技園不斷推進創新,推動企業綠色發展,優化營商環境,目前開票銷售收入600億元。科技創新跑出發展新速度啟弘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姜哲記得8年前到園區落戶的時候門檻就已經不低:沒有5億元以上的投資是進不來的。
  • 2萬餘人在線關注,中國化纖科技大會暨第26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引人...
    ;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東華大學紡織科技創新中心一等獎基於PVDF-HFP 微孔膜與玻纖機織物的鋰離子電池複合隔膜秦穎,黃晨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天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分離膜與膜過程國家重點實驗室2. 東華大學化學纖維及高分子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與測量研究中心3. 北海道大學生命科學研究生院3.
  • 你都是我東華EMBA人
    如今在大數據和網際網路等新興科技的加持下,「雙十一」變成了非理性消費的代名詞。當直播帶貨成為流行的分銷方式時,人人都有可能在這裡分一杯羹,而購物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變,讓「打工人」樂此不疲地轉為「尾款人」。近日來,圈內火熱的螞蟻集團(簡稱「螞蟻」)迎來「打新」,此前公布的發行價總市值達2.1萬億元,刷新A股上市公司的最大市值。
  • 東華大學成立研究生院!
    上海市、南京大學等以及東華大學自身的主要領導均蒞臨現場,學校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大會現場據悉,東華大學是我國一所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211、「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位居上海,原名「中國紡織大學」,該校的「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獲評A+,並列全國第一,另一所「第一」是天津工業大學!
  • 東華大學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
    12月30日,東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揭牌成立。在人工智慧「賽道」,東華開啟加速跑!人工智慧研究院名片東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是專門從事人工智慧產學研用結合的跨學科校級科研機構,承擔人工智慧方向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轉化及對外交流等職責。
  • 海克斯康與蘇州計量院共建「工業CT檢測技術產業應用研究中心」
    海克斯康與蘇州計量院共建「工業CT檢測技術產業應用研究中心」 來源:壹點網 • 2020-12-04 14:19:27 11月27日,海克斯康與蘇州市計量測試院合作共建的
  • 東南西北華四所大學,東華大學最出名,北華大學經常被調侃!
    1951年學校創立時名叫華東紡織工學院,1985年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1999年更名為東華大學,讓人們念念不忘的名字正是1985年改的中國紡織大學,國內以中國兩字開頭的大學並不多,幾乎全部都是重點大學,但是學校領導不知道什麼原因,竟然將名字改成了東華大學,二者相比較起來,後者似乎是一個野雞大學的名字,這一改便成為了多年來人們茶餘飯後的吐槽談資。
  • 東華大學2021年新年賀詞!
    東華大學2021年新年賀詞!在這一元復始、迎新納福的美好時刻,我們代表東華大學向全體師生員工、離退休老同志、海內外校友以及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東華大學事業發展的社會各界朋友,致以新年的祝福和最美好的祝願!
  • 「最」美紡城人 | 印染工程師楊世玉:為紡織插上科技的翅膀
    :楊世玉,籍貫江蘇,1983年出生,東華大學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攻堅克難,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十七載2006年從江南大學畢業的楊世玉,選擇在東華大學繼續深造。他在2009年取得碩士學位後,又繼續留校攻讀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從求學問道到科研耕耘,楊世玉在這條道路上砥礪前行十七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