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馬可廣場沿著海邊(斯拉夫人碼頭)一直往東走,就到了這個威尼斯海洋史博物館,也可稱海航博物館或海軍歷史博物館(Museo Storico Navale)。前面幾篇遊記都或多或少地提到過千年威尼斯共和國與航海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這篇再多說一些。
由於時間關係,海軍博物館和總督府我只能二選一,所以這次我選擇了放棄海軍博物館(其實總督府也沒怎麼看透),如果有時間的話,這個博物館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這座建築曾是威尼斯海軍的一個糧倉和食品加工廠,負責提供戰艦上的食物。
一共五層42個展室,主要是關於威尼斯和義大利海軍的歷史及文物,博物館現在屬於義大利海軍管理。
門前的兩個大鐵錨,分別來自一戰時期奧匈帝國的兩艘戰艦。
博物館沒進去,只在門口望了望。
二戰時期,義大利海軍發明的一種慢速魚雷,俗稱「豬」,其實是用蓄電池驅動的一種低速潛艇,有兩名潛水員騎在上面駕駛操作,用於襲擊停在港口內的敵艦。
這尊雕像的主人是威尼斯共和國最後一位海軍上將安傑洛·伊莫(Angelo Emo,1731-1792),相當於威尼斯海軍司令。1792年在與突尼西亞作戰時病逝。
這些旗子其實就是義大利海軍軍旗的素材。
這是義大利海軍的徽章,嵌在義大利國旗中央,就是義大利海軍的軍旗。由義大利中世紀的四個著名航海共和國組成:
左上的獅子代表威尼斯,右上代表熱那亞;
左下代表阿馬爾菲,右下代表比薩。四個航海共和國中歷史最早的是阿馬爾菲。
今天去威尼斯旅遊的大多數遊客,可能都想不到當年的威尼斯到底有多牛。看看下面這張地圖,紅色和黃色部分都曾是威尼斯統治過的殖民地,就知道曾經的海洋帝國威尼斯有多強大了。
其中的達爾馬提亞(現在的克羅埃西亞等國)、科孚島、莫東(現在希臘的邁索尼Methoni)、克裡特島、內格羅蓬特(現在的優卑亞島Euboea)和賽普勒斯等等都是威尼斯的殖民地或者是重要的海外基地或中轉站。當然,還包括威尼斯北部的一些陸地城市。
現在,我們就來說點威尼斯航海和海軍的歷史。
威尼斯人自古就是靠海生存,所以造船技術一直都是比較領先。
公元810年,查理大帝的兒子,義大利國王駝背丕平親率一支法蘭克艦隊攻打當時隸屬於拜佔庭的威尼斯,被威尼斯水軍打敗。這是威尼斯海軍的首次軍事實力展示。
此戰後,查理曼帝國與拜佔庭帝國達成共識,查理大帝承認威尼斯對於拜佔庭的歸屬,而威尼斯也有了海戰的心理優勢。
威尼斯沒有土地,唯一的生存方式只能是依靠海上運輸做貿易,所以造成了威尼斯人獨特的世界觀,商業高於一切,其他都是次要的,包括宗教。
當時全歐洲與穆斯林做生意的,可能只有威尼斯人最多,中國的絲綢瓷器,印度的香料都是先由阿拉伯人運到中東,然後再由威尼斯人運到威尼斯(主要集中在裡亞託市場),再銷往歐洲各地,而歐洲的一些商品也是通過這個渠道銷往中東北非等地。
威尼斯人為了商業利益,能屈能伸,他們在拜佔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享有自己的商業特權,甚至享有治外法權,而當他們認為有利可圖時,也能帶著十字軍,滅了拜佔庭,然後瓜分了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軍之後六十年的拉丁帝國)。
拜佔庭帝國被奧斯曼滅亡後,威尼斯人依舊能在異教的伊斯坦堡大肆從事商業活動,只是沒有當初與拜佔庭合作那麼容易了。
除了君士坦丁堡,威尼斯人在穆斯林統治的其他地方也能有自己的商業特權,比如大馬士革和亞歷山大裡亞等地。
為了維護商業利益,威尼斯人有時還要委曲求全,周旋於奧斯曼蘇丹,埃及馬木魯克王朝,還有歐洲各君主以及教皇之間,真的也很不容易。
羅浮宮有幅16世紀威尼斯著名畫家喬瓦尼.貝利尼的《1511年威尼斯代表團訪問大馬士革》,當時的大馬士革就是處於埃及馬木魯克王朝的統治下,不過六年後就被奧斯曼蘇丹塞利姆一世滅掉了。
歷史上,威尼斯人靠海洋致富的一大障礙就是海盜,特別是亞德裡亞海東岸的達爾馬提亞地區(現在的克羅埃西亞到阿爾巴尼亞一帶)有上千個大小島嶼,非常適合斯拉夫人海盜匿藏,而威尼斯地處亞得裡亞海最北端,如果沒有安全的海上通道,威尼斯的海上貿易也就都是空談了。
從十世紀開始,威尼斯先採用武力的方式,徵服了達爾馬提亞沿海的主要城市,隨後又採取懷柔的政策,給予這些城市高度自治,讓他們通過參與威尼斯的貿易共同致富,同時大量的斯拉夫人也被威尼斯僱傭做划槳手。於是,斯拉夫人不再從事海盜事業,亞得裡亞海也就成了「威尼斯灣」。
11-15世紀,匈牙利一直與威尼斯在爭奪這一地區。15世紀後,達爾馬提亞大部分地區被賣給了威尼斯,直到共和國被拿破崙解體。歷任威尼斯總督,自然同時兼任達爾馬提亞公爵(Dukes of Dalmatia)。威尼斯共和國也得到了「亞得裡亞海女王」的稱號。
現在總督府往東,一直到海洋博物館,長達數百米的沿海碼頭,還叫做斯拉夫人堤岸(Riva degli Schiavoni),就是當年為斯拉夫人船隻停靠的專用碼頭(以及商業攤位)。
12世紀初的十字軍東徵,因為走海路的近便,大批的十字軍人員和物資需要威尼斯人提供海運服務,這為威尼斯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同時,威尼斯的造船能力也大為提升,威尼斯造船廠也興建了起來。
13世紀,威尼斯開始向海外擴張,從威尼斯到黎凡特(泛指耶路撒冷周邊地區)的航線逐漸穩定成型,在十字軍的配合下,沿途的一些站點被威尼斯人所掌控,威尼斯人還在巴勒斯坦地區拓展了商業。
特別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威尼斯人操縱十字軍改變了目的地,先是幫威尼斯人奪回了被匈牙利人搶去的扎拉(Zara,現在克羅埃西亞的城市扎達爾Zadar),隨後又攻佔了君士坦丁堡(1203-1204年),並由十字軍和威尼斯人建起了一個拉丁帝國。只可惜這個帝國只維持了六十年,又被拜佔庭人奪回,當然,這又離不開威尼斯的死對頭熱那亞人的幫助。
關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的起因和過程,非常複雜,這裡實在不便再展開多說了。但君士坦丁堡的佔領,讓威尼斯的財富暴增了數倍,我們今天在威尼斯看到的很多東西,都與那次戰爭有關。而行動的策劃及帶頭人,時任威尼斯總督恩裡克.丹多洛,則成為了威尼斯史上最著名的總督,威尼斯的大英雄,有人說此時丹多洛即使改變共和政體,宣布稱王,也都是有可能的。因為當時十字軍也曾推舉丹多洛做拉丁帝國的皇帝,但被他推掉了。
除了掠奪了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財富,原拜佔庭帝國3/8的領地也被威尼斯瓜分,聖索菲亞大教堂成了威尼斯人的教堂,地中海沿岸的一些港口和克裡特島也歸了威尼斯,其實這些才是威尼斯人最在乎的。
此後,威尼斯與航海共和國熱那亞和比薩的競爭衝突開始加劇,所以威尼斯也要保持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
13-14世紀的一百多年間,威尼斯與熱那亞之間發生過多次戰爭,直到1381年結束的基奧賈戰爭,威尼斯以沉重的代價戰勝了熱那亞,但威尼斯人與熱那亞人結下的仇還要延續很多年。熱那亞人哥倫布急著去尋找通往印度的新航線,也與要打破威尼斯人的商貿壟斷有關。
15世紀,奧斯曼人慢慢蠶食著拜佔庭帝國,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之前,協助拜佔庭防守最多的西歐基督徒是威尼斯人,數十名威尼斯貴族戰死。
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堡後,商業利益第一的威尼斯人還能委曲求全地在伊斯坦堡做著傳統的貿易,不過奧斯曼人可沒有拜佔庭人好說話,說翻臉就翻臉。
威尼斯與奧斯曼的關係也時好時壞,威尼斯人曾有過毒死蘇丹穆罕穆德二世(徵服者)的計劃,不過沒有實現。
佔領了君士坦丁堡後的奧斯曼人,又開始向西爭奪希臘。1470年,內格羅蓬特被奧斯曼人搶走。
之後,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沿海的威尼斯基地相繼被奧斯曼佔據。
1570年,奧斯曼人又開始攻打賽普勒斯。1571年1月,奧斯曼人佔領了賽普勒斯大部,只剩下北部港口城市法馬古斯塔被圍困。
威尼斯人終於不再忍讓,他們向教皇庇護五世提議,組成基督教聯軍,共同對抗奧斯曼海軍。
教皇接受了建議,並倡導天主教世界組成聯軍,聯軍包括西班牙、教皇國、馬爾他騎士團、熱那亞、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王國、託斯卡納大公國等,當然威尼斯出力最多,總共208艘戰艦,威尼斯就有110艘,佔所有戰艦的一半多。
不過在聯軍總司令人選的問題上,威尼斯人堅決不同意熱那亞人安德烈亞.多裡亞出任(其實他是替西班牙工作),經過多輪磋商,最終由奧地利的唐.胡安出任聯軍總司令。唐.胡安是皇帝查理五世的私生子,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同父異母弟弟。
1571年9月28日,聯軍戰艦離開集合地墨西拿,向希臘開進。
不過在40天前的8月1日,法馬古斯塔還是陷落了。威尼斯守軍在總督馬可.安東尼奧.布拉加丁(Marco Antonio Bragadin)的率領下向奧斯曼軍投降,奧斯曼軍司令拉拉.穆斯塔法帕夏(Lala Mustafa Pasha)之前答應讓威尼斯人平安離開,但當威尼斯守軍投降後,他又反悔了。
8月17日,布拉加丁被活剝了人皮,浸入海水中慢慢死去,然後將頭顱懸掛在旗杆上。其他威尼斯守軍也全部被殺,其實包括許多威尼斯貴族。
至於穆斯塔法反悔的原因,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布拉加丁的話激怒了他,但大多數認為他從一開始就沒打算信守承諾,因為五年前的馬爾他大圍攻,就是由穆斯塔法指揮的,在死傷了兩三萬人後無功而返,所以穆斯塔法對幾十年前蘇萊曼大帝「仁慈」地從羅德島放走了馬爾他騎士團也是耿耿於懷。
穆斯塔法帕夏的行徑也徹底激怒了威尼斯海軍和基督教聯軍,1571年10月7日的勒班陀大海戰(Battle of Lepanto),結局是奧斯曼海軍全軍覆沒,而26歲的基督教聯軍司令唐.胡安則一戰成名。
我們熟悉的《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也在那次海戰中左手負了傷。
勒班陀大海戰是16世紀為止,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也是拿破崙戰爭之前歐洲任何地區參戰人數最多的戰役之一。
這是我在西西里島墨西拿拍到的唐.胡安雕像,雕像所在的廣場就叫勒班陀廣場。旅遊的魅力就是能把去過地方的歷史串起來。
勒班陀海戰之後,威尼斯提議繼續討伐奧斯曼,無奈其他國家都不感興趣了,再加上教皇庇護五世的去世,威尼斯人只好私下與奧斯曼達成了和平條約,並放棄了賽普勒斯。
基督教聯盟陣營則視威尼斯為叛徒,馬爾他騎士團遇見威尼斯的船就開打。
威尼斯與奧斯曼單獨媾和,換來了七十多年的和平。
1644年,馬爾他騎士團襲擊了奧斯曼去麥加的朝聖船隊,並將部分人員殺死,部分人員擄走,其中包括奧斯曼蘇丹易卜拉欣的一個妃子和兒子。
中途,馬爾他船隊偷偷地在威尼斯人統治的克裡特島停靠補給,被威尼斯守軍發現後,馬上將馬爾他船驅趕離開,但並沒有發現船上的奧斯曼人質。
此事讓蘇丹知道後,非常震怒,他遷怒於中立的威尼斯,儘管威尼斯百般解釋,並處決了克裡特島上的相關人員,但也無濟於事。
1645年,奧斯曼海軍開始進攻克裡特島,對於威尼斯來說,克裡特島是他們在地中海上最後的堡壘,之前內格羅蓬特和賽普勒斯等相繼被奧斯曼人奪走。這次威尼斯人決定誓死守衛克裡特島。
這一守就是25年,期間威尼斯十位海軍司令,有五位戰死。
而歐洲國家當時也正處於三十年戰爭以及戰後的恢復期,沒人在乎威尼斯與奧斯曼的這點戰事,只有少數歐洲騎士志願者前來加入對奧斯曼的抵抗。
1669年,克裡特島最高長官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Francesco Morosini,1619-1694)私自決定向奧斯曼土耳其投降,但條件是土耳其人準許島上三處要塞和三個港口繼續歸威尼斯人使用,奧斯曼不向威尼斯進行戰爭索賠。
莫羅西尼回到威尼斯後,雖然受到指控,但最終被判無罪。其實,威尼斯經濟已被25年的戰爭消耗殆盡,也實在是打不下去了。
而莫羅西尼從25歲就在克裡特島上服役,直到50歲,連結婚都耽誤了。
14年後的1683年,莫羅西尼再次當選為威尼斯海軍司令。這一年,復仇的機會也來了。
1683年7月,奧斯曼軍隊第二次包圍了維也納。9月,波蘭和立陶宛聯軍前來解圍,奧斯曼軍潰敗。
隨即,由教皇英諾森十一世牽頭組成了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成員有奧地利哈布斯堡、波蘭立陶宛聯邦、沙皇俄國、西班牙哈布斯堡、德意志諸侯以及一些義大利小國等。神聖同盟發起了針對奧斯曼土耳其的,長達16年的大土耳其戰爭。戰後,奧斯曼帝國開始走向衰敗。
威尼斯人這次沒有選擇中立,而是毫不猶豫地加入了神聖同盟,以報「克裡特島之仇」。莫羅西尼統帥威尼斯海軍進軍希臘,收復了莫倫等許多失地。
1687年9月26日,威尼斯軍隊在進攻雅典時,大炮點燃了奧斯曼人用作火藥庫的帕特農神廟,造成了巨大的文物損失。
佔領了雅典衛城後,莫羅西尼打算將三千年神廟上的古希臘雕刻運回威尼斯,但因為容易碎裂而沒有成功。也正是因為這次的破壞,才有的一百年後英國人額爾金將大量的石刻運去了英國(大英博物館的額爾金大理石)。
莫羅西尼還從希臘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弄走了一對石獅子,現在還在威尼斯造船廠門前(後面會看到)。
由於弗朗西斯科.莫羅西尼在希臘的戰功,他成功當選了第108任威尼斯總督。
不過好景不長,1714年,土耳其又發起反擊,莫羅西尼收復的所有失地,又都被奧斯曼人奪回(包括克裡特島的幾個港口),只剩下科孚島。1716年的科孚島守衛戰,也是威尼斯海軍最後一次像樣的戰役。
17世紀,隨著新的海洋帝國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的逐漸興起,歐洲人的航海範圍也擴展到更廣闊的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昔日的地中海霸王威尼斯,逐漸地邊緣化了。
說了這些威尼斯航海,那威尼斯的船隻都是在哪裡造的呢?從海洋博物館沿阿森納運河(Rio dell』Arsenale)往北,看到這樣的一個很獨特的大門建築。
這就是威尼斯古老的造船廠,也可稱兵工廠或軍械庫(Arsenale di Venezia),音譯的話就是阿森納。
你肯定聽說過英國的阿森納足球隊,沒錯,阿森納球隊就是由英國皇家兵工廠的工人俱樂部演變而來的。
阿森納一詞其實是源於阿拉伯語,還是威尼斯人引入到歐洲的。
造船廠位於城堡區,始建於1104年前後(34任威尼斯總督奧德拉福.法利羅期間),是工業革命之前歐洲最大的工業複合體,是威尼斯共和國的國企。
因為是軍事重地,周圍有三公裡多的圍牆,防止偷窺。
其實威尼斯的造船史肯定比這個工廠還要早,只是十字軍巨大的運輸需求,才讓威尼斯人專門建了這座造船廠。
據說工廠採用標準化作業的流水線方式,可以上百條船同時開工,平均每天造出一艘船,最多的時候,僱員達1.6萬之多。當有緊急情況時,造船廠的工人還充當總督的衛隊。16世紀之前,是全世界規模最大、效率最高的造船企業。
造船的同時,船上配套的武器裝備也在這裡生產,包括槍炮、彈藥,甚至用來噴灑在敵船甲板上的肥皂粉(讓敵人站不穩)。
1593年,著名的科學家伽利略還被聘為造船廠的技術顧問。18世紀沙皇彼得一世曾請求威尼斯造船廠派技術人員去俄國指導造船,以對抗土耳其海軍。做為以航海為生命的威尼斯,造船廠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造船廠現在依舊屬於義大利海軍,遊客只能到大門前。
這座木橋遊客還可以上,再往裡面就屬於軍事禁區了。
造船廠的正門,建於1460年左右,是威尼斯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代表之一。
兩個塔樓之間的水道是走船的(只是小船),這座門則是步行進入的。門前的兩個石獅,就是莫羅西尼從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弄來的,號稱比雷埃夫斯之獅,據說是公元前4世紀的雕刻,曾是比雷埃夫斯港的象徵。
門上方的威尼斯獅子。
1571(MDLXXI)是紀念勒班陀海戰的勝利。
牆上還有一尊但丁半身像,是因為但丁曾在他的神曲中,提到過造船廠。
西塔
鐘錶下面的石刻上有1686年的字樣,可能與莫羅西尼徵戰希臘有關。
東塔
東塔上的碑刻有1919年和埃曼努埃萊三世的字樣,內容我完全看不懂。通過求助網上的大神們,得出結論是日晷,中間標的文字是春夏秋冬,季節不同,指針的長短也不一。
造船廠裡面很大,因為不對外開放,只能在外面看看。
時不時能看到海軍軍官從裡面的橋上經過。
從衛星地圖上看,造船廠的面積非常大,約佔威尼斯城市面積的百分之十五。而造好的大船也是從東面的大出口進入運河。
造船廠東側,聖彼德羅小島上的聖伯多祿聖殿,19世紀之前一直是威尼斯的主教座堂(後被拿破崙移至聖馬可大教堂),把主教座堂放在偏僻的地方,也只有信奉「商業第一,宗教第二」的威尼斯人能幹的出。
說完造船廠,我們再來說說造船廠造出的船。
造船技術肯定不是威尼斯的獨創,一定是繼承自古希臘、羅馬、拜佔庭,但威尼斯肯定有過自己的改進。
造船廠裡造出的船有很多種,適合於不同的用途,但總的來說大致分兩大類,帆船和加萊船。
帆船比較好理解,是靠風做動力的,比較適合貨運和客運。威尼斯的帆船吃水能達到200-500噸,當時的歐洲只有熱那亞能和威尼斯匹敵。
而加萊船(Galley)則是以划槳手為主要動力,當然,也有風帆,所以也稱「槳帆船」。
稍大型的加萊船每側有20-30排划槳手,單側每排三人。最多能有150名划槳手。
加萊船更適合做戰船,上百名划槳手一起划槳,能產生很快的速度,帆船則是做不到的。
船頭有堅硬的金屬,可以用來撞擊敵艦,這在中世紀是常見的戰術。
說到划槳手,威尼斯幾乎很少使用奴隸,都是從威尼斯或達爾馬提亞招募來的。當靠近敵船時,划槳手又能變身成戰士,跳到敵船上用冷兵器砍殺。如果在一段距離內,也可用弓箭或火槍射擊。
而奧斯曼海軍(還有撒拉森海盜)則經常使用基督徒俘虜(或奴隸)來做划槳手,勒班陀海戰後,威尼斯也開始使用了一些俘虜,還嘗到了點甜頭。
雖說帆船適合運輸,加萊船適合作戰,但對於威尼斯共和國來說,經常分的不是那麼細,商船也是戰船,戰船也是商船。多種船隻組隊出海,打起仗時都能作戰。
16世紀時,火炮開始裝備在船上了,勒班陀海戰戰勝土耳其人,帶火炮的戰船起了很大作用。
為了感謝海洋對威尼斯人的恩賜,大致從11世紀開始,威尼斯人有個習俗,每年五月的耶穌升天節,威尼斯總督乘坐一艘裝飾豪華的加萊船「金船」,從聖馬可廣場碼頭前往利多島,在海上,總督將一枚寶石戒指投入海中,象徵威尼斯人與大海結婚(海婚節),至於威尼斯人算男還是算女,這個好像沒人說得清楚。
拿破崙來後,為了破四舊,一把火把金船燒掉了。不過現在的五月份,還有類似的活動,只是為遊客的娛樂表演性質了,威尼斯總督的角色則換成了威尼斯市長。
這座建築現在是義大利海軍軍官俱樂部。
最後回到海洋博物館,緊鄰的教堂叫聖伯拉削堂(Chiesa di San Biagio),重建於18世紀,威尼斯共和國最後一位海軍上將上將安傑洛·伊莫就葬在這個教堂內。
這座教堂在1511年前,是從君士坦丁堡逃來威尼斯的東正教徒的臨時教堂。做為天主教的威尼斯,是不能允許東正教堂存在的,但鑑於與拜佔庭多年千絲萬縷的關係,經教宗批准,1539年在距此不遠處建造了東正教的希臘聖喬治教堂。
海洋博物館往西不遠,洛倫佐運河的遠處,有點斜的鐘樓,就是希臘聖喬治教堂(Chiesa di San Giorgio dei Greci),是威尼斯唯一的一座東正教教堂。1539年,經教宗批准得以建造,建造費用是通過對東正教的船隻徵稅而籌得。
本文為九門胡同原創,歡迎關注,轉發請註明出處,作者為維權騎士籤約帳號。
參考書目:
鹽野七生《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
鹽野七生《海都物語-威尼斯一千年》
羅傑.克勞利(英)《財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權》
陳志強《拜佔庭帝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