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手機號就能查到他人實時定位?近期,多款定位類App進入公眾視野。據稱,在相關App上,用戶可通過手機號追蹤家人和朋友的位置、查看歷史軌跡等,不少App在應用商店的評價數達到數萬。
南都記者發現,在此類App上要實現這一功能都需要獲得對方的授權。此外,大多數App均要求付費才可解鎖相關功能。然而,在投訴網站上,這類App被指存在「虛假廣告」「扣費問題」「定位不準確」等情況,有消費者要求退費卻無果。
定位App聲稱能為用戶提供親友之間的實時位置信息,隨之而來的,也讓公眾對於使用此類App時的個人隱私安全產生擔憂。有判例顯示,非法獲知個人定位,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多個定位App有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強調,相關產品合法合規,需雙方同意才可使用,而且公司採取了相關措施保障用戶隱私。仍在發展中的定位類App市場值得進一步關注。
火爆
應用商店評價數上萬
獲取好友位置信息需對方授權
「電話不接,消息不回,不要著急,找不到人時不要著急,打開小雷達App,輸入對方手機號,可實時查看對方位置、歷史軌跡……」南都記者以「定位軟體」為關鍵詞在某短視頻平臺進行搜索,發現了這樣的宣傳廣告。
南都記者在手機應用商店中以「定位」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結果顯示出「知位」「時刻守護」「Find手機定位」「小雷達」「行跡」等相關App。據稱,在相關App上,用戶可通過手機號追蹤家人和朋友的位置、查看歷史軌跡等,部分軟體還以使用了「黑科技」為賣點。不少此類App在應用商店的評價數達到數萬。
南都記者下載多個相關軟體發現,這些軟體都導向收費服務。以「小雷達」App為例,在「添加關心的人」頁面輸入他人手機號碼後,系統提示需要開通會員。會員套餐分為5個檔次:108元的月卡、108元季卡、193元的半年卡、223元的年卡及399元終身使用。此外,部分軟體提供幾天的免費試用期,之後通過應用商店自動續費。
「會員功能需要大量消耗伺服器資源,因此會員功能需要付費使用。」一款定位App有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介紹。
通過手機號就能查到他人實時定位?南都記者注意到,「小雷達」App宣傳廣告下方有一行小字稱,「產品的定位功能需雙方下載(App)並同意後才可開啟」。
南都記者試用多款App發現,相關軟體功能的實現均需要「獲得對方的同意和明確授權」。
以「時刻守護」App為例,如果用戶想要獲得他人的實時位置,對方需要下載App、註冊帳戶、通過使用者的好友邀請請求、開啟手機定位權限。如果對方確已完成上述步驟,用戶便可以通過該App查看對方的實時位置。
南都記者注意到,有軟體介紹稱,對方不下載App也可能實現定位。據「小雷達」App介紹,對方只需要點開從App生成的紅包和照片連結,即可將自己的定位同步至使用者。對此,該軟體客服向南都記者解釋,發出的紅包或照片會有明顯的App標識,「這也是需要對方授權的,想要單方獲得對方的位置是違法的。」
「其實它和智能手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過我們把智能手錶這樣一個硬體變成了軟體。」另一定位App有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介紹,「也可以理解成是一個地圖。使用這個軟體的時候,會上傳我的位置,然後通過授權同意之後,把這個位置回傳給我的好友。」
爭議
被指有虛假廣告、定位不準等情形
有消費者要求退費無果
年費數百元的定位服務背後,消費者反饋如何?南都記者發現,儘管這類軟體在應用商店的評分頗高,但在多個投訴網站上,相關App有投訴未解決,內容涉及「虛假廣告」「亂扣費」「定位不準確」等,有消費者要求退費無果。
不少消費者在網站投訴稱,「知跡」、「知位」、「雲同伴」等App平臺曾宣稱「無需對方確認即可定位」,但充值後才發現這些軟體在實際使用中,需要對方同時下載App且確認。南都記者實測發現,部分軟體對「需要對方授權」的提示並不明顯,或在廣告宣傳中弱化這一點,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可能。
「輸入手機號碼就能獲取對方的位置,這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可能只有公安等司法部門才有這樣的權限。」「知位」App有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坦言,初期進行產品推廣時使用的一些文案確實可能引起消費者誤解,目前已經加強相關宣傳資料的審核。
還有不少定位軟體被指「以免費試用誤導消費者」「莫名扣費」。有消費者表示,有App廣告宣傳為一周免費試用,該消費者「一分鐘就卸載了」,卻在「未通知」的情況下被扣款258元。
就「知位」App所涉的相關投訴,該App有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App推廣前期確有部分售後問題沒有解決,現已入駐了各個投訴平臺,也積極聯繫了當地消保委進行溝通,以便解決用戶的訴求。
針對自動續費相關投訴,一款定位App相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解釋稱,「凡是有會員訂閱的App都會存在這樣的投訴,這很難避免。我們完全符合相關審核規範,在會員購買頁有明顯明確的收費策略標識,且需要用戶授權,才能進行扣費。有些用戶沒有認真看就授權了扣費。」
一位業內人士向南都記者透露,定位類App「沒有太大的技術壁壘」,這吸引了眾多企業入局,但各產品的服務和質量參差不齊。一些企業參照成熟的定位類App進行研發、推廣,但不提供相應售後服務,導致用戶遇到退款難的困境,「一部分小公司通過這樣的模式來獲取利潤。相當於應該退給用戶的錢沒有退,這就形成了他們的利潤。」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包括定位類App等工具類App的發展「需要有一個過程」。「當下的市場可能比較混亂,消費者也在篩選。到後面留下來的,也是想把產品做好,改變這樣一個(有很多投訴的)環境。」其表示。
隱憂
個人隱私安全備受關注
有App提出了「免責條約」
南都記者實測多個定位類App發現,用戶需要授權「始終定位」權限。用戶軌跡數據被App記錄,是否存在隱私、法律和倫理風險?相關定位App是否合法合規?對此,多個定位App有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強調,相關產品合法合規,需雙方同意才可使用,並稱其公司採取了相關措施保障用戶隱私。
「它(「時刻守護」App)就是一個工具,需不需要使用、怎麼用,都是用戶自己決定的,不存在倫理道德風險。」「時刻守護」App有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其擁有「全面的智慧財產權、網安公安機構備案等,在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儲、銷毀、訪問等方面,有專業的技術手段保證安全,公司內部也建立了安全審計和監控機制。」
SDK是在手機軟體中提供某種功能或服務的插件,央視「3·15」晚會曾曝光部分SDK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知位」App隱私政策顯示,該App與第三方SDK服務商約定嚴格的數據安全保密義務,並稱「這些公司會嚴格遵守我們的數據隱私和安全要求。除非得到您的同意,我們不會與其共享您的其他個人信息。」
有App提出了「免責條約」。南都記者注意到,一款名為「定位寶」的App提示稱,「該產品需雙方同意才可使用,請合法使用該產品,任何非法行為引發的一切法律後果由用戶本人承擔。」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明確,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而行蹤信息與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等,一同被認定為個人信息,受到法律保護。
有法律人士曾指出,用戶的個人實時位置信息和活動軌跡,屬於個人隱私信息,定位軟體在使用時若未獲得對方同意和授權,涉嫌侵犯個人隱私權。
關注
非法獲知個人定位已有判例
相關判例顯示,非法獲知個人定位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
據江蘇省公安廳消息,2018年,在南京做生意的陳某遭討債人員圍堵,民警調查獲知,討債人通過在網上購買的一款叫「App神探」的定位軟體找到了陳某,該軟體能對多款主流聊天工具進行實時定位。該款定位軟體是針對手機即時通訊工具開發,通過破解聊天應用程式的安全防護系統,侵入並從中非法獲取了被定位對象的經緯度信息。
當年3月,南京警方抓獲「App神探」開發銷售者吳某,以及頻繁使用該軟體非法定位他人位置的9人,後吳某等人被移送審查起訴。裁判文書網2019年發布的一則刑事判決書顯示,吳某利用該軟體非法牟利共5.7萬餘元。最終因犯提供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程序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罰金6萬元。
除了上述法律風險外,定位類App還可能涉及倫理道德風險。法律界人士還表示,即使相關軟體使用合法合規,但由於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過度的幹涉和監視,也存在倫理道德風險。
爭議中的定位類App如何進一步合規發展,仍在不斷摸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