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會面對這種情況,有的人生活異常節儉,但依然十分貧窮。而有的人花錢大手大腳,但存款豐厚。今天我們推薦的一本書,就解釋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當你讀完它之後,你並不會馬上變得很有錢,但是你起碼知道自己為什麼 會這麼窮了。
這本書在豆瓣的評分不高,但是有不少書友都向我們推薦。它就是由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所著的一本經濟學著作《稀缺》。作者通過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調查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導致:窮的人越來越窮,忙的人越來越忙。
相信不少書友對於我的說法嗤之以鼻。其實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時也有類似的想法,畢竟在大多數人看來,富人之所以比窮人有錢,除了某些無法改變的先天因素之外,更多的則是那些本身會比窮人努力。
以我日常的生活為例,因為屬於特別窮的類型,所以每次網購我都會貨比三家,哪家便宜,哪家有優惠之類的。正是因為經濟不寬裕,所以我會選擇一種更加節省的消費方式。比如我就看看,我不買。
這種消費方式其實屬於經濟學中「理性經濟人」的模型。通俗易懂的講就是窮人比富人更能衡量出每一分錢的價值,更不容易被各種價格陷阱所迷惑,做出自身利益的最大選擇。但即便如此,經濟學證明了,窮人依然是窮人,富人依舊很富有,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在《稀缺》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稀缺」心態,簡而言之就是,在處理某些稀缺資源時,會迫使我們不停地思考這方面的相關問題,而思考得越多,思考的內容就越細節。
比如說,有的人缺錢,有的人缺時間,那麼應對這兩個問題,大部分人會怎麼做呢?人們會壓縮自己的需求,儘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儘量避免額外的工作,列一些計劃來進行所謂的「時間管理」。這個時候其實你已經進入了一種「稀缺心態」,而這樣的心態會導致情況越來越嚴重。
在原書中作者如此描述:稀缺心態會降低我們的認知能力和自控力,我們不僅沒辦法冷靜、客觀的去思考出最核心的解決方法,還會更加無法控制自己內心的欲望,花費時間和金錢在那些根本不必要的事情上。我們所思考出來的所謂的解決方法,尋求到性價比最高的商品,只是看似解決了一些具體問題,在長遠看來,對我們的「缺乏」這個現狀沒有半點作用。
也許很多書友會質疑說:經濟學只解釋現象,但無法告訴你答案。是的,對於大部分經濟學專業書籍來說,的確是這樣的。但我之所以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這本書不僅解釋了現象,同時還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具體的解決方式,我在這裡就不過多論述了,免得劇透。大致意思就是,當你覺得吃飯太花錢的時候,不能總想著少吃點,你需要換一種思維方式,比如吃土。當然這是開玩笑,不過意思差不多。
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讀一下,當然書本只能提供思維方式,如何走出「稀缺心態」的怪圈還需要每個書友自己去發掘。喜歡我們的小夥伴記得點擊上方關注,每天推薦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