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廣大市民近期儘量勿食用海鰻等珊瑚魚類,蘇眉、東星斑、西星斑、老鼠斑、青斑、杉斑、芝麻斑、老虎斑、龍躉、紅斑、紅曹等為易感染雪卡毒素的魚種。」昨日,一則關於食物中毒的提醒在朋友圈瘋傳。南都記者獲悉,9月24日晚,珠海確有人疑因食用海鰻而中毒,截至昨晚7點,仍有中毒者在醫院IC U病房。
雪卡病毒中毒
昨日,南都記者在市人民醫院見到了因疑食用海鰻而中毒的市民,目前,食用海鰻的一家人仍在醫院治療,大部分患者在輸液,2名中毒者仍在IC U病房。
據中毒者之一黃先生介紹,自己和家人偶爾會去市場購買海鰻食用,24日,黃先生在市場購買了兩斤海鰻,當晚家裡就燜著吃了。「吃完飯幾個小時後,便陸續出現了身體不適。」據了解,當時的主要症狀是上吐下瀉,關節疼痛,身體發麻等。
南都記者獲悉,經檢查確認,這一家人很可能是屬於雪卡毒素中毒。而毒素的來源,極大可能是當晚食用的海鰻。
食藥監發出提醒
25日,食藥監部門發布提醒,呼籲市民儘量避免食用包括野生海鰻等大型珊瑚礁魚類,以免因雪卡毒素而導致中毒。
食藥監局部門介紹,大型珊瑚礁魚類易聚集雪卡毒素,一旦食用後引起嚴重食物中毒,會出現口腔麻木、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主要為水樣便)以及知覺麻痺或運動麻痺。而沿海地區常出現由於進食野生海魚(珊瑚魚為主)引起雪卡毒素中毒的事件,波及人數較多,全球每年發生的雪卡毒素中毒人數達5萬人之多。
南都記者獲悉,若出現中毒,一般在進食後2~10小時出現臨床症狀,病程可持續2~3周,可出現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症狀,部分患者有特症性的溫度感覺倒錯表現。一般輕度中毒可出現口腔麻木、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主要為水樣便)以及知覺麻痺或運動麻痺;中毒嚴重者出現血壓下降,肌肉痙攣漸至運動神經麻痺,可因呼吸麻痺而死亡。特徵性溫度感覺倒錯表現為手觸熱物有冷感,放冷水中則有熱感或電擊樣感覺。
食藥監部門表示,市民近期儘量不要購買易聚集雪卡毒素的魚類,各餐飲單位切實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立即排查風險隱患並暫停銷售,防止食物中毒發生。一旦發生疑似食物中毒症狀,要立即到附近正規醫療機構進行就診。
知多點
何謂雪卡毒素
據了解,雪卡毒素是一種脂溶性神經毒素,具有抑制鈣離子作用,毒性非常強,比河豚毒素強10 0倍,是已知的對哺乳動物毒性最強的毒素之一。毒性較高時食用有毒魚肉2 0 0 g即能致死。雪卡毒素主要分布於魚的頭、內臟、生殖器官,尤以內臟中含量為高,不易被胃酸破壞,高溫加熱或冷凍均不能破壞雪卡毒素的毒性。
採寫:南都記者 朱鵬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