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這天象徵天長地久的結婚吉日,但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顯示,從全國範圍來看,2018年結婚率僅為7.2‰(結婚人數與人口數的比率),為近10年來新低。
日前記者走入90後的單身人群,思想的獨立、社群的單一和工作的壓力讓他們對於結婚的觀念與前輩們大不相同,「女不急嫁,男不急娶」讓很多父母很是焦慮。
相親50多次找不到心動的
1993年的泰州姑娘小沐為了圖個穩定的生活,某師範大學畢業後考了家鄉的事業編,在離家不遠的鎮政府裡工作。「本來以為工作離家近,生活壓力會小一點。沒想到,竟是噩夢的開始。」2016年開始工作的小沐到目前為止相親不下50次,「在農村,25歲還沒嫁出去會被周圍人指指點點的,回到家裡,父母也嘮叨得不行,為什麼要逼我相親?」
小沐告訴記者,最瘋狂的時候一周和7個不同的男士出去看過電影,有時候一天和2位男士吃飯。至於為什麼相了這麼多次親也沒相到合適的,小沐表示找個合眼緣的太難了,怎麼可能吃頓飯就心動,「我享受一個人的生活,但是每天要被周圍人逼瘋了,我很久沒有開心過了,說不定哪天我就隨便找個人嫁了。」
那些單身男女你們是不是也經歷過這些嘮叨?
@____RRRao : 同93,家裡不逼,母親大人一直傳達的思想是你還小!!!慶幸...
@走之井二:相親最怕什麼 全家人都喜歡他 就我不喜歡[允悲]
@雪婷lisa:老一輩的人都是這麼想的,其實呢,等到我們到了父母這個年齡,我相信,我們也會這樣,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看見山東:這是蹭電影去了不過還是找個合適的最好,不怕晚,總會遇到的。
@點解萬歲爺:日常催婚~我92年的,我家人朋友,一見我異性朋友找我玩就覺得是男朋友~無語死了~還有各種瞎介紹
@珠砸今天也有好好吸貓呢:隨便找人嫁人才是噩夢的開始對自己不負責,也對結婚對象不負責。
急躁,容易導致草率;
草率,就是給婚姻埋雷
公園裡相親角近兩年一直都成為熱點。看新聞,歲數挺大的老頭老太太們,一把雨傘一張板凳,一天一天泡在相親角,手拿子女簡歷,眼瞅對方條件,額頭上的汗珠暴露著自己的焦躁心情。
替子女相親可以理解,可是,幹嗎天天跟上班似的,早起晚歸,這麼焦急呢?
老人們理由很充分:為啥急?早結婚早得濟!結婚晚了,耽誤抱孫子!再拖下去,萬一生不出來,老了咋辦?有的老人還挺納悶:過去都是條件不好娶不上媳婦,家裡要啥沒啥,誰嫁給你?現在,生活條件不錯啊,高學歷高工資的,咋就結不上婚呢?
原因可能很簡單:從匱乏時代走進豐富時代後,很多生活理念都變化了。「結婚不是買保險」的觀念逐漸被年輕人接受。即便結了婚,法律也允許離啊,一座可能會消失的山,靠得住嗎?為什麼不自己化身為峰呢?養老,也可以靠自己年輕時候的金融安排解決嘛。
更關鍵的是,感情觀也在升級換代。匱乏時代,沒啥可挑的,先結婚後戀愛。如今,要求細了,也高了。感情契合程度、生活方式合拍度、價值觀一致性,都是尺子。這也應該:現在買件衣服還挑半天呢,婚姻大事,好不容易有條件選擇了,為什麼要湊合?
需要提醒老人家的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急躁心理,弄不好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幸福。
還拿挑衣服打比方吧。經常逛街的姑娘會有一個生活體驗:急著穿的衣服買不好。一個小時內必須挑一件,一般買回家後很多隱藏的毛病就暴露了。正常的流程是,找一個無事的下午,約上閨蜜,來到商場,一家一家挑,一件一件看,有幾件有眼緣的再比對,最終這件準錯不了。急躁,容易導致草率;草率,就是給婚姻埋雷。
有家長會說,不草率啊,我有指標,指標細著呢,戶口、收入、工作、房子,甚至屬相合不合,我都看——功利和迷信的事且不說,有個成語叫按圖索驥,拿著圖譜去找千裡馬,結果癩蛤蟆最符合標準。人很難用幾個簡單指標準確描繪。經濟條件相當而性格不合走不長遠的婚姻,還少嗎?
還是那個古老的故事,農夫見苗長得不高,下手硬往上拔,反而壞事。跑跑相親角拿點材料無可厚非,這相當於澆水、除草;但還是要有耐心有平常心,讓苗自自然然長出來。
專家建議
虛擬的完美人設 不要代入現實生活
不少年輕人表示,微信好友越加越多,但是真正的朋友卻在減少。南京市愛心傳遞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馬連平建議社區可以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公益活動供年輕人參加,讓年輕人在公益活動中結識朋友,提高交友質量。此外,年輕人的婚戀觀也在發生改變。年輕女性的獨立讓她們不再依靠婚姻,不少90後姑娘表示結了婚再離婚還不如不結婚。對此,馬連平認為社區要做好正確婚戀觀的宣傳工作,兩個人在一起應該互相珍惜、互相包容,共同成長的。
針對目前年輕女性不願結婚的現象,心理諮詢師席世陽表示除了高離婚率和婚後的現實壓力使女生恐婚以外,過度沉迷於影視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每個女生心中都有自己的白馬王子或者影視劇人物,並將虛擬的完美人設代入到現實生活中,導致期待和現實中落差很大,難以談到合適的對象。面對焦急的父母,席世陽表示首先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現狀,不要增加孩子壓力,給孩子自由的空間。然後在與孩子交流相關問題時要避免使用教導式的談話方式,要去了解孩子們的困惑,並且給予孩子信任,90後都是成年人了,有能力去做選擇,父母應該做的是給建議而不是發號施令。
來源:綜合環球網、人民日報、微博網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