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是什麼意思?詩人是如何說夏至的?

2021-01-12 詩詞曲精品齋

古人歸納,夏至有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鳴,三候半夏生。《逸周書·時訓解》中也說:「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那麼,何為「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呢?

古人認為,鹿角向前而生,在方位上屬於陽,到了夏至這天,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北半球),所以夏至這天,陽氣達到了最盛,但物極必反,過了夏至,陰氣開始萌動、陽氣開始衰落,於是,象徵著「陽」的鹿角便開始脫落,這便是「鹿角解」。

等夏至之後,細心的朋友會發現,蟬鳴開始多了。夏季經常聽到蟬鳴,但是蟬並非整個夏季都有,只有在夏至以後,才會逐漸多起來,這說明,夏至後,草木漸漸變得陰溼,適合蟬的生存,自然就開始活動了,這便是「蜩始鳴」,蜩[tiáo],便是蟬,所以「蜩始鳴」也稱為「蟬始鳴」。

等蟬聲漸多的時候,一些喜歡陰溼的灌木和蕨類植物,會在小滿前後,受到熱氣燻蒸而死亡或者「沉睡」。但背陰的溼地,半夏等植物反而會開始萌芽,這便是「半夏生」。

古人以夏至為分界點,將陽極陰生、陰陽轉換、周而復始的哲學理念,融入到了對物候的觀察和思考中,總結出了這樣簡單凝練的句子,智慧又不失實用,深得自然辯證法的三昧。

夏至在我國二十四節氣中排第十位,是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節氣之一,它和冬至一樣,在古代發揮著重要的意義。夏至一般出現在公曆6月22日前後(今年是昨天,也就是6月21號),是一年中陰陽交接、具有標誌性的重要日子。

所以,夏至也和冬至一樣,總是引發詩人們的感慨,雖然寫夏至的詩作遠不如冬至多,但也不在少數。當然,關於夏至的詩詞,沒有什麼朗朗上口的名作,此處只拋磚引玉,奉上幾首,以供大家賞閱。

關於夏至的詩詞,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夏至以後,節氣和物候的變化;二是,因時序變化而引發的對於時光和人生的感慨;三是,由時光變化而引發的對於親友的思念。

一、物候變化

夏至是標誌性的節氣,古人歸為三候,白居易了解這一變化,所以在《思歸》中吟出了「坐惜時節變,蟬鳴槐花枝」的詩句,夏至以後,「蟬始鳴」,在濃密的槐樹上,吵吵鬧鬧,好不煩人。

宋代楊萬裡十分有趣,他在《夏至後初暑登連天觀》中寫道:「登臺長早下臺遲,移遍胡床無處移;不是清涼罷揮扇,自緣手倦歇些時。」他在夏至時,出來觀看天像,而且不停地揮擺著扇子扇涼,當他停下來的時候,卻趕忙告白大家,不是天氣涼快了,而是自己搖扇搖得手酸了。不知楊萬裡在觀察什麼,難道那天也出現了日食嗎?

範成大就更灑脫了,他在《夏至》中寫道:「李核垂腰祝饐[yì],粽絲系臂扶羸;節物競隨鄉俗,老翁閒伴兒嬉。」夏至離端午不遠,所以範成大在夏至時,粽絲系在手臂上,以求健康,並且,人家樂得享受天倫之樂,正和孫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呢!

二、時光流逝的感嘆

夜漸長、晝漸短的轉變,也很容易引發人們對於時光流逝的感慨。

唐代詩人權德輿在《夏至日作》中寫道:「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璿樞,便是北鬥星。他說,北鬥星無一刻不在轉動,四季無一刻不在更迭,倏忽之間,夏至已到,從此以後,陰氣開始滋生,白晝開始變短。詩人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夏至忽至,時光流逝、日月如梭的感慨,卻在字裡行間中表現了出來。

宋代張耒,同樣體會到了這種時光飛逝的變化,他在《夏至》一詩中感嘆道:「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夏至以後,陰陽的力量發生了變化,陰主殺而陽主生,一切生命都在不斷地運作和變化中慢慢長大,這是萬物造化的功力,非人力所能及,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是對生命和宇宙萬物變化的領悟。

同樣,明初的劉基,前半生受盡挫折,一直沒有得志,他隱居在家鄉的時候,年近已近半百,而壯志未酬、功業未就,所以對時序的變化,更加敏感,時逢夏至,他便吟誦出了「夏至陰生景漸催,百年已半亦堪哀」的句子,蘊含著對歲月和人生的無限感慨。

三、夏至所引發的思念和回憶之情

夏至的特殊時節,除了能夠引發詩人們時光易逝的感慨,還有因時光飛逝而引發的對於親人、友人、故鄉、往昔的思念和回憶。

白居易曾在《思歸》中寫下了「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塊然抱愁者,長夜獨先知;悠悠鄉關路,夢去身不隨」的詩句,當時正在校書郎任上的白居易,在夏至日想到自己離家已經多時,對父母不能盡孝,對妻兒不能照料,心中憂愁,頓起思鄉之情,總在夢裡夢到故鄉的人和物。

同樣有這種感慨的,還有唐代令狐楚,他在夏至這天,想到自己遠離故鄉,親友凋零,而自己也到了黃土埋半截的年齡,因此發出感慨,「一來江城守,七見江月圓;齒發將七十,鄉關越三千……新節還復至,故交盡相捐;何時羾閶闔,上訴高高天」。羾[gòng],便是「到」的意思,詩人要飛到南天門上,和玉皇大帝聊聊心事。

類似的夏至詩歌,不在少數,但確實沒有什麼膾炙人口的名篇,所以此處便不再一一列舉了。

不過,從今天起,一年中的白晝開始漸漸變短,黑夜開始漸漸增長,正所謂「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是也。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一年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節氣,它在提醒我們,時光在不斷流逝,人生也在不斷老去,正如當年子在川上的感慨,「逝者如斯夫」!

相關焦點

  • 夏至將至,古人是如何發現夏至的,「夏至三候」的含義你知道嗎
    所謂的「夏至三候」,即「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古人的這個發現挺有意思的,我們來說說它的內涵。所謂一候,就是到了夏至這一天,鹿角會開始脫落。我們知道雄鹿的鹿角往往比較大,在長期的進化中,為了吸引母鹿,公鹿鹿角越大,越能吸引姑娘們,同時,鹿角大的雄鹿,也能在爭奪配偶的戰鬥佔上風。久而久之,能夠獲得繁殖機會的,大抵屬鹿角大的。
  • 夏至話蟬:所有的等待,不僅是剎那綻放,永遠充滿期待而生生不息
    夏至,蟬始鳴,半夏生,萬物繁茂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趙師秀《約客》2020年6月21日,今年的夏至如期而至。伴隨著忽然而至的陣雨,夾雜稍顯猛烈的狂風,讓前幾天的酷熱下降了不少,一陣清涼撲面而來。忽而,烏雲散去,豔陽高照。夏天的天,真的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
  • 夏至時節的消暑生活|冰品涼飲,涼在嘴裡、甜在心裡的消暑聖品
    今年6月21日是夏至,夏至是一年第10個節氣,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日。由此開始,北半球的白天將日漸減少,夜晚逐步增加。夏至也叫作「夏半」,意謂夏季走到一半,雖然天氣愈來愈炎熱,但離立秋只剩夏季的半程。
  • ...今日夏至|今年夏至是幾日幾時幾分 夏至的優美詩詞 夏至三候的...
    「一候鹿角解」:麋 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一陰初生,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喜陽的生物開始衰退,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麇因屬陰性,所以直到冬至日角才脫落。「二候蟬始鳴」: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開始快樂地歌唱。
  • 夏至:蟬始鳴、半夏生,夜半微涼,祝君好夢
    夏夜唐·韓偓猛風飄電黑雲生,霎霎高林簇雨聲。夜久雨休風又定,斷雲流月卻斜明。荊南夏夜水樓懷昭丘直上人云夢李莘唐·歐陽詹無機成旅逸,中夜上江樓。雲盡月如練,水涼風似秋。鳧聲聞夢澤,黛色上昭丘。不遠人情在,良宵恨獨遊。
  • 蟬的前世今生
    蟬的前世今生一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早蟬》中這樣寫道「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裡。」故鄉是個小山村,村前一條小河。村裡園子多,園子裡楸樹、香椿、梧桐樹多。村子周圍有東園、南園、西園,園中杏樹、梨樹遮天蔽日。河邊柳樹成行,柳枝垂地。樹多,夏季蟬也多。從麥黃到中秋,蟬聲不斷。
  • 聒噪的蟬,竟是漢代人身上的美物,嘴裡的美食,一生的榮光
    多年之後,它才能破殼而出,成為一隻成年蟬,在枝頭鳴叫一整個夏天,之後死去。這麼看,蟬的一生是極其不幸的,又因為聒噪的聲音不招人待見。但它也遇到了自己的榮光——漢朝,甚至去世後還佩戴著蟬的飾物。這是為什麼呢?一、其貌不揚的蟬寓意好,成為求仙問道漢朝人的歡喜在古代人的眼裡,蟬仿佛加上一層美顏濾鏡。它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
  • 大連話:蟬為什麼會叫鳴鳴嘎?
    共同戰疫 2020年 人活一生,蟬鳴半夏 鳴鳴嘎並非外來語,我查俄語讀音是「赤嘎達」;日語讀音是「赤蜺(ní)」,朝鮮語讀音是「咪蜺」。 蟬在古代也有叫蜺,即寒蟬,一種體形較小的蟬。 日語和朝鮮語或許是借用了「蜺」的讀音。
  • 夏至鳴而冬至止,《詩經》裡的小鳥,竟是掌管夏至的官名?
    夏至是中國最早的重要節氣之一,被看作是進入仲夏的標誌。跨進了仲夏。於是天熱起來了,雨多起來了。南中國進入了梅雨季節。螢火蟲開始出現了,《詩經》裡的小鳥——伯勞也開始鳴啾起來。勞燕分飛的勞字,指的便是它。 七月鳴鵙 芒種二候「鵙(jú)始鳴」是七十二候中的第二十六候。
  • 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盛夏,聽蟬鳴,讀古詩詞
    《禮記》中說,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原來,蟬躲在樹葉裡大叫時,夏天就來了,暑假也到了。安靜的夏日午後,只有這個執著的小蟲兒躲在樹蔭裡不知疲倦地大聲叫著:「嗡嗡——哇……」小時候,盼它叫又怕它叫,因為它叫著叫著夏天就走了,秋季馬上開學了,這可是小孩子們及其不情願的事情。蟬兒還在叫著夏天,童年已經走遠。
  • 名貴中藥材鹿角的快速鑑別方法介紹
    【天地網訊】         鹿角為少用中藥,但大量用於熬製鹿角膠原料。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行血、消腫、溫腎的功能。用於腰脊冷痛、乳腺炎初起、瘀血腫痛、骨關節結核等病症。         鑑別要點  馬鹿角與花鹿角的主要區別;馬鹿多為6岔角。角幹圓柱形而略彎曲,第一側枝與第二側枝由「珍珠盤」上接連分生(俗稱坐地分枝)。表面無顯著骨釘,角重約700~4000g;而花鹿角則為4岔角,不形成「坐地分枝。」角幹略側扁末端分成兩小枝。表面呈黃棕色或灰棕色,枝端以下具明顯「骨釘。」角重約500~1500g。
  • 蟬餐風飲露,古代詩人墨客們常以用詠蟬聲,來抒發高潔的情懷!
    蟬又名知了、嘛嘰嘹,黑老哇哇,幼蟲期叫爬爬,爬拉猴、蟬猴、知了猴、結了猴、肉牛、結了龜、神仙或蟬龜。自古以來,人們對蟬最感興趣的的莫過於是它的鳴聲。它為詩人墨客們所歌頌,並以詠蟬聲來抒發高潔的情懷,更有甚者是有的人還用小巧玲瓏的籠裝養著蟬來置於房中聽其聲,以得歡心。
  • 《夏至》與夏日主題原創詩詞,吟詩常有薰風句,蛙鼓荷塘夜露香
    【夏至】6月20或21或22日,農曆五月中氣,炎熱將至,高溫、潮溼,暴雨、梅雨。【風俗】祭神祀祖、消夏避伏,食麥粽、夏至餅。【農事】蓄伏前雨水。【養生】多吃苦味食物,調養精神。【三候】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
  • 夏至到來,農村諺語:「夏至大晴天,無雨到秋邊」,什麼意思?
    夏至已經到來,這也預示著我國目前已經正式進入夏季階段。夏至作為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夏至這一天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也達到全年最長。但是夏至到來也同樣預示著各地惡劣天氣會陸續來臨,這是每年夏至以後所表現的正常現象。
  • 蟬退下皮,留給我們一味好藥
    本 期 導 讀 以皮走皮蛻有退之意蟬蛻在治療皮膚病上也有獨到之處夏至二候蟬始鳴,仔細觀察一下都會發現,真的是在夏至後的五六天開始聽到蟬叫。說起蟬,我們想到最多的是中藥裡的蟬蛻。小時候家門口有兩顆桃樹,每到夏天,總會發現桃樹下的地面莫名其妙的有一些小洞,後來才知道這都是知了挖的,有洞的地方,必然能在附近的樹上找到知了殼。曾經往知了殼裡塞桃樹脂,幻想它一夜之間變成一隻知了。那時候不知道蟬是怎麼蛻皮的,直到歲數大一點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