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毛滴蟲病又稱口腔潰瘍,也稱為鴿癀,是由一種致病性小鞭毛蟲——鴿毛滴蟲引起的原蟲性疾病,是對養鴿業威脅最大的常見病之一。
臨床診斷要點:本病潛伏期4-14天,常感染1-5周齡的幼鴿,病程一般3-20天不等。在生產過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咽型:這是最常見的、也是危害最大的一型。患鴿常因口腔受損害而導致吞咽及呼吸困難,精神沉鬱,消化絮亂,毛松,消瘦,食量減少,渴欲增加,排黃綠色稀糞。雛鴿往往呈急性經過,在短期內發生呼吸困難而死亡。病鴿的眼結膜、口腔黏膜發紺。
2.內臟型:這是由其他型的病情進一步發展而來的,病鴿精神、食欲不振,羽毛松亂,飲水量增加,有黃綠色的粘液性腹瀉,進行性消瘦,虛脫。如呼吸道受損害,可見病鴿呼吸時有張口或伸頸姿勢,有咳嗽和喘氣等症狀。如腸道受感染(腸型),則病鴿廢食,毛松,震顫,排淡黃色糊狀糞,迅速消瘦和死亡,常發生於出殼後7-30天的雛、幼鴿,死亡率也很高。
3.臍型:是雛鴿臍口受感染所致。可見病鴿精神呆滯,食慾減退,毛松,消瘦,呆立一旁,臍部紅腫、發炎,不願伏臥。
剖檢診斷要點:
1.咽型:病鴿(禽)口、咽、食管上段有黃白色、疏鬆樣或臍狀乾酪樣壞死灶,表面粗糙不平,極易剝離。病灶可擴展成塊狀、長條狀而堵塞食管。
2.內臟型:出現於咽型類似病變,肝臟表面有綠豆至玉米粒大、黴斑樣、放射型的臍狀病變。此型常發生於出殼後7-30天的雛、幼鴿,死亡率高。盲腸腫大,內有豆腐渣樣物質。
3.臍型:可見臍部皮下有乾酪樣或潰瘍性病變。
防治:
1.定期用藥預防:成年種鴿大多數是毛滴蟲的攜帶者,在種鴿進行生產期間除了做好環境衛生工作之外,尚需定期使用藥物進行預防。經實踐經驗總結,不是新上籠的生產種鴿一般在在1-1.5個月就應使用一個療程的地美硝唑預防,一般用3-5天。
2.治療:一旦發病用地美硝唑,每包100克兌水100公斤飲用,連用3-5天,一個月後再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