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過故宮的人都知道,故宮裡面有很多的銅像,但是你們知道這些銅像的含義嗎?今天我來介紹一下故宮中象銅像的寓意。
背負威嚴、禮儀與吉祥寓意的銅像
在故宮御花園的北部、承光門內, 有一對銅質跪象。跪象東、西各一, 相向而跪。銅象全身鎏金, 有著大象的顯要體型特徵。其雙目下視, 長鼻收卷, 極顯虔誠;四足二前二後跪曲, 似恭迎主人。
銅像的裝束, 具有濃厚的馴化特徵。《大清會典》曾對寶象有如下描述:「絡首、鉤膺、膺懸朱纓銅鈴各三, 白革為韉, 繪金龍彩雲, 周為花文。」其中, 「絡首」即頭部被套住;「鉤膺」即頷及胸上有革帶;「膺」為胸部;「纓」即瓔珞, 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 寓意為「無量光明」;銅鈴是佛教的重要器物, 可避邪、化煞、保平安;「韉」為象背上的墊子。御花園跪象的裝束, 與上述記載相近。
象為現存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亞洲象在我國大約有5000年的歷史, 古人早就有關於大象的描述。三國時期吳國丹陽太守萬震所著《南州異物志》, 對大象的體型有如下描述:「象身倍數牛, 而目不如豕。鼻長六七尺, 大如臂;其所食物, 皆以取之。」即象的體型比牛都大幾倍, 而眼睛比豬的眼睛還小, 不管吃什麼東西都要鼻子幫忙才能吃到嘴裡。
自古以來, 象因為氣大力強, 性情溫和, 安詳端莊, 具有「負重致遠, 行如丘徒」「形必端、履必深」等特點, 所以經常被人們視為吉物。另外, 大象在佛教中被尊為神獸。象的這些在傳統文化中被賦予的品質, 得到了封建王朝皇家的接納。
而且, 紫禁城御花園的跪象, 呈現出了集多種寓意於一體的情況。
大象作為戰鬥力的象徵
在故宮內, 象自身令人望而生畏的體態巨力, 首先作為戰鬥力的一種象徵, 備受青睞。
從殷商到明清, 有關象戰的事例屢見史籍。《呂氏春秋·古樂篇》有:「商人服象, 為虐東夷, 周公以師逐之, 至於江南。」這表明商人曾將大象用於戰爭。
明代雲南盛產大象, 官軍並置「馴象所」, 這就為象戰源源不斷地提供了軍需保障。《明史·雲南土司》中有關象戰的記載每每可見, 說明明代是我國象戰的高峰期, 大象充當戰士, 衝鋒陷陣, 保衛其主人及所統治的領域。象在戰爭中充當衛士的形象, 亦被塑於紫禁城的御花園門內, 加上其忠誠善良的品質, 寓意護衛紫禁城的主人, 即皇帝。
大象的禮儀指向
大象造型除了彰顯戰力之外, 還有強烈的禮儀指向。這一點在活體大象於故宮中扮演的角色方面體現得尤其明顯。
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提到:
元朝在元旦日和白節送禮時, 皇帝的象隊達五千頭, 全部披上用金銀線繡成鳥獸圖案的富麗堂皇的象衣一隊一隊擺隊, 每頭象的背上, 放著兩個匣子, 裡面滿滿裝著宮廷用的金屬杯盤和其他器具。象隊後面是駱駝隊, 同樣載著各種各樣必需的用具, 當整個隊伍排好之後, 列隊從皇帝陛下的面前經過, 蔚為壯觀
這說明, 元代已有使用大象於禮儀活動的情況。
明代的紫禁城曾經飼養著一群大象, 主要用於禮儀活動。
到了清朝, 從順治元年 (1644年) 開始, 即設置馴象所東、西二司, 以馴養「皇帝滷簿」 (儀仗) 使用的儀象。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 , 馴象所有「校尉二百零六名」。這些活的大象, 在舉行皇帝登基、皇帝大婚等重大儀式時會以「滷簿」形象出現在紫禁城內顯要位置 (一般在午門南) 。
而御花園內的跪象造型, 其裝束與記載中的皇帝「法駕滷簿」中的寶象相似, 所以我們通過這一對跪象立於御花園北門內的設定, 也能夠理解其蘊含的「接駕」禮儀寓意。
除了威嚴和禮儀的功用之外, 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吉祥、太平的象徵, 「象」與「祥」字諧音, 故象被賦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如以象馱寶瓶 (平) , 即寓意為「太平有象」。
大象作為吉祥太平的象徵
在古代傳說中, 五帝之一的舜據說是中國歷史上馴服野象從事耕田的第一人, 他死後陵墓前曾出現大象刨土、彩雀銜泥等所謂的瑞兆, 這應該是「太平有象」最早傳說的源頭。此後, 人們運用諧音、象徵等手法, 把「太平有象」用圖畫、雕刻等形式表達出來, 寓意天下太平、五穀豐登。御花園中的跪象, 其發音「象」與「祥」諧音、「跪」與「貴」諧音、「負」與「富」諧音, 因而御花園的跪象又可以解讀為「富貴吉祥」。
由此觀之, 御花園跪象的寓意吉祥, 亦是封建王朝時代紫禁城中皇帝期盼國泰民安、江山穩固長久的心理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