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佐庫:搭建中非地方政府交流平臺 促民間交往
《中國與非洲》侯偉利 • 2014-03-07 • 來源:北京周報網
伴隨著中非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交往的不斷擴大,非洲人眼中的中國人已不僅僅是中國的外交官和援外人員,越來越多的中國商品、中國企業和中國遊客走進非洲,中非雙邊關係正廣泛深入到民間各個領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馮佐庫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中國與非洲》雜誌採訪,介紹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對促進中非民間友好往來所做的努力。
中國與非洲:民間外交是中國對非洲總體外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友協在中非民間交流領域的工作有什麼新進展?
馮佐庫:中非民間交往最近幾年取得了的一些進展,主要是推進了中非地方政府間的交流與合作。
過去,中國和非洲的民間交流主要通過非洲國家對華友好組織、各國對華友協以及一些類似官方的交往。最近十幾年來,隨著非洲國家政治體制的變化,不少友好組織失去了過去官方和執政黨的支持,實力大大削弱,數量也不斷減少,僅存的一些組織也由於經費、人員方面的不足,沒有能力與我們進行民間組織層面的交往。如果我們的工作仍局限於傳統方向,路子會越來越窄。因此,近幾年,我們開始探索發掘中國和非洲地方政府間的交流合作的潛力。
中國與非洲:請您介紹一下對外友協在中非地方政府層面交流取得的成績。
馮佐庫:在實際探索中,我們發現,中國和非洲發展友好城市的潛力巨大。目前,除北非之外的40多個非洲國家中,中非友好城市已有100多個,主要集中在南非和奈及利亞等大國。並在這些友好城市舉辦了多次小範圍的地方政府合作研討會。同時,也為非洲駐華大使館提供了便利,幫助他們到中國多個省市推介他們國家的經貿和投資機會。
正是在這些積累的基礎上,我們於2012年8月舉辦了首屆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論壇,來自非洲的300多位省長、市長、前政要、現政要和企業家等代表,中方1800多名代表參加了首次中非地方政府間大規模的盛會。
此後,地方政府層面的交流一直沒有間斷。當年,中國10多位省市長帶領包括企業家在內的代表團訪問肯亞和塞內加爾,在肯亞舉辦了中國-肯亞省、市長對話。借參加在塞內加爾舉辦的非洲城市峰會之機,又舉辦中國-非洲省、市長對話。
鑑於中國山東省在工程承包、投資等領域與非洲交往密切,去年6月,在山東省舉辦了第二屆中非省、市長對話,約20多個法語非洲國家的省、市代表應邀參會,與中方探討合作的可能。
2013年年底,中國組成省、市長代表團到訪坦尚尼亞,與坦尚尼亞進行首次省、市長對話。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對外友協2014年要在北京舉辦規模更大、影響力更大的第二屆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論壇,徹底打開中非地方政府層面交流與合作的局面。目前,加納現任總統已應邀出席此次盛會。
中國與非洲:地方政府層面的交流對中非民間交流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馮佐庫:首先,地方政府間的合作可以促進中非人民的交流。我們在舉辦各次省市長對話時,都會帶上企業代表。相比高層互訪,地方政府間及企業層面的的交流往往更容易直接接觸民間,覆蓋面更廣。
其次,地方政府間的合作不僅為增進友好,也以務實為目的。中非城市間建立聯繫後,有了了解才有探討經貿、人文等領域合作的可能。事實上,不僅非洲人民不了解我們,我們對非洲也缺乏了解。去年我們的代表團到訪坦尚尼亞後,發現坦方與我們有強烈的合作意願、發現坦尚尼亞人民非常友好,雙方在增進友誼的同時,為進一步進行經貿投資合作鋪平了道路,也夯實了發展中非政治、經貿和文化等領域友好關係的民意基礎,有利於樹立中國在非洲人民心目中的正面形象。
中國與非洲:未來在拓展中非民間交流渠道方面將有什麼樣的新舉措?
馮佐庫:一是加強與非洲國家上層的關係,通過官方帶動民間組織,營造有利於中非民間交往的社會氛圍。不同於西方國家的非政府組織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活動能力,在非洲,大多數國家的非政府組織都有資金和人才短缺問題,對華友好組織如果得不到官方的支持,在當地也難以發揮較大的影響。
二是在推進地方政府間交流合作的基礎上,繼續拓展與非洲對華友好組織層面的民間交流。針對非洲非政府組織資金短缺的問題,我們計劃在5年時間裡扶持20個左右非洲對華友好組織,幫助其具備展開正常的民間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