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要多少錢才能回本?
最近我一直在關注林超賢導演《緊急救援》的票房情況,截至到筆者寫稿時間,這部號稱7億投資的電影也才只有4.48億的票房。這顯然超乎我們所有人的意料。要知道之前林超賢導演的《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製作成本只有2億跟5億時候。票房成績分別是11.88億和36.51億。可謂賺的盆滿缽滿。而《緊急救援》成本遠高於前面兩部作品,票房成績卻遠遠落後於前兩部作品,如果把這部電影當做一次投資的話,那麼這次投資顯然打了水漂。
在查詢數據的時候,我曾天真的認為,只要票房超過製作成本製作公司和發行公司就能夠回本,後來經查詢後,發現此事並不簡單。
以下是從知乎上查到的數據。
電影票房的分帳情況
「一部電影100%的票房裡,要先繳納3.3%的營業稅,5%的電影事業專項基金(這個基金主要用來支持農村電影兒童電影等公益性質的電影)。剩下的91.7%裡的57%歸院線和電影院所有(院線和電影院關係可以理解為連鎖加盟店和總店的關係),剩下43%,也就是總票房的39.56%才歸製作和發行方所有。」
由於不同的電影有不同的分帳比例,粗略計算差不多票房成績要是製作成本的2.5到3倍才能回本。這麼一算,《緊急救援》號稱7億大製作的電影賠到褲衩都不剩了。
筆者在《緊急救援》上映不久就去電影院觀看了這一部電影。看完給人的感受是,你問我這電影爽不爽,爽。你問這電影有沒有劇情,基本沒有。
從豆瓣上評分來看,大家都開始對林超賢的這種電影開始審美疲勞,不僅僅只滿足視覺上的體驗,更希望電影的劇情好好打磨打磨。
這從側面反映了,中國電影觀眾的鑑賞能力在不斷的提高,對於電影的需求呈現多元化。也恰恰對應「這個世界不變的是永遠是變化本身」
恰邱國鷺先生在他的書《投資中最簡單的事》中,也曾表達過投資電影公司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為什麼電影公司風險那麼大
邱國鷺先生的理由第一個,一部電影即便賺了錢,扣除發行費宣傳費,在扣除編劇、導演、製片等各種成本,輪到自己估計就不剩下多少錢。
第二是,現金流非常的不好。拍電影是先支付費用拍攝,再發行宣傳,等到票房收入要等到猴年馬月了。而且像我剛才說《緊急救援》的例子,要是票房不好,這筆投資打了水漂,更別提現金流有多難受了。
第三個,電影公司沒有品牌效應,我們看電影可能會衝著某個演員去看,例如我會去看沈騰和徐崢的喜劇片,我會去看姜文、諾蘭的電影,劉德華、梁朝偉的港片,但是你說這個片子是華誼兄弟、萬達製作發行的,我會一臉問號,關我什麼事。我又不是來看是哪家發行公司發行的。我看的是由誰來製作這些電影的。
第四個,電影公司的定價權掌握演員和導演的手裡,新聞上總是報導這個演員片酬兩千萬,那個演員四千萬等等,片酬一直在漲,可是這跟電影質量上乘有直接關係嗎?高片酬的演員拍出來的電影票房就一定高嗎?不見得。導演,演員把酬勞全部拿走之後,虧錢可是電影公司自己。
所以從任何角度來說,投資電影公司,都不算一個特別好的選擇。特別是當把自己的資金大倉位投資在電影公司上面的時候,晚上可能會睡不好。投資不正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更好的生活質量嗎?
內容行業可行嗎?
那我們在往前遞進一步,電影對應的是內容行業,那麼對於通過創作來獲得收益的公司是不是都不能夠大資金來投入。我想是的,因為內容行業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無法將所有的事情都按照一個標準化。而且這個行業的變化太快。稍不注意,就會把自己陷入到尷尬的狀況。
所以,面對如此不穩定的行業,還是少碰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