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和大家說說大鯢的種類與分布,大鯢產業發展前景分析大鯢是世界上現存兩棲類中個體最大的一種,且具有較高的食用、藥用、觀賞價值,是極為鮮見的水產珍品,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大鯢養殖產業自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到2006年規模越來越大,2008~2009年漢中的仿生態養殖技術普及以後,形成了以漢中為爆發點的快速增長波,長江上、中、下遊流域跟風逐利。
中國大鯢( Andrias davidianus)俗稱大鯢,隸屬於兩棲綱,有尾目,真螈類,隱鰓鯢科,是世界上現存個體最大的兩棲動物,為我國特有珍稀動物。隱鰓鯢科現存2屬3種,其中大鯢屬有2 種,即分布於我國的中國大鯢(簡稱大鯢)和分布在日本的日本大鯢;隱鰓鯢屬僅有隱鰓鯢1種,分布於美國東北部,又稱美洲大鯢歷史上大鯢主要分布於長江、黃河、珠江流域的中上遊的支流中。遍及華中、華南和西南的18個省市,其中陝西、湖南、四川、湖北、貴州等省資源較為豐富大鯢五大原產地區域為:
①湖南張家界、江永、嶽陽、湘西自治州。
②湖北房縣、神農架、麻城龜峰山、羅田天堂寨。③陝西漢中、安康、商洛。
④貴州遵義、四川宜賓、興文、威遠葫蘆口、巴中南江等地。
⑤江西靖安。其他零星分布於湖北鶴峰、利川、恩施,廣西柳州、玉林,甘肅天水及文縣,河南欒川縣、盧氏縣、蒿縣、南陽內鄉寶天曼,山西垣曲縣,浙江慶元,貴州黔東南等地。
大鯢價值大鯢作為水生動物向陸生動物進化的過渡類兩棲動物,已具有3.5億年的進化史,在研究動物進化方面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被稱為「活化石」。大鯢是一種傳統的名貴藥用動物,具有滋陰補腎、補血行氣的 功效;大鯢也是一種食用價值較高的經濟動物,肉質細嫩,風味獨特,富含多種胺基酸和微量元素,營養價值極高,被譽為「水中人參」,在中國香港、臺灣及東南亞市場上被視為珍稀補品。大鯢具有極大的市場前景和產業化開發價值。大鯢的背部色彩斑斕,前肢四指似人手,後肢五趾如人足,叫聲洪亮,酷似嬰兒,故又名大鯢。
大鯢的壽命在兩棲動物中是較長的,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可長達50~60年,野生狀態下可存活130餘年,故也有人叫他「壽星魚」,大鯢作為觀賞動物歷來為人民所喜愛,可為旅遊景區、動物園和公園增加新奇的景觀,如張家界建設了中國大鯇生物科技館;江西建有「大鯢旅遊生態園」。
大鯢養殖產業發展1958年貴州省開展了我國首次大鯢馴養試驗。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與桑植縣大鯢研究所合作,於1978年取得了世界上首次大鯢人工繁殖的成功。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1989)、南昌大學(2000也先後繁育出幼鯢。浙江永強、湖南潤孚、張家界金鯢、珠海鬥門、廣州華寶等公司隨後開展了大鯢全人工繁殖研究工作,並成功繁育出子二代幼鯢。
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歷經30多年的研究積累,大鯢人工繁殖技術得以突破,已基本掌握大鯢全人工繁殖與仿生態繁殖技術手段,目前馴養繁殖技術日趨成熟,生產應用取得了可喜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國家對野生動物實行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的方針」。我國相關管理辦法規定,經人工馴養繁殖的大鯢子二代產品準予上市經營利用。
使得大鯢這一水產珍品近年來逐漸走上餐桌,並成為我國目前農業產業化和特色農業重點開發品種之大鯢人工繁養技術的成功,對我國大鯢養殖產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大鯢養殖產業自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隨後在我 國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上、中、下遊的諸多省份普遍發展,大鯢繁養數量迅速增長,2006年全國繁殖大鯢幼苗數量已超過20萬尾,且每年以較快的速度增長。
至2012年底,陝西省大鯢養殖總量突破100萬尾,年繁殖幼苗達70萬尾,佔全國總量的60%以上,產品年交易額達10億元,其中陝西漢中11個縣區馴養繁殖場(點)1500多家,繁殖大鯢幼苗60萬尾;貴州省已有65個縣200 個鄉鎮314個村開展了大鯢馴養繁殖,養殖農戶超過3000戶,養殖企業達201家,2012年繁殖幼苗11.7萬尾,大鯢存池數43 萬尾,實現大鯢產值21.2億元,大鯢存池總數和產值分別較上年增長49%和42%,其中大鯢對漁業經濟總產值的貢獻度達47% 2013年浙江永強公司大鯢幼苗的繁殖能力已達到70萬尾以上。目前,湖南張家界市發展大鯢馴養繁殖經營企業(場)65家、專業合作社15家、專業養殖戶400多戶,大鯢養殖規模近40萬尾。全市大鯢龍頭企業資產過1000萬的有8家,其中5000萬以上的有3 家,過億元的2家,擬打造「張家界大鯢」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
大鯢產業發展前景分析大鯢是世界上現存兩棲類中個體最大的一種,且具有較高的食用、藥用、觀賞價值,是極為鮮見的水產珍品,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大鯢養殖產業自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到2006年規模越來越大,2008~2009年漢中的仿生態養殖技術普及以後,形成了以漢中為爆發點的快速增長波,長江上、中、下遊流域跟風逐利,形成了養殖熱潮,大量養殖大鯢。目前,全國馴養大鯢總量已超過萬尾。大鯢近年來成為高檔水產品,2002~2012年間商品大鯢價格保持在1500元/千克以上,尤其是2009年達到2600元/千克以上。但大鯇的大量積累導致商品大鯢的價格自2013開始急劇下降,到2014年夏季已降至600元/千克以下,筆者預計商品大鯢價格可能會在近兩年中回落至200元/千克左右,從而走上老百姓餐桌。
國內專家認為大鯢從「貴族化」產品回歸到「平民化」產品是一種理性的回歸。是產業走向健康的回歸。只有大鯢走上老百姓餐桌,市場才會平穩採用鰱魚、鯽魚等經濟魚類進行投喂,大鯢養殖成本低於100 元/千克,降價後的大鯢養殖利潤依然可觀,就如同國內曾經的多種高價水產品(如甲魚、烏龜、鱸魚、大菱鮃等)經歷降價後,與草魚、鯽魚等傳統水產品種相比,依然具有其價格和利潤優勢總的來說,目前大鯢作為商品,市場僅屬於剛剛起步階段,大鯢的市場無限廣闊,蘊藏營養美食、保健、美容、醫藥、觀賞、科學研究的巨大市場與無限商機,並將逐步地向多功能、全方位利用的立體空間方向發展。大鯢依然是我國淡水養殖中頗具發展前景的個品種。
關注我,明天繼續和大家說說大鯢的養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