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鬼節至。夜幕下、大街上,燈光忽明忽暗、聲音詭異嚇人,孤身一人,想著民間鬼節的傳說——七月初一鬼門開,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享受人間血食;七月十四鬼亂竄,尤其是當晚的子時,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陰森景象。想到這,後背頓感陣陣發冷,只敢往前、不敢回頭,哇哦~,嚇死個人。這就是鬼節特有的神秘恐怖感。基於這種感受的刺激,幾百年後,東方人想像出了殭屍,西方想像出了喪屍,兩者相隔千裡,卻都以各自不同的詭異特色,迅速形成了非常獨特的電影文化現象,驚悚的情節讓全世界人民既喜歡又不敢看,幽默而刺激、冷血而溫情,一旦觀看就欲罷而不能了。
東方的殭屍
殭屍是中國古老的妖怪之一,有著鮮明的本土特色,關於它的來歷,先來一段鬼故事。
話說明朝中葉,湘西的交通十分閉塞,如果有人客死他鄉,講究落葉歸根的湘西人就會將屍體運送回老家,但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人們就想到了一個特殊的辦法——「趕屍」。
據說湘西趕屍習俗源自歷史十分悠久的「造畜術」,即老司用赦化的符水將屍體變作豬、羊、馬之類的牲口,在路上驅趕行走。湘西的親屬們在將親人的屍體運送回老家時,都會請老司作法趕屍。趕屍時,法師身著道袍,夜間引屍前行。他們不打燈籠、敲擊小陰鑼、手搖攝魂鈴,警示夜行人避讓。驅趕的屍體,額頭上貼黃紙符,每隔數尺一個,跟著法師前進。月黑風高,荒山野嶺,遠處傳來詭異的攝魂鈴音。循聲望去,朦朧陰暗的夜色中只見臉色灰白的數鬼伸臂跳行,怎能不嚇人?
影視劇劇照
這種奇詭驚魂的事件,經過數百年的口口相傳,伸臂跳行的屍體就成了殭屍的傳統形象。對此,現代科學傾向的解釋是:「趕屍」,先把屍體的胳膊抬起來,用兩根長竹穿過衣袖,前後兩人像抬轎一樣趕路。由於長竹有彈性,所以在行進時屍體才手臂直挺,上下擺動。
趕屍示意圖
對於無數八九零後來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穿著清朝官服的殭屍。它們全身僵硬,屍體不腐,雙手雙臂伸直,只會用雙腳跳躍移動,除頭部和四肢,身子其他部位難以運動;它們身著清朝色調幽冷的官服,面孔猙獰,陰森恐怖,多來自香港的殭屍電影。究其來源,其一是清朝時殭屍的傳說最為盛行,很多清朝文學作品中出現大量的殭屍題材,最具代表性的是袁枚的《子不語》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這兩本書被稱為「殭屍百科全書」。其二是據歷史記載,死亡時間小於100年成不了精,超過500年就成了魔,殭屍一般死亡時間大於100年小於500年,推算下來就是清朝。
袁枚《子不語》
袁枚的《子不語》,自序「怪、力、亂、神」,子所不語也。「人之魂善而魄惡,人之魂靈而魄愚」,魄主宰人身,當魂離開人體,便會淪為惡鬼殭屍。在《子不語》裡殭屍被分成八個級別: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遊屍、伏屍、不化骨。其中,紫僵是最低級的,戰鬥力也就是隨便嚇嚇人那種;不化骨是最高級的,能飛簷走壁,殺人於無形之中。
大菸袋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具體描述了殭屍的形貌:「白毛遍體,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齒露唇外如利刃類接吻噓氣,血腥貫鼻。」關於這段描述,在電影《大話西遊》裡還有這麼一段鏡頭——黑山老妖要在人們睡覺時吸人陽氣,走到悟空和師父面前時,只怪裝睡的二人太狡猾,一次次戲弄老妖,使本來恐怖的場景變得極其好笑,然而這段情節在《閱微草堂筆記》裡,卻是一個讓人脊背發涼的故事。
電影《大話西遊》黑山老妖吸人陽氣片段
另外,鬼怪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也寫有一個《屍變》的故事——四個旅客夜幕投宿客店。當時,店家的媳婦死了,「停屍室中」,豈不料當晚發生了屍變。這女屍有點像殭屍的,不吸血,而是對著睡著的人「吹氣」——凡是被它所「吹」,皆會殞命。不過,故事裡有意思的是,這裡的殭屍竟然有體力的限制:「……門外有白楊,圍四五尺許,因以樹自幢,彼右則左之,彼左則右之。屍益怒,然各寖倦也」。寖倦,便是慢慢疲倦的意思。可見,這具「殭屍」還是保留著人性,直到後來才變成名副其實的殭屍。不過,蒲松齡並沒有直接寫明屍變的原因。
據傳這些殭屍的形成是由於風水導致的,不良的地理位置,形成一個養屍之地,然後屍體不斷吸收日精月華,成為了會動的妖怪。而且他們的頭髮和指甲還會不斷的生長。但有些人認為,不斷生長的頭髮和指甲,其實是在人死後不斷的脫水,從肉裡暴露出沒有長出的頭髮和指甲,也就是說不是指甲和頭髮在生長而是身體縮水了。在中國建築的風水慣例中還有一種講究,就是在大門下會裝一塊約15釐米高的門檻,安裝這麼高門檻的原因之一,就是用來阻擋殭屍跳進家中,可見中國的風水學與中國的殭屍文化有著深厚的聯繫。
門檻兒
回過頭來再看香港的殭屍電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在經歷了功夫片熱潮後,八十年代中期,另一類題材的影片突然大放異彩——功夫片中的借屍還魂。1980年洪金寶導演的《鬼打鬼》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殭屍元素,並直接影響了以後香港殭屍電影這一類型的出現。人氣功夫明星洪金寶在《鬼打鬼》中,把動作、喜劇、恐怖、奇幻等元素大膽調和,如祠堂裡張大膽與殭屍的搏鬥、客棧裡的鬥法等等,動作畫面十分精彩,但本質上還是一部香港動作電影。
1985年上演的林正英的《殭屍先生》是繼《鬼打鬼》之後,香港殭屍片發展史上真正的裡程碑之作。影片的故事背景設在民國初年,許多戲份都是講述師徒關係。影片中深入挖掘民俗趣味,尤其是民間鬼怪傳說和茅山道術等靈幻素材被大量引入片中,使影片具有了濃厚的民間色彩,如其中的墨線、桃木劍、黃紙符、糯米等民俗傳奇手法用來制服恐怖的殭屍。而且這些法術在影片中都做了很精彩的展示,並為整個香港殭屍片樹立了榜樣。林正英不僅把道家的法術使用的惟妙惟肖,還把殭屍刻畫的非常生動。他不僅把功夫和殭屍題材結合創新,也借鑑了西方吸血鬼一類作品的精華。
殭屍道長——林正英
香港的殭屍電影除了九叔,幕後的洪金寶也是一位,他監製和發行了林正英參與過的大多數影片,也負責內容創作。洪金寶參與製作的《人嚇人》《人嚇鬼》都有林正英出演,特別是後來拍的《殭屍家族》,較之以往,該片強調了殭屍有了人的情感,尤其是小殭屍的情感戲使觀眾特別的親切,其中的調侃的臺詞,也是香港電影的一大特色。該部影片在日本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殭屍先生》大熱之後,香港影壇掀起了殭屍片的跟拍風潮,如1987年的《猛鬼差館》,但影片中並沒有殭屍,而是幾十年前在香港剖腹自殺的日本軍官,他們陰魂不散,依然逗留在這所警局當中,可怕的鬼魂會在盂蘭節(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中元,佛教中稱為「盂蘭節」)那天出現在香港的一所警局中。
80到90年代,香港的影片類型開始多起來,殭屍片的受歡迎程度日漸下降。林正英作為殭屍片的靈魂人物,一直堅持並希望在影片中做出新的東西。後來他拍攝的一部《一眉道人》,這是他本人首次作為導演拍攝的殭屍片,其中搞笑情節又有所創新,茅山術與西方殭屍相鬥的奇特創意,也讓觀眾耳目一新。但最後,影片的成績還是不盡人意,這也意味殭屍片在香港已大勢已去了。1992年《新殭屍先生》算是對香港殭屍片最後一次充滿誠意的輝煌嘗試,但依舊再沒有80年代的輝煌了。
西方的吸血鬼和喪屍
西方流傳吸血鬼的傳說,也是在最近 300 年左右才開始盛行的。
吸血鬼可以不懼任何疾病,能夠快速癒合傷口,如果它們不被傷害的話,會永遠保持最初的狀態。他們的生活中必須靠吸血為生,並且完全不能被日光照射,否則身體會被燒焦而灰飛煙滅。關於它的起源,在宗教解釋上,第一個吸血鬼是亞當和夏娃的大兒子該隱,他因為妒恨殺了自己的親弟弟,被上帝懲罰成了不死吸血鬼。後來上帝的反對者魔王撒旦把自己的情婦莉莉絲送給了該隱做老婆,莉莉絲教該隱如何吸血和發揮魔法,它們生下了第二代吸血鬼。在現實的解釋裡,英國的國王喬治三世是卟啉症患者,他不能被光直射,面色蒼白、身體衰弱,眼神枯槁,卻是很像吸血鬼造型。
還有一種低級別的吸血鬼,就是喪屍(Zombie),也就是活屍、活死人,即在巫術中復活的死屍,或活人被施以藥物、被其他喪屍咬傷而形成的「活死人」。它們的面部血肉模糊還殘缺眼球、皮膚慘白、殘肢斷臂、身體潰爛、滿身是血;它們哼哼唧唧、成群結隊;它們嗜血肉、吸人腦、走起路來搖曳生姿,每天都在饑渴冷漠地尋找著一切貪生怕死的人類。
喪屍
與中國的殭屍有本質不同的是,西方流行的喪屍文化,它的源起跟前法國殖民地海地有關,其背後還有一個悲慘的故事。
15世紀末探險家哥倫布發現了海地以後,海地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島上的印第安原住民有的被屠殺,有的成為奴隸。直到1679年,海地被西班牙正式割讓給法國,成為了法國殖民者,這時候海地叫「法屬聖多明戈」。
法國當局在海地大量種植甘蔗園,需要大量奴隸,可是當地印第安人已經幾乎滅絕了,於是法國殖民者便從西非運送黑奴到海地充當勞動力。這些殖民者殘暴之極,對黑奴極其虐待,每隔幾年便有一半黑奴被折磨或因衛生條件差得疾病而死。所以這又需要源源不斷從西非運送黑奴來補充勞動力。同時,非洲有一個古老的宗教巫毒教,非洲黑奴將這個巫毒教也帶到了海地。巫毒教說那些自殺的人會得到死神撒麥迪的懲罰,讓他們永遠上不了天國。所以海地這些非洲黑奴再苦再累也不敢輕易自殺,只得忍受著繁重的勞動和折磨。久而久之,他們變得越來越沒有自我,仿佛失去了靈魂一樣,身體機械性的勞動者,等待著被死亡,這樣才可以上天國。喪屍正是對海地非洲黑奴的形象比喻,而喪屍文化的起源就是源於這些海地非洲黑奴的悲慘經歷。
黑奴們不分晝夜的在蔗糖種植園工作
20世紀初美國曾一度佔領海地,美國學者和作家有機會接觸到海地的「喪屍」文化,並以此來創作故事。
1927年,威廉前往海地探尋"喪屍"真相,1929年,他出版了自己關於海地"喪屍"探險之旅的全新著作《魔力島》(The Magic Island),這本書被視為活死人文化與現代社會產生衝突碰撞的先驅,美國讀者第一次在流行文化中感受到了"喪屍"的恐懼。
1932年,世界上第一部喪屍片誕生,美國環球電影公司製作,維克託·哈普林導演的恐怖電影《白色殭屍》(White Zombie),這就是一部揭露萬惡資本主義的電影。該片故事發生在海地,描述了一個巫師用巫術甦醒了大群的喪屍,讓他們不分晝夜的為他的蔗糖種植園工作。這些喪屍可以認為是當年海地那些非洲黑奴的真實寫照,意在控訴資本主義工廠的無人性,工作環境差,待遇低和種種虐待……
1968年是美國的多災之年,馬丁·路德·金和羅伯特·甘迺迪遇刺(之前幾年還有馬爾科姆·艾克斯和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於是匹茲堡來的偉大政治智者、獨立電影人喬治·羅梅羅(George A. Romero)拍攝了《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現代恐怖片誕生了。此時的美國也似乎得到了一部恰如其分地反映社會問題的恐怖題材,這些影片表達了對權威的幻滅,以及種族問題(影片結尾英雄黑人領袖被種族歧視的白人執法者給打死了)。它有效地引入了之後大部分恐怖片的兩大特質:虛無和血腥。該片在美國獲得了巨大成功,年輕觀眾湧進影院去看這部如此貼切地表達了他們情緒的恐怖片。
在死人回到人世吞噬活人的形象中,羅梅羅清楚地知道自己找到了能代表當代美國的萬能隱喻,於是他繼續拍了許多續集:《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1978)、《活死人之日》(1985)、《活死人之地》(2000)、《活死人日記》(2005)、《死人島》(2009),其中《活死人黎明》是羅梅羅的傑作,也許是創造今日喪屍文化的單部電影始作俑者。
《活死人黎明》劇照
2011年7月23日,大約有八千人聚集在柏林市中心的聖史蒂芬綠園,這裡有一年一度的「喪屍大巡遊」。人們會打扮成活死人的樣子,跌跌撞撞,搖晃地走過市中心。他們大部分是年輕人,很多還受過良好的教育,以二十歲到三十出頭的大學生和剛畢業不久的青年為主,還有一部分高中生。那麼是什麼讓這些中產城市青年快閃族聚在一起搞活死人巡遊呢?答案有許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政治。喪屍在西方城市中大幅流行是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開始的,這並不是偶然現象。也許扮喪屍正在表達著一種抗議。
美國驚悚科幻喪屍片《殭屍世界大戰》劇照
當然,後來的喪屍影片還有很多,從《寂靜嶺》到《殭屍世界大戰》到《行屍走肉》。它們有著持續不斷的能量來源,能夠提供現成的隱喻、象徵,又形象來轉彎抹角地表達真實的社會焦慮。這些影片成為了影視流行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
電影《行屍走肉》海報
美國之外的喪屍文化
隨著美國喪屍影片的流行,西方的喪屍文化,已經滲透到了全世界,尤其是韓國,儼然成為了拍攝喪屍片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其中口碑與票房最高的兩部大作,一是大家瘋狂搶資源的樸贊鬱家的《小姐》,二是由延相昊執導《釜山行》。特別是《釜山行》,其中的喪屍堪比我國的春運現場,堪比高峰期的地鐵。
電影《釜山行》片段
《釜山行》的故事並不複雜,它的靈感來源於2015年席捲韓國的mers病情而引發的恐懼。影片講述主人公單親爸爸石宇與女兒秀安乘坐KTX高速列車往釜山,列車上由一位少女身上帶來的殭屍病毒開始肆虐且不斷擴散,傾刻間列車變成喪屍專列的故事。為了使片中大量扮演喪屍的群眾演員演出更有藝術性的喪屍,劇組在影片開拍前六個月,情商舞蹈家Jein Park 為片中飾演受感染者的演員們作出動作訓練指導,展現特別的肢體動作,所以我們才能從影片中看到這樣的花式肢體動作,這在歐美喪屍族群中絕對看不到,也不是每一種喪屍都來自韓國。
《釜山行》劇照
這部影片上映十天之後,接連打破韓國電影首映、單日觀影量以及最快突破500萬票房的紀錄!影片中,在觀賞大批量的喪屍出現的同時,那些在列車上未被感染的正常人,在隨後開展的故事中,他們人性被剝去華麗的外衣而顯示出非常醜陋的一面,並被逐一深入刻畫出來。災難臨頭,大家各自都毫不猶豫地暴露了自己真實面目,在喪屍的瘋狂攻擊下,每一節車廂都成為一個殘酷戰場,影評中也為觀眾展現了求生的各種選擇。影片的觀感更為尖銳,也更能體現這冰冷的現實。
韓國最新喪屍電影《活著》,男子一覺睡醒,周圍全是喪屍。
好了,關於殭屍或喪屍的話題講到這裡,相信你神經已經高度緊張。科學實驗表明,當觀眾在欣賞恐怖片時,他們的腎上腺素大量分泌,不由自主地肌肉緊張,血流量增加,有輕微刺痛感並且呼吸加快,這就是人們觀看喪屍鏡頭後進入的深度恐懼狀態。然而科學家也指出,觀看喪屍電影可能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現代的人們工作壓力大又不能隨意發洩,所以心中總感覺鬱悶憋屈。但在觀看喪屍電影時,人們往往被影片中驚心動魄的場景嚇得大叫連連,除了抒發胸中的恐懼,連帶著平時的各種不良情緒也可以一併發洩出來。
喪屍男主讓女主偽裝成喪屍,騙過同類眼睛。
如果你也有喜歡的類似影片,歡迎在評論裡留言給我們。
編輯:果然
如轉載請註明來源版權,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請註明來源:東方文化雜誌(ID:dfw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