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貓科真的比犬科大嗎?
貓科現存38種,其中7種成年雄獸平均體重在40千克以上,我們稱之為大型貓科動物,它們是獅、虎、美洲虎、山獅、豹、獵豹和雪豹。而犬科也有36種,40千克以上的卻一種也沒有,現存最大的犬科是狼,綜合全球各地平均體重為30千克左右。
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東北虎
大型犬科動物有7種,分別是狼、紅狼、鬃狼、非洲野犬、衣索比亞狼、豺和郊狼,體重在10-40千克之間。有趣的是,這正好是中型貓科的體重範圍,中型貓科包括4種猞猁、2種雲豹、2種「金貓」、獰貓、藪貓、虎貓和漁貓,共計12種。
貓科「中位物種均重」在10千克左右,犬科只有5千克。小型貓科動物在3-5千克的種類比較扎堆,而小型犬科在2千克左右的更多。
總的來說,貓科確實比犬科大不少。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從生態和進化兩個角度,簡要給大家剖析下。
現存貓科和犬科的體重分布
02生態上的原因
現存貓科動物主要扮演了兩種生態角色,大貓類主要伏擊大型有蹄動物,而小貓類主要伏擊老鼠和兔子。唯一例外的是獵豹,它是追捕羚羊。除獵豹外,貓科都是伏擊型獵手,捕獵流程是:發現獵物→潛伏→慢慢靠近→突然襲擊,一擊不得手很少遠距離追捕。伏擊狩獵注重個體力量和技巧,體大力不虧很重要。
現存犬科也扮演了兩種生態角色,幾種大型犬類主要追捕大型有蹄動物,而多數中小型犬類偏雜食性(吃昆蟲和水果),還有一些介於兩者之間,如郊狼、金背胡狼。追捕狩獵強調速度、耐力以及群體協作,所以犬科多群居,個體力量反而沒那麼重要,沒必要長太大塊頭。狼、豺和非洲野犬狩獵頗具耐心,經常連續幾個小時長途跋涉追趕獵物。
現存最大的犬科:馬更些狼
生態位倒逼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生活方式的演化,現在貓科和犬科都非常適應各自的生態位。犬科群體協作和耐力的優勢彌補了體型和技巧的劣勢,貓科能捕殺的大型有蹄類,它們同樣能,可以說二者是殊途同歸的。
現存最大的食草類是厚皮巨獸(大象、犀牛和河馬),目前已經沒有以它們為食的食肉動物了。其次就是野牛類,獅、虎可以經常捕殺野牛,將野牛納入菜單的重要項目,狼群同樣可以。
同一地區的大型貓、犬往往存在生態位的分離。例如在非洲,獅子是唯一將非洲野牛作為主食的捕食者,非洲野犬主要捕殺羚羊類。而在北美,狼以美洲野牛為主食,美洲獅則主要吃鹿類。即使捕殺同一種獵物,對獵物的選擇也有差異。大貓多選擇捕殺孤獨的成年或年輕雄獸,狼和野犬多追逐老幼病殘個體。
非洲野犬
03進化上的原因
根據柯普法則,動物進化的總體趨勢就是越來越大的,直到滅絕,較小的動物取而代之,重走大型化之路。在食肉動物演化史上,犬科興起比貓科早,它們的巔峰時代已經過去了,而貓科近一萬年才走下坡路,還有不少大型種類倖存。只看現在這一個時間點,自然就是貓科明顯大於犬科。
犬科最早興起於距今4000萬年前,分三個亞科,按演化先後順序是黃昏犬亞科→恐犬亞科→犬亞科,現存所有犬類都屬於犬亞科。犬科體型的巔峰是第二階段的恐犬亞科時代。
海德尼上犬復原圖
恐犬亞科的生存年代是距今3600~200萬年,在北美一度非常繁盛,目前已發現化石的有66種之多。距今2800萬年前,恐犬達到最大多樣性,據世界頂級犬科專家王曉鳴說,它們在當時扮演了今天至少三個科的角色:鬣狗——噬骨者,犬——追逐者,浣熊——雜食的食肉者。其中最大的種類海德尼上犬,體重超過100千克,為有史以來最大的犬科動物,它身體強壯,有些像鬣狗又有些像熊,可怕的頜骨能把骨頭碾得粉碎。
而同樣在2000多萬年前,貓科的共同祖先——體型嬌小的原貓,仍躲在西班牙、德國和蒙古的密林裡。如果在當時看,犬科無疑遠大於貓科。
貓科共同祖先:原貓
原貓隨後演化出「假貓三兄弟」——歐亞的假貓、瑙柱貓和北美的超貓。假貓和瑙柱貓分別是劍齒虎和真貓(現存所有貓科)的祖先。超貓在1500萬年前入侵北美,成為史上第一種進入新大陸的貓科。
當時恐犬仍有20種,在北美非常繁盛,入侵的超貓立即與恐犬展開競爭。無畏超貓、強壯超貓和馬氏超貓體型都接近今天豹子大小,只比海德尼上犬稍小。這場競爭的結果是恐犬亞科迅速衰退,並最終於200萬年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而貓科則在北美開枝散葉,後來劍齒虎和真貓先後到此安家。
恐犬的失敗與氣候變化有關,當時全球降溫使北美大片森林被改造成草原,直接導致海德尼上犬等多種大型特化恐犬滅絕。但主持該研究的洛桑大學進化生物學家丹尼爾·西爾維斯特羅堅稱,貓科在恐犬滅絕之路上起的作用比氣候原因更大。貓科擅長伏擊,而且具有可伸縮的鋒利爪子,捕獵能力遠勝過恐犬,恐犬就漸漸被淘汰了。
有史以來最大的貓科動物:無鬃獅
這次競爭導致犬科剛剛走上的大型化之路被貓科扼殺於萌芽之中,從此在大型食肉動物這個生態位上,犬科再也無力與貓科爭鋒。犬亞科選擇了一條與貓科截然不同的演化道路,朝著適應成群追捕大型有蹄獸方向發展,並取得了成功,但單體體型是遠比不過貓科了。
進入更新世,貓科進入了大型化的巔峰,無鬃獅和毀滅刃齒虎體重可達400千克。當時恐犬已消亡,繼續與貓科爭雄的是犬亞科了,但最大的犬亞科恐狼只有80千克重,不僅遠無法和同時代的貓科相比,甚至比不上現代獅、虎。
恐狼復原圖
到距今1萬多年前冰期結束,在氣候劇變和人類崛起的雙重打擊下,很多巨獸滅絕,貓科也開始走下坡路。北美獅和刃齒虎滅絕,犬科奪回了對北美荒野的統治權,今天的狼群勝過山獅一籌。雖然從全球來看貓科仍穩壓犬科,但至少在當初恐犬慘遭「滅門」的北美是犬科更佔優勢,也算出了氣了。
04食肉動物真的以貓、犬為主嗎?
現存食肉目共有16科、280種,其中貓科不過38種,犬科36種,兩個科總和也只佔食肉目的1/4。食肉目第一大科鼬科有59種,靈貓、獴等科也有30多種。貓科倒是名副其實的超級食肉動物,犬科多數種類還是雜食性的。因此,貓、犬不過是獲得了更多公眾關注,存在感高而已。
食肉目系統發育圖
這主要是因為,陸地大型食肉動物首推貓科的獅、虎、豹和犬科的狼、豺、野犬。熊雖然更大,但多被作為雜食動物;鬣狗現存種類太少,只有4種;海象、海獅生活在海裡,且常被認為是獨立的鰭腳目而排除。另外,家貓和家犬兩個寵物明星也是很大的加分項。
不過,貓科和犬科確實代表了食肉目演化的兩大分支。食肉目分貓型亞目和犬型亞目,在公眾眼裡,常常把貓型亞目的獴和靈貓也當作貓,犬型亞目的熊和鼬也當作犬,甚至貓型亞目的鬣狗有時也被誤當成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