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能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真實現象才能被稱為是科學,而科學也是一門老老實實的學問,不可能依靠運氣和巧合來發現真理,當然,科學家也要有著敢於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美國著名科學家溫思羅普·凱洛格便因為一個猜想而將自己的親生兒子和猩猩養在了一起,但實驗進行到九個月時便突然中止,他發現了什麼呢?
從心理學到人類研究進化學的轉變
溫思羅普·凱洛格出生於1898年的美國紐約,在1916年成功考入康納爾大學。因戰亂做過一段時間的軍人,也培養出了他敢想敢做且不害怕的性格。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他進入了印第安納大學繼續學習,主修的便是心理學和哲學。期間遇到了自己的妻子呂拉,二人在1920年喜結連理。
1922年溫思羅普·凱洛格成功畢業,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繼而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心理學,最終於1929年取得了博士學位。
畢業後的溫思羅普·凱洛格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印第安納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一職,因為學識文化的深厚,在第二年便升任成為了副教授,從1937年開始擔任了長達十三年的教授一職。隨後因家庭原因搬到樂加利福尼亞州,又擔任了十三年的教授,大力發展了學校的心理學。
雖然溫思羅普·凱洛格對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貢獻以及影響很深遠,但是在他於印第安納大學擔任副教授之時卻做了一個對人們研究人類進化頗有影響的實驗。
關於人類的起源,千百年來一直都是科學家乃至貧民百姓討論的關鍵話題——中方百姓更願意相信神話傳說"女媧造人";西方百姓更偏向於"亞當和夏娃";但在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論"之後,各方的觀點意見開始匯總。
而且還有一點讓百姓甚至科學家搞不懂的則是如果猩猩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人,那為什麼還會有猩猩的存在?而人類已經有了自我生育的能力,也有著遺傳的基因,生出來的為什麼不是猩猩?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無異於是開闢出了一條科學家們對自然以及生物起源研究的陽關道,吸引了成千上萬、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們深入研究。
困難萬分的計劃,始終如一的堅持
溫思羅普·凱洛格在念書期間偶然聽到了一篇新聞報導,講的是有人在印度發現了兩個被狼長大的小女孩,而她們已經變成了"狼人"——長著和狼一樣的皮毛,有著和狼一樣的生活習性,完全不像是個人。
溫思羅普·凱洛格得知之後便陷入了思考,想著關於達爾文在"生物進化論"中對人類的闡述。他認為不能因為人們和猩猩像,便草率的定論人類的祖先是猩猩,如果假定那個小女孩是由猩猩進化而來的,那她又怎麼會成為"狼"呢?
於是溫思羅普·凱洛格對生物進化之中的"先天基因"和"生存環境"開始進行試驗分析。
首先就是確定實驗對象,猩猩其實很好找,只要有價錢根本不愁買不到合適的。但最讓溫思羅普·凱洛格頭疼的則是人,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必須是找一個沒有接受過人類族群,沒有被外界影響過的孩子。
孩子尋找起來真的是苦難萬分,因為沒有人願意把自己愛情的結晶當做實驗物品"獻身"於科研事業。溫思羅普·凱洛格也可以從孤兒院尋找一些棄嬰,但他也不能保證孩子們完全沒有被現實生活所影響,這樣便會影響實驗的準確性。
幸福的四家之口,深厚的兄妹感情
無奈之下,此項計劃只能延遲進行。直到後來溫思羅普·凱洛格和自己的妻子呂拉成功生下了一個孩子,呂拉和溫思羅普·凱洛格是同學,對他的科學精神很是支持,也願意助他一臂之力。於是他們兩個人的兒子唐納德便成為了實驗品之一。
溫思羅普·凱洛格便四處尋找猩猩,直到唐納德十個月大的時候,他帶回了一隻7.5個月大的雌性黑猩猩古亞。凱洛格和呂拉和對待兒子一樣對待著他們的"女兒"古亞,一家四口生活的其樂融融。
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發現,雖然古亞的年齡比唐納德小,並且學習的時間比唐納德晚,但一開始還是古亞這個黑猩猩的學習能力比唐納德快很多,尤其是在身體發育速度以及感覺反應靈敏度這兩個方面。
但是後期,黑猩猩到底是動物,人到底是人,唐納德的學習能力一時之間突飛猛進,飛速趕上並超過了古亞。雖然溫思羅普·凱洛格還是想讓實驗繼續進行,但是現實生活卻已經不允許他在繼續進行實驗。
雖然古亞的行為方式越來越像個人,但是唐納德的一些生活習慣和猩猩也越來越像。凱洛格和呂拉是可以接受用兒子來做實驗,但他們為人父母,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變成猩猩,於是唐納德和古亞九個月的兄妹情就此打住。
在溫思羅普·凱洛格所著的《猿猴與孩童》的書中詳細記載了親生兒子唐納德與猩猩妹妹古亞生活的一點一滴,同時也記錄了很詳細的科學數據以及比對,最終得出結論——基因對人類的影響小於後天的生存環境。
唐納德和父母過著幸福的人生,但古亞卻提早的離開了人世。原因是在啟蒙的年齡古亞一直和人類生活在一起,他早已認定自己就是一個人,所以無法融入猩猩的族群,三歲那年便"撒手猩寰"。
溫思羅普·凱洛格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也是十分的惋惜和後悔,自己見勢不妙便及時停止了自己的科學研究,矯正自己孩子的生活習慣,但是卻忽略了古亞的生活習慣。
養了九個月,其實溫思羅普·凱洛格夫婦對古亞也是有了強烈的情感,現在古亞離世這個結果也是他們始料不及的。不知道再給溫思羅普·凱洛格一次機會,他是否還會選擇採用這樣的方式得出他想要的科學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