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個「活體機器人」研究團隊答疑:不能繁殖 人類無須恐慌

2021-01-21 騰訊網

AI不太可能有意設計出有害的生物,但是在設計中可能無意間產生有害的副作用。因此,我們認為,所有計算機設計的技術(包括生物)都需要經過人工驗證,然後才能進入創建環節,更不用說實際應用了。

新智元報導

來源:github

編輯:大明、張佳

【新智元導讀】昨天,我們報導了「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引發網友熱議,有人擔心「新物種」進化人類自身難保、有人腦洞人類會不會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有人對一些研究細節心存疑問,今天,我們分享研究人員對這項研究的答疑,你想知道的答案都在這裡。

昨天,我們報導了「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引發了不小的轟動。(100%青蛙基因!全球首個可編程「活體機器人」誕生:被切成兩半也能自己縫上!)

這個名叫「Xenobots」的活體機器人由青蛙表皮細胞和心臟細胞的重組為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它可以移動、可以「送貨」,還能在切割後自行癒合

重組過程

活體機器人可 移動

這項驚人的研究來自美國佛蒙特大學和塔弗茨大學團隊,並在頂級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發表。

Joshua Bongard

論文通訊作者、佛蒙特大學計算機科學家Joshua Bongard說:

「它們既不是傳統的機器人,也不是已知的動物物種,而是一類新的人工製品:一種活的、可編程生物。」

新聞一出,全世界人民的反應大概是這樣的:

在確認無詐後,評論區裡很多網友表達了對這項研究對恐懼和擔憂:

有的網友腦洞:人類是不是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

還有一些網友對這項研究的細節很感興趣,接下來我們整理了研究人員對這項研究的問答和大家分享,你想知道的全在這裡。

100%的青蛙基因,計算機設計,但AI不太可能有意設計出有害的生物

問:這個研究更大的意義在哪兒?只是用青蛙細胞做機器人嗎?

答:細胞之間是如何通過相互協作,建立起結構複雜、功能完備的生物體的?它們是如何知道要構成什麼結構,交換哪些信號?這對於生物醫藥行業尤其重要。

目前,包括傳染病研究在內的醫藥領域的幾乎所有問題,最後都集中在對解剖學的控制上。如果我們能構建所需的3D解剖結構,就能修復新生兒缺陷、將腫瘤重構為正常組織,促進創傷組織重生,更好地對抗老齡化問題等。

切開後可自愈

幹細胞生物學和基因編輯技術本身並不能解決上述問題。這些活體機器人可以作為一種「沙盒」,觀察細胞除了本身的正常發育形態外的其他發育能力。

我們這次的「活體機器人」用的是100%的青蛙基因,但其外觀和行為特點一點都不像青蛙,而且是在沒有生物進化背景、沒有面對自然選擇壓力下做出的這些行為。

一旦我們弄明白細胞在合適的刺激條件下,可以構建哪些特別的結構,對於「再生性醫療」的研究就可能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而且會推動機器人、通訊系統和AI平臺的新研究。

目前的長期目標是:弄清活體細胞構建特殊結構的能力,並利用這個能力解決現有微操技術無法直接解決的難題(比如構建人造眼、人造手等)。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篇論文只是未來一系列研究突破的第一步。

問:什麼樣的生物組織可以拿來打造計算機設計的生物?

答:青蛙皮膚(下圖中綠色部分)和心肌(紅色部分)。兩者均來自從囊胚期非洲爪蟾胚胎細胞。這些組織會自然生長出纖毛,但是我們除去了纖毛,產生了會步行(而不是會遊泳)生物。

問:它們有多大?

答:上圖所示的紅色/綠色生物約為0.7毫米

問:為什麼將它們視為生物?

答:它們「存活」了大約7天,之後停止了功能(就合成生物學結構的安全性而言,這是一個積極的特徵)。

儘管像地球上的大量生物一樣,它們沒有大腦,但表現出了功能性行為,能夠在受到損害時自愈,並可以協同工作。它們無法繁殖,但是有些自然發育的生物也不能繁殖。

對於生物體到底是什麼構成的問題,其實並不容易回答。這種「合成活體機器」的誕生會推動生物學家對「有機體」的定義進行更深入、更嚴格的定義。

問:它們是水生生物嗎?

答:它們生活在淡水中,可以在4至27度的溫度下生存。

問:它們要進食嗎?

答:生物體預先裝有自己的食物來源(脂質和蛋白質沉積物),因此可以生存一周以上。但是,如果在營養豐富的細胞培養基中生長,其壽命可以延長到數周或數月

問:它們能做什麼?

答:到目前為止,它們可以移動、遊泳、推動/攜帶物體,並成群協同工作

應用1:集體行為

應用2:物體操控

問:計算機如何設計生物?

答:計算機為生物構造塊(皮膚和心肌)的動力學建模,並像樂高積木一樣使用它們來構建不同的生物解剖結構。進化算法會從大量隨機設計開始,迭代刪除最差的設計,將其替換為更好的設計。這是計算機內部的「適者生存」的進化。然後選擇虛擬實境中最合適的設計,用真實的生物組織構建出來。

問:為什麼計算機設計的生物(以下簡稱CDO)在論文中被稱為「可重構的生物」?

答:將青蛙細胞拼湊在一起,形成新結構,這與青蛙不同。AI通過自然選擇配置為青蛙的構成進行了重新配置,創建了新的形式和新的功能。所得到的生物的聚集細胞也可以分離。並重組形成新生物。

問:這些新架構難道不會脫離我們的控制範圍嗎?

答:整個過程沒有進化:這些CDO沒有生殖器官,在7天後就降解失效了。但是,活生物體是無時無刻不在進化的。應對這一事實的最好方法是多了解、多學習。

問:與微型機器人相比,CDO有哪些優缺點?

答:微型機器人由金屬,陶瓷和塑料製成,因此更堅固,從理論上講,它們的使用壽命比CDO更長。但是,一些金屬可能對內臟有害。CDO具有完全的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

問:如果AI確實設計了這些生物,那麼邪惡(或無知)的AI會不會設計出有害的生物?

答:AI不太可能有意設計出有害的生物,但是在設計中可能無意間產生有害的副作用。因此,我們認為,所有計算機設計的技術(包括生物)都需要經過人工驗證,然後才能進入創建環節,更不用說實際應用了。此外,對此類技術的監管是政策領域下一步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總的看來,與目前在病毒學、細菌學和基因編輯領域所做研究的相比,這種設計潛在危害性非常小。

問:會不會有人對AI進行編程,設計出可以武器化的CDO?

答:理論上是會的。不過目前,邪惡的天才生物學家可能比AI更容易設計出這類東西。我們認為,隨著這項技術的成熟,儘快制定相關規範和法規是當務之急。不過,這項技術被濫用的可能性要比細菌、病毒等技術被濫用的風險小得多。

問:有沒有能夠自己的設計虛擬生物的原始碼?

答:有的,可以去這裡看看。

github.com/skriegman/reconfigurable_organisms

相關焦點

  • 科技重大突破: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出現、AI打擊野生動物非法貿易
    據天極網網絡頻道報導,華為計劃將AI列為第四大事業部;1月6日,福布斯發文表示中國或可成為首個人工智慧科技大國;Facebook AI系統在紙牌類遊戲Hanabi中勝率超過人類玩家;英偉達訓練人工智慧將2D圖像轉換為3D模型;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AI技術實現打擊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等。很顯然,AI技術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和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而且越來越先進。
  • 史上第一次生物創造,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
    頂級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最新發表的驚人研究,全球首個用細胞做成的活體機器人Xenobots已經誕生了。它由美國佛蒙特大學計算機科學家和塔夫茨大學生物學家共同創造,由佛蒙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約書亞·邦加的團隊主導,是一種100%使用青蛙DNA的可編程活體機器人。
  • 可自我修復,全球首個的活體機器人xenobots橫空出世!
    機器人、電腦晶片、語音助手還是無人駕駛?最近,來自佛蒙特大學和塔夫茨大學的科學家將人工智慧技術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來認識一下xenobots吧,這是第一個活體機器人,它可以進行自我修復,使用的皮膚和心臟細胞來自於青蛙胚胎的幹細胞。其與大多數機器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由塑料或金屬製成,而是完全由有機細胞材料製成的。
  • 美國科學家利用非洲爪蟾活體幹細胞研製出全球首個微型活體機器人
    1月15日新聞:美國佛蒙特大學與塔夫茨大學研究人員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和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下,利用非洲爪蟾活體幹細胞研製出全球首個微型活體機器人「xenobots」。xenobots是地球上一種全新存在的生命形式,是一類可編程的活體生物。
  • 學術頭條:88毫克機器人登上《Science》,首個人類黑色素瘤RNA疫苗...
    科學家研發新型「分子機器人」:可精確靶向目標細胞  8月20日,在發表於《科學》的一項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由合成蛋白質組成的新型納米級裝置 Co-LOCKR 。這些 「分子機器人」 能夠自行操作並檢索出要尋找的靶細胞。
  • 是人類在研究大腦還是大腦在研究自己?這是個問題!
    人類腦計劃包括神經科學和信息學相互結合的研究,其核心內容是神經信息學(Neuroinformatics)。利用現代化信息工具,將腦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結果聯繫起來,從基因到行為各個水平加深人類對大腦的理解,達到「認識腦、保護腦和創造腦」的目標。
  • 史上首個有人類國籍機器人誕生,iPhoneX需求強,自動駕駛存泡沫
    也讓她成為史上第一個入人類籍的機器人。Sophia對沙特王國表示感謝,稱很榮幸也很驕傲,成為世界上首位得到國民身份的機器人,這具有歷史意義。Sophia由香港科技公司Hanson Robotics設計製造,採用人工智慧和谷歌的語音識別技術,號稱可模擬超過62種面部表情,此前被媒體評為「最像人的機器人」,該司預計明年年中以後可以量產。
  • 2016年機器人在研究領域都有哪些新突破 | 2016 影響因子
    研究者在一個直徑為10釐米的晶體上組裝了144個神經元電晶體,這些電晶體中裝有直徑為200到300納米的金屬絲。其實,人類頭髮的平均直徑為10萬納米,因此這些電晶體和神經元的細小程度可想而知,其消耗的能量也是非常之少。
  • 人類為何不能無性繁殖?為何得男女繁殖?
    人類沒有進化出無性繁殖的能力,是因為人類演化起點就是兩性繁殖的,相對來說更利於保存種群。「性」這個東西還是有點好處的,人類無法也不能自主選擇是否放棄。從演化的過程上來看,有性生殖比無性生殖更麻煩,步驟要多不少,按照以往的生物進化觀,這一過程是生物由簡到繁的進化歷程,也就是有性生殖相對於無性繁殖更高級。雖然這個說法在現代看來是錯誤的,因為生物進化沒有明確方向,哪種演化適應生存,最終哪種生殖方式就會稱為主流。有性繁殖被自然選擇固定下來,說明這種方式有利於生物的生存。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54期: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 被損壞...
    活機器人」:有兩條腿,能自行修復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利用非洲爪蛙的幹細胞,創造出史上首個「活的微型機器人」,有兩條短腿,能靠自己的力量活動。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程序編寫,讓這些「活機器人」能在人類體內輸送藥物、穿過人體動脈清除斑塊,或是在海中去除有毒的塑料微粒。由於它們是「活機器人」,因此若是損壞或撕裂,能自行複製和自行修復。
  • 一夫多妻促進繁殖?研究:人類擔心動物一夫一妻,或導致物種滅絕
    」的不利現象正在逐步出現,特別是動物的繁衍引發了人類的擔憂,這項研究指出了,動物在繁衍過程的競爭和選擇,可能會加速滅絕的風險,這樣的研究看上去問題不大,主要是通過生態系統的轉變,引發生物滅絕的一個「拓展」,所以這問題不大。
  • 日本批准首個在動物體內培育人類臟器研究項目,助力移植醫療
    日本批准首個在動物體內培育人類臟器研究項目,助力移植醫療 日本政府近日批准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在實驗鼠體內培育人類胰臟的研究項目。這是日本首個申請利用動物培育人類臟器的研究項目。
  • 「機器人黑客」和「人類黑客」,究竟誰更牛X?
    說個往事吧:每年全球最受矚目的黑客大賽莫過於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舉辦的 DEFCON CTF,2016年的比賽裡,就引入了一支機器人隊伍。這隻隊伍名叫 Mayhem,來頭不小。它先是在美國國防部舉辦的機器人黑客比賽 CGC 上碾壓其他機器人拿到了第一名,然後才有資格到 DEFCON 和人類選手一較高下的。那次比賽的結果是,Mayhem 墊底。
  • 機器人騷起來,就沒人類什麼事兒了
    畢竟這件事是有先例的,之前有視頻特效團隊做過機器人反擊人類的視頻,讓不少人信以為真。  圖cinet  機器人也會Rap?說唱機器人西蒙(Shimon)有個圓圓的金屬腦袋,眼睛上方是可以移動的一字眉。在和人battle時,它還會根據對方的節奏搖頭晃腦。
  • 全球最罕見鯊魚,短尾貓鯊在大堡礁現世,人類第一次發現活體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鯊魚專家Will White在10月17日探索大堡礁的過程中,從拍攝到的畫面中辨認出了短尾貓鯊(Parmaturus bigus),這也是短尾貓鯊「活體標本的第一個鏡頭」。
  • AI倫理:機器人伴侶可以代替人類伴侶?
    機器人伴侶正被刻畫為人類漫長而又孤獨生活的靈丹妙藥。人類的未來生活或許正從這裡走向拐點。1.在Constance Gemson把母親送到養老院後,這位92歲的老人不僅生活變得更加孤獨,頭腦也越來越糊塗。即便有兩個善良、細心的全職生活助手在全力照顧,她的所有社交需求也不能被完全滿足。
  • 專家:有必要研究貓等寵物是否感染新冠,但不必恐慌
    4月3日,華中農業大學金梅林教授、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教授等對武漢高風險地區的102隻貓的血清進行了採樣分析,研究發現,其中15隻貓(14.7%)在實驗中對新冠病毒S蛋白的受體結合域呈陽性。該研究發表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隨後,研究團隊發表聲明稱,無證據表明貓感染新冠病毒會傳染給人類,請善待身邊的貓。
  • 中科院科研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物種,系全球首次清晰目擊活體
    海南日報記者12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日前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李松海研究團隊「不管是銀杏齒中喙鯨還是德氏中喙鯨,此前人類在海上從未確切看到過它們的活體個體,人類對這些動物的了解,僅來源於對少數幾頭擱淺死亡個體的認識。」該團隊主要負責人介紹,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
  • 貓迷福音:弓形蟲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可以不用貓活體進行研究實驗
    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寄生蟲無害,有些媒體炒作它會左右人類行為的說法並站不住腳。 話雖如此,但它卻能從母體傳給胎兒,使之失明、腦積水、發育不良或殘疾。目前還沒有研製出預防弓形蟲感染的疫苗或開發出治療方法,而且相關研究通常進展緩慢、困難重重,即便弓形蟲的生命周期取決於貓,對其研究也是毫無幫助。
  • 為何老虎和獵豹不能被人類馴化?被馴化的動物要同時滿足6個條件
    為何老虎和獵豹不能被人類馴化?被馴化的動物要同時滿足6個條件大約在1萬多年前,遠古人類開始意識到相對於用武器殺死某些動物,對它們進行馴養可能會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好處。那麼,為何有很多物種不能被人類成功馴化呢?比如老虎、獅子、獵豹、斑馬、犀牛等等。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後認為,一種動物能否被人類馴化,必須要同時滿足6個條件。事實上,很多物種都能滿足其中的4個或5個條件,但很少有物種能全部滿足。一起來看看這6個條件都是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