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衣蠟蟬(學名:Lycorma delicatula)是同翅目蠟蟬科的昆蟲, 民間俗稱「花姑娘」、「椿蹦」、「花蹦蹦」、「灰花蛾」等。屬於不完全變態,不同齡期體色變化很大。小齡若蟲體黑色,上面具有許多小白點。大齡若蟲身體通紅,體背有黑色和白色斑紋。成蟲後翅基部紅色,飛翔時可見。成蟲、若蟲均會跳躍,成蟲飛行能力弱。在多種植物上取食活動,吸食植物汁液,最喜臭椿。斑衣蠟蟬是多種果樹及經濟林樹木上的重要害蟲之一,給果樹造成危害。
斑衣蠟蟬(龐建提供)
1、危害症狀:
以成蟲、若蟲群集在葉背、嫩梢上刺吸危害,棲息時頭翹起,有時可見數十頭群集在新梢上,排列成一條直線;引起被害植株發生煤汙病或嫩梢萎縮,畸形等,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和發育。
2、害蟲識別
成蟲:體長15~20毫米,翅展40~55毫米,翅上覆白色蠟粉。頭向上翹,觸角3節,剛毛狀,紅色,基部膨大。前翅革質,基部淡灰褐色,後翅基部紅色,有8個左右黑褐斑點,中部白色半透明,端部黑色。
斑衣蠟蟬(周軍永提供)
斑衣蠟蟬(周軍永提供)
斑衣蠟蟬(周軍永提供)
卵:橢圓形,長約3毫米,褐色,表面覆蓋灰褐色蠟粉。
若蟲:似成蟲,頭尖足長身體扁平,初孵化時為白色,後變為黑色,體表有許多小白點。
3、發生規律與習性
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枝杈或附近建築物上越冬。次年4月中旬後陸續孵化為若蟲,6月中旬後出現成蟲,8月成蟲交尾產卵,直到10月下旬。蟲卵多產於樹枝陰面。成蟲壽命長達4個月,為害至10月下旬陸續死亡。8~9月間為害最嚴重。
4、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營造混交林,忌種喜食性寄主樹木:臭椿、苦楝;
物理防治:消滅卵塊,人工捕殺成蟲;
生物防治:利用斑衣蠟蟬的寄生性與捕食性天敵—螯蜂和平腹小蜂,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化學防治:防治關鍵時期為幼蟲發生盛期,可噴的藥劑有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辛硫磷、馬拉硫磷、功夫菊酯等。
作者:劉永強(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