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嚴肅反思,為什麼其他物種比我們活得好?

2021-01-11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四部》(91)

《人類活得好還是其他生物活得好?》

人類與其他生物本來不宜相提並論,但將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存品質即誰更活得好相比較,卻會得出非常有意義的結論。按我們的認識,人當然比其他任何生物都要活得好,人是高級文明狀態,生物是低級原始狀態,兩者不可同日而語。人類花了數千年進入的高級文明狀態使人生活得好嗎?或者問題正好相反,人類數千年的努力反而使自己活得更不好?請趕緊扶住你的眼鏡,你沒看錯,人如今完全沒有理由說比其他生物活得好。人的存在品質,人的心理狀態,人與物、人與人的相關關係的實際狀況,哪一條的指標能與其他生物相比?人類遭遇的惡劣處境,人類經受的磨難,人類自我製造的苦難現實,能與什麼生物純粹的心無旁騖的存在狀態相比?我們早就該對兩者的存在性質和存在意義作一番認真的不帶主觀偏見的比較了。

活得好與不好的狀態怎麼區別?活得好就是自身狀態與存在的處境相適宜,生物處於安全、有序、持續、恆定的存在狀態。這種狀態是誰給予的?是存在給予的,是生物在長達數億年的時間磨合中形成的,所有能夠存在的生物無一不是這種狀態。活得不好的狀態就正好相反,自身狀態與存在的處境不相適宜,生物處於混亂、失序、時生時滅的不穩定狀態中,這種狀態是誰給予的?是物種自身的異動造成的,這種異動的結果是什麼?是此物種必將很快消亡。第一種狀態適用於現存的所有生物,第二種狀態所指的物種,符合條件的就是人類,我們的生存狀態就處在消亡前的形態中。我們和其他生物誰活得好,還有疑問嗎?

這一來,人們的眼鏡扶也扶不住了,天之驕子的人類竭力奮鬥了千萬年,其結果就是使我們自己活得不好?我們引為驕傲的文明智慧就是使我們越來越活得不好的行為過程?這結論難道不是匪夷所思嗎?但這不能不是事實,一切確實事與願違。我們創造的一切並沒有真正地造福於我們,反而使我們陷於難堪之境,我們真的沒有底氣也沒有根據說我們比其他生物活得好。或許應該這樣說,生物們存在於本能的感知範圍以內,感知能力的擴張度很小,它們都在沿著感知能力的自然進化軌道行進。所以,它們在自己活動的範圍內是受到自然庇護的,它們都是適應即順應存在的存在,它們是與存在完全一致的存在。而人卻不然,人以精神特性脫離生物本態以後,人便自行創造一切,這種自立自行並沒有理性的依從存在之道,即依從存在的規則與規律,我們只不過利用存在的規律和法則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人類的生存處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造的,我們人為地創造了世界,也人為地創造了自己。這種創造未經理性的考量與評估,全是我們失控意志的產物。

在所有的生物種類中,只有人可以如此不顧存在本來的約束,並且刻意打破種種約束來造成一個超越存在本態之外的世界。我們離開了存在,將一切交給了自己,我們自作自受地建立了人類世界,創造了生物存在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

難道我們創造人類文明錯了嗎?沒有錯,但我們付出了活得不好的代價。為什麼會得出這樣事與願違的結果?這不但是我們忘記了自己生物的本質,建立了不宜生物存在的異化的環境和生存關係,更在於我們違背生物的本性建立了存在規則之外的人性。使人性扭曲本性產生自我尖銳矛盾,人與人的關係超越生物的自然天性,又並未理性的發展為與存在規則相符的良好關係,因此,人自己闖下了禍端,讓我們自作自受。也就是說,人額外地給自己造出了苦難多舛的命運,讓人類吃苦受難直至今天。這一點當然不能和其他生物相比,其他生物不會主動地費心盡力地給自己找麻煩,它們的本能和本性嚴格地庇護著它們,讓它們擁有比折騰自己的人類更純粹更穩定的生存。

人類唯一遠遠強於其他生物的是人的感知能力,人的感知範圍、感知內容和感知信息量都與其他生物不可相提並論。按說,因為如此,人應該得到更多的感知享受,人應該享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快樂幸福才對。但實際是,人們並未意識到感知是什麼,感知有什麼目的?又反而以生存式的生存來要求自己。所以,人取得了很不成功的生存效果,用超越生存本質的方式來實現生存的目的,這就好比拿鋼絲繩來拴住螞蟻,能得到什麼結果?我們在生存上下的功夫適得其反,其結果遠不如其他生物生存得成功。而我們的強項——遠超於其他生物的感知能力,派上的是什麼用場,獲得的是什麼結果?我們明白了嗎?(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

相關焦點

  • 人類如何與其他物種共享地球
    一位著名的生物學家曾希望我們把地球的一半留給野生動物,這也算是我們為避免第一次人為的大規模滅絕所做出的一部分努力。地球是一個很大的地方,但大小並不是一切。地球上最豐富的生態系統正在迅速衰落,由於人類的肆意侵蝕,這個世界上無數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即將耗盡。
  • 上帝的眼睛一閉,一睜,人類閃現,其他物種消失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星河,在無法抵達的時間原點,被神寵愛的孩子——人類,奔跑在一去不返的坐標軸上揮霍命運,對恩賜一無所知。人類歷史宇宙大約誕生在150億到200億年前。地球在宇宙已經生活了46億年。現存最古老的生物在這顆星球已經繁衍生息超過5億年。人類的歷史,無限回溯源頭,大約是700-800萬年前。
  • 人類文明的根本價值是什麼?
    「根本價值」作為反思範疇,我們首先發現了什麼?「文明的根本價值是什麼」,或者「根本的文明價值是什麼」,這是一個哲學問題,用於我們省察人類觀念和行為的總體正當性及其價值矛盾或失衡與癥結,或用於反思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合理性。目的是還原真實歷史的實踐經驗,並解釋那些常識性和理念性的問題。
  • 白鱘滅絕,人類必須反思與動物的關係了
    就沒有然後了,我們的生活也繼續加速生物的滅絕。這不是危言聳聽,早在20萬年以前,當人類的祖先智人登上了食物鏈的頂端,其他生物的悲慘命運就開始了。歷史學家赫拉利曾經寫過,地球上50%的生物是被原始人滅絕的,那個時候,動物的命運只有兩種,被吃掉,或者被馴化然後吃掉。動物的悲慘命運大約持續到100年前,轉機似乎出現了。
  • 宇宙最頂級的文明是什麼樣的?我們人類應該怎麼辦?
    宇宙緯度至少220億年,但凡有科技文明超過1000年(多的不說)就不知道比地球強多少,其他更加先進的看科幻電影自行腦補吧,所以地球文明面對宇宙太渺小和微不足道,如果地球適宜生命居住,地外文明對你什麼態度可想而知,相當於你看著動物園的猴子和狒狒心裡想的是啥,其他腦補吧!既存在!必合理。文明肯定是在進步的,所有的假設也不必去推翻。就好比古人看到鐵在天上飛。
  • 第6次物種大滅絕開始,物種消失速度翻倍,人類文明或是曇花一現
    科學界有人曾經提出過這樣的理論,文明的發展只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物種大滅絕之後的短暫繁榮。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基於某種目的存在於地球表面,一旦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地球就會進行自我修復。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在地球過往的歷史當中,總共有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 神級文明是什麼樣的?我們人類能想到嗎?面對未來,該怎麼辦?
    在無限大的宇宙中,毫無疑問會有其他智慧星球,只是離地球太遙遠,誰也無法到達另外智慧星球,以人類有限的生命而言,恐怕在宇航器中還未飛到最近的智慧文明星球,壽命已盡,以死亡的狀態抵達別的文明星球,毫無意義。不如先把地球的事情搞好,再循序漸進弄明白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夠人類忙的了。何況宇宙中其他所謂外星人,不一定象人類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可能以另類形狀另類能量存活。
  • 海豚比人類聰明,為什麼沒有產生文明?科學家:因為海裡生不了火
    海豚但是看了科學家的研究,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很多網友提問道:既然海豚這麼聰明,甚至比我們人類還要聰明,那為什麼沒有跟人類一樣產生文明呢?而火是一個物種邁向文明的標誌,如果不會生活,那麼你就永遠是低級生物,只有會使用火了才有資格成為高級的文明。
  • 最長壽的鯊魚,平均壽命為400歲,而如今人類該反思了
    地球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星球,因為地球誕生至今孕育了各種各樣的生命體,使地球變得豐富多彩,而人類的誕生也使地球文明變得更加繁榮,雖然人類是地球上的高級生物,站在地球食物鏈上的最頂端,但是人類並不是最強大的,人類的壽命還是有限的。
  • 趙鼎新:我們該如何研究人類社會與其他動物社會?
    但也是在對這個問題的反覆思考中,我對人類的生物本性和社會屬性及兩者之間的複雜關係有了比較深入的思考。為了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採取了如下策略:首先,想清楚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哪些是最具有根本性的人類行為特徵;其次,看人類在這些行為特徵上與其他社會動物有什麼本質的區別;最後,看這些區別在我們分析人類社會時會帶來什麼挑戰。
  • 人類的嗅覺遠不如其他動物,但這些稀有物種,都是人類的感官發現
    如果煮的食物變質了你也能立刻知道科學雜誌上周發表的一個評論提出,人類在嗅覺方面在其他哺乳動物之上,儘管是因為不同的原因而察覺到不同的氣味,那麼我們為什麼認為我們鼻子的嗅覺很差呢?嗯這篇研究表明誤解的原因始於19世紀一位名叫Paul Broca的神經解剖學家。
  • 地球環境遠勝於三體世界,為什麼人類文明等級卻低於三體文明?
    引言: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三體人的科學技術比人類的科學技術更加先進,一個水滴就可以摧毀人類1993艘戰艦,讓人類的太空防禦系統幾乎崩潰,唯有之前因害怕逃離的幾艘戰艦存活下去了。那麼問題來了,在《三體》中地球的環境要遠勝於三體世界,為什麼人類文明會比三體文明低呢?
  • 高級文明為什麼不來找我們?劉慈欣:在他們眼裡,人類也許像螞蟻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對宇宙的認知逐漸加深,通過種種的證據表明,宇宙中應該存在比人類更加高級的外星文明。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尋找到關於外星高級文明的任何蛛絲馬跡,很多人可能好奇,我們找不到他們,可能是我們的科技水平不夠,但是高級文明為什麼不來找我們呢?
  • 養狗並非文明社會的必然選擇!應將不文明的養狗行為納入失信名單
    我激烈反對的,是不文明養狗的人和行為。說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大概是近幾十年不斷宣傳的結果。這個點,來自於西方社會。這一點,我敢肯定加斷定。甚至有人認為,養狗、養貓是文明社會的象徵。於是,很多人對此趨之若騖。自己口袋裡還沒幾張鈔票,養狗這樣的行為倒是跟進得很快。養不養狗,跟一個社會文明不文明,之間實在是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繫。我甚至認為,將感情寄托在寵物的身上,恰恰是人類文明倒退的表現。
  • 讀丹溪草《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開啟人類文明探索之旅
    人類的明天是不是美好,人類命運何去何從,取決於人類自己能不能徹底衝破局限性,更加多維地思考和認知,更為完整地評估和反思,更加謹慎地求證和行動,放慢腳步才可能真實有意義的腳踏實地,踩穩每一步。丹溪草的《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完成的一部反思人類發展歷史、思考人類未來命運的著作。
  • 為什麼人類和其他物種都有生殖隔離?這意味著什麼?
    針對這個問題並不是很難回答,首先要了解生殖隔離的概念是什麼,一般認為不同物種之間無法發生基因交流的現象被稱之為生殖隔離。比較令人混淆的是那些親緣關係較近的物種之間進行雜交,例如獅子和老虎它們在生物學分類上都屬於貓科-豹亞科-豹屬下的成員,在進化之路上分開的時間並不長,這類不同的物種都屬於親緣關係較近的。它們的體型以及生殖習慣都比較類似,這意味著獅子和老虎是可以完成交配的,並且更進一步可以產下後代。
  • 省林業廳副廳長林少霖:保護瀕危物種是為了不讓人類變成瀕危物種
    然而,在優越的自然環境面前,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由於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圍墾等因素影響,生物多樣性下降所導致的生態失衡問題在局部區域初顯。如何推動野生動物保護常態化?如何提升民眾的環保意識?記者就此專訪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林少霖。
  • 在過去12萬年,96%滅絕動物皆因我們,人類或成物種滅絕推手
    《科學進展》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文明的快速崛起,對於地球上其他物種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即使是史前人類的影響力也一點都不弱。一個科學家團隊通過對一些滅絕哺乳動物的化石進行分析,他們發現這些物種的滅絕事件和人類活動遷徙的時間相吻合,也就是說人類一進入新的生存領地,該地區附近生存的一些物種就開始滅絕,科學家認為這主要和人類的過度捕殺有關。
  • 對動物的態度考驗人類的文明程度
    (8月26日四川在線) 人類與其他動物如何和諧相處的問題,除了在保護和捕殺頻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上的尖銳矛盾,可能要算人與狗的關係了。其實,相對於「殺狗令」引發的輿論爭議,有關在「愛狗人士」和吃狗肉者之間的分歧,一致也是針鋒相對的。如果說在保護和捕殺頻臨滅絕的珍稀動物是非上,還有法律的明文規定,那麼,「愛狗人士」和吃狗肉者之間的水火不容,卻存在著現實的混沌。
  • 和其他動物相比,為何我們人類少有毛髮?
    不過,為什麼我們人類至今仍舊保留了部分毛髮?比如陰部、腋窩、頭部等等。也歡迎你在留言區發表自己的看法。歌單陸續更新中蛻去毛髮的這一舉動在我們這一物種的進化長河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理解其中的原因,就讓我們看看體毛究竟是做什麼的,它們的消失究竟為生物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優勢或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