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警局突然接到來電:
螳螂先生,死了。
全身被高度肢解。
黑貓警長展開屍檢,發現上面有鋸齒印。
再經過電腦搜索、比對,黑貓警長終於揭開了事情的真相:
原來,螳螂先生被螳螂姑娘,也就是自己的老婆生吃了。
而且是螳螂丈夫自願讓螳螂姑娘吃掉自己,
是為了給自己老婆補充營養,如此才能多多繁殖「能吃害蟲」的螳螂寶寶。
母螳螂要吃公螳螂是為了下一代?
根據這個看似合理的謠言
黑貓警長給出了如下判決:
新娘吃新郎是螳螂繁殖後代的傳統方法
我們尊重他們的傳統
現在我宣布
對螳螂姑娘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希望螳螂姑娘多繁殖一些
「吃害蟲」的螳螂小寶寶
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螳螂雖然是昆蟲,但是它可是非常的兇猛的。
相信大家都聽過「螳螂捕蟬」,也就是說螳螂的食物可以是比自己體型大的動物。作為一種兇猛的食肉昆蟲,螳螂的獵物大都是田間的昆蟲,因此它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種益蟲。
螳螂的種類很多,現在已知的種類就超過了兩千種,大多數的螳螂身體的顏色是根據周圍的環境決定的,大都為綠色,綠色的身體顏色與樹葉草叢很難分辨,因此,螳螂也是一位優秀的獵手。螳螂最有利的武器就是自己拿一對強有力的大鉗,發現獵物時,它會用大鉗一下鉗住獵物,然後用自己咀嚼式的口器慢慢的吞噬獵物。
不僅如此,螳螂天生兇猛好鬥,而且有一定的領地意識。如果發現同類進入自己的領地,它會毫不猶豫地衝上去與之廝殺。
螳螂同類相殘
螳螂生性好鬥,不僅是在交媾的時候,就算是平時兩隻螳螂遇到一塊也要拼個你死我活。與其他的動物不同,螳螂之間的生死大戰,戰敗的一方就會被勝利的一方吃掉。從這點上看,螳螂是絕對的機會主義者,它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進食的機會。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母螳螂為什麼要在交媾後吃掉公螳螂?是為了下一代嗎?
在大自然中,大多數動物的雄性比雌性體型要大,且要兇猛,但是螳螂則恰恰相反,雄性螳螂比雌性螳螂的體型要小很多,因此,母螳螂甚至可以毫不費力的秒殺雄螳螂。
但是,按理來說,公螳螂與母螳螂共同孕育後代,母螳螂沒有理由吃掉自己的同伴。那麼,母螳螂吃掉公螳螂真是為了後代嗎?
公螳螂體內有母螳螂需要的物質?
許多人說母螳螂之所以會在交媾時吃掉公螳螂是因為公螳螂身體中含有某種物質,而這種物質能夠為母螳螂的卵提供必需的營養成分,因此,為了自己的後代,母螳螂不得不「含淚」吃掉自己的「老公」。
但是,這畢竟是說法,我們要講求科學依據。為了解開母螳螂吃公螳螂的謎團,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的兩位科學家就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一共分三次完成。
第一次,飢餓的母螳螂與公螳螂。科學家把一隻餓了整整一天的母螳螂放入盛有公螳螂的容器中,飢餓的母螳螂連交媾的意向都沒有,就直接撲倒了公螳螂上身上,用自己的大鉗死死的鉗住了公螳螂,然後一口口的把公螳螂吃掉了。
第二次,進食後的母螳螂與公螳螂。為了進一步的求證,科學家讓母螳螂先吃掉了一隻小昆蟲,然後再放入有公螳螂的容器中。這次,果然不同了,在一番打量之後,母螳螂與公螳螂開始了交媾。正在科學家們要下定論時,意外發生了。剛剛還好好的一起交媾的母螳螂突然性情大變,再次用大鉗鉗住了公螳螂,開始吃了起來。
第三次,餵飽後的母螳螂與公螳螂。這次科學家先把母螳螂放入有大量昆蟲的容器中,母螳螂開始大快朵頤,在母螳螂停止進食後。科學家把吃飽的母螳螂放入盛有公螳螂的容器中。
這次,在互相打量之後,母螳螂與公螳螂開始了交媾。直到交媾結束,母螳螂也沒有攻擊公螳螂。
這個結果出人意料,而且又非常的明顯。
母螳螂之所以在交媾時會吃掉公螳螂竟然是因為餓了,並不是因為孕育後代需要公螳螂身上的營養。
其實,換個角度看,母螳螂吃公螳螂是為了填飽肚子,填飽肚子也對孕育後代有好處,所以,也算是為了更好的繁育下一代吧。但是,母螳螂吃公螳螂絕不是因為公螳螂體內有什麼有助於孕育下一代的物質。
公螳螂甘心被吃掉嗎?
早在1984年,就有兩位科學家利用螳螂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想要研究螳螂吃配偶的動機。
結果發現,如果母螳螂吃飽了的話,那麼和公螳螂交配完成之後,它是不會吃公螳螂的,而如果母螳螂已經稍微處於飢餓狀態的話,它還是會試圖交配,並且在交配完成之後有極大的概率吃掉自己的丈夫,但是如果是極度飢餓的話,那麼它就會拒絕交配,並且在看見公螳螂的那一刻就想要將它吃掉。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吃掉公螳螂的確是有利於母螳螂的,進一步觀測發現,那些吃過自己丈夫的母螳螂,其後代的數目要比沒有吃掉配偶的多20%。
但是也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雄螳螂很顯然不是心甘情願被吃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