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扶貧成果
●截至2020年5月底,茅坡村鋪設了超過20公裡的硬底化村道,新建1個農貿市場、1間村級衛生站、6個公共廁所、10座垃圾處理站、10個汙水處理池、10公裡汙水收集處理管網; 修建5個文娛一體的文化廣場,設置了近500盞太陽能路燈。
●茅坡村扶貧製衣廠擁有30多部製衣設備,預計全部產能釋放後,將創造扶貧就業崗位40多個。
●2019年,茅坡村貧困戶67戶215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4000元。其中40戶178名有勞動能力者,人均收入超過15500多元,實現了100%預脫貧。
夏日的廉江,天氣總在晴雨間翻轉。
廉江市安鋪鎮茅坡村縱橫交錯的村道上,路面雨水通過地下管網很快排乾。雨後初霽,民居更顯乾淨整潔,綠樹鬱鬱蔥蔥。夜幕降臨,幾百盞路燈亮起來,新修的籃球場上,青少年朝氣逢勃地在球場上競技。
「我們村已經入選湛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點』和『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整治示範樣板村』創建點。」茅坡村黨總支書記黎石志說,這在幾年前根本不敢想:以前全村只有主幹道是水泥路,其他村道每逢大雨就成了「泥水路」,全村沒有路燈更沒球場,晚上出行靠月光和手電筒,村民自嘲「一腳牛屎一腳泥」。
曾經的省定相對貧困村,正在蝶變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美麗圖景。
這一切變化,始於2016年佛山市禪城區民政局駐村扶貧工作隊進駐茅坡村。
補齊基建短板
振興鄉村生態
近日,記者到茅坡村第一天,一場大雨驟然而至,勾起了黎石志的回憶。
「以前每逢落大雨,到處都是『泥水路』,出門就得捲起褲腳。」黎石志感嘆:「當時村內很多道路雜草叢生,村民往來都要小心翼翼。」
2016年,禪城區民政局駐村扶貧工作隊進村看到此情此景,決心幫助村裡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先後投入近140萬元,推進鄉村生態振興。
近4年來,茅坡村鋪設了超過20公裡的硬底化村道、10公裡汙水管網;新建了農貿市場、村級衛生站、6個公共廁所、10座垃圾處理站、10個汙水處理池;修建了5個文娛一體的文化廣場、設置了近500盞太陽能路燈……
廉江市安鋪鎮茅坡村的扶貧製衣廠內,機器轉起來,布料成了嶄新校服。/佛山日報記者符詩賀攝
在佛山精準扶貧政策的撬動下,這個昔日積貧積弱的省定相對貧困村,掀起了新農村建設的熱潮,一改往日髒亂差的落後面貌,化身衛生乾淨、環境宜居的湛江後花園。走進村裡,只見民居錯落有致,村道整潔有序,綠樹成蔭。
2019年,脫胎換骨的茅坡村順利通過層層篩選,成為湛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點」和「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整治示範樣板村」創建點。
建扶貧製衣廠
振興鄉村產業
茅坡村扶貧製衣廠內,20多臺縫紉機飛速轉動,工人們正趕製秋季校服。機器聲、風雨聲和蟬鳴聲,交匯成一曲鄉間樂曲。
相對貧困戶珍姨認真檢查每一件衣服,將殘留的線頭剪去。「就在家門口上班,每天有100多元收入,還可以照顧家庭,真的非常高興。」珍姨說。
該製衣廠由禪城投入扶貧資金40多萬元建成,帶動30多名女工實現家門口就業,工作和家庭兩不誤。
佛山派駐茅坡村第一書記龍志黔2019年4月到任後,走訪發現村內部分相對貧困戶拖家帶口無法外出務工,家庭增收難。為了鞏固扶貧成果、確保穩定脫貧,龍志黔萌生了一個想法:能否在村裡建一個製衣廠,實現禪城輕紡工業發達與茅坡村勞動力充足的優勢互補,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得到村兩委和佛山對口幫扶單位支持後,龍志黔當即行動起來,將村內空置市場改造成廠房,買設備、找訂單、招工人,找來經驗豐富的村民擔任廠長。
製衣廠即將投產時,新冠肺炎疫情卻不期而至,找好的訂單都飛了。但龍志黔並不氣餒,他找到了廉江一家鄉賢企業,說服對方給部分訂單,讓製衣廠順利投產。
考慮到廠中女工多,一般都需要照顧家庭,扶貧製衣廠上班時間靈活,讓在家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得以兼顧接送小孩上學、打理農作物、照顧老人,每月按件計酬。
龍志黔說,除了扶貧製衣廠外,近年來由駐村扶貧工作隊牽頭成立的茅坡村香穗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先後開展蓮藕種植、紅米香米種植、田螺養殖等項目,成效顯著,「全部利潤都以分紅形式發給貧困戶,促進他們實實在在增收」。
教育扶貧見效
貧困學子變身扶貧幹部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偏僻而閉塞的茅坡村,在社會各界的幫扶下,許多村民的腰包逐漸鼓起來,一場更深層次的思想脫貧也悄然進行。
曾經的茅坡村貧困學子小莫去年大學畢業,入選了廣東省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成為廉江市城南街道的一名扶貧幹部,完成了從貧困學子到扶貧幹部的轉變,實現了她當年「回報社會」的初心。
小莫一家當年住在泥坯房中,每當屋外下大雨,屋裡就下小雨。2015年,小莫考上了肇慶學院,給這個貧困家庭帶來希望,但也帶來了學費新難題。
2016年,禪城區民政局駐村扶貧工作隊得知小莫家中情況後,當即送去了慰問金,還幫她申請7000元的助學金。扶貧幹部還協助小莫家申請了危房改造資金,建起了寬敞明亮的新房。
小莫弟弟高中畢業後,也在禪城區扶貧辦的幫助下,來到佛山福田汽車公司,成為一名汽修學徒。每天白天上班當學徒,晚上參加公司的汽車修理課程培訓,每年的收入達三四萬元。
如今,靠著姐弟倆的努力,他們的新家又加蓋兩層,成了三層的小洋樓。「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小莫說,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社會各界的及時援手,讓她一家人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希望自己也能幫助更多的人一起脫貧奔康。
小莫一家的變化,是扶貧工作隊「志智雙扶」成果的縮影。駐村扶貧工作隊根據每個貧困戶的情況,制定了「一戶一策」的精準幫扶政策,激發了他們脫貧的內生動力。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告別「等靠要」,努力依靠雙手改變自身的命運。
原標題:昔日一腳牛屎一腳泥 今朝產業興旺顏值高
佛山對口幫扶的廉江茅坡村呈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美麗圖景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李護彬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