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孩童時代過來的,在小的時候都有陪伴自己的玩具。玩具在我們每個人童年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記。
當我們在逛街時給爸爸媽媽提出想要玩具時,他們都會為我們買,因為他們知道玩具在他們的童年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它可能在某種情況上會替代父母和玩伴的地位,來滿足我們的某些需要。很多女孩子都喜歡洋娃娃,寵物玩具,芭比,橡皮人等,而男孩子們會選擇小汽車,奧特曼,鋼珠等。無論是在以前還是現在,這些基本的玩具都沒有被淘汰。
雖然孩子們喜歡這些玩具,但是家長們在為自己孩子挑選玩具時,千萬要注意,不要因為盲目,讓孩子對玩具的喜愛變成了恐懼。
之前看過一條新聞,一個媽媽給孩子買了一個仿真娃娃,它看起來很可愛,很像女兒1歲多時候的樣子,孩子拿到時很喜歡,媽媽也很滿意。所以當媽媽不再時,媽媽就會把玩具拿出來讓孩子玩,有時候晚上了媽媽會幫孩子把玩具收起來。
但有一次,媽媽正在自己房間睡覺時,聽到孩子在大喊:
「媽媽,媽媽,快來,我害怕,這個娃娃活了,它睜著眼睛要吃了我」。媽媽聽到喊聲,急忙跑過去看,此時女兒正一臉驚慌和恐懼的樣子坐到地上哭。
媽媽看了一眼靠在桌子上的娃娃,它的眼睛此時正在夜裡發出綠色的光,因為女兒的房間開著小夜燈,只能看到娃娃的眼睛,顯得很是瘮人。
媽媽急忙抱起女兒,一手抓起娃娃拿出了房間。把女兒抱到自己房間安慰她,可她還是難以恢復平靜。
後來,這位媽媽已經扔掉了玩具,給孩子買了其它的玩具時,女兒漸漸好了。過了幾天和女兒說話時,發現女兒經常自言自語,看到那些玩具就想要遠離,就連偶爾看到書上或者電視裡看到娃娃時都會大聲喊叫,表現出很害怕的樣子。
媽媽很無奈,帶女兒去看了醫生,醫生說女兒是受到了極大的精神刺激,而導致精神異常了。媽媽一臉震驚,很是後悔給孩子買了這個娃娃,才導致她變成了這樣子。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玩具雖然只是可以玩樂的東西,但如果挑選不當,可能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心理危害。也會給父母帶來心事。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1.玩具太過逼真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些電影就講過關于洋娃娃的故事,裡面的洋娃娃都以真人的角色在出演。
我們都知道玩具有時太過於像真人,有時它們又不像,這種矛盾會引起我們內心的恐懼,孩子們的好奇點很簡單。他們在玩玩具時,會因為玩具的某些特點而引起內心的恐懼,把它當成了真人。
2.孩子玩玩具時操作不當
孩子在玩玩具時毫無戒心,可能會不小心卸掉了某個零件,會想像到自己的寶貝受傷了或者死掉了而憂心哭泣。在兒童的世界裡,玩具可能也是有生命的。
孩子有時候在玩一些魔術類的玩具時,可能會觸發某個機關,玩具突然出現某個東西,可能會嚇壞孩子,畢竟孩子的承受力不如成年人。
3.玩具不適合孩子
有些父母因為疏忽會給孩子選擇一些不適合他們的玩具,孩子在玩玩具時,會出現反常。
當孩子太小時,他們可能只對毛絨玩具或者體型小的東西感興趣,如果你拿了一個適合兒童玩的時,他們可能就會用哭鬧來表示他們的不喜歡。
當孩子性格開放活潑,你給他們買了拼圖或者摺紙來教他們玩,他們可能就會不喜歡,會扔掉這些東西或者破壞它,把它藏起來。
為避免這些情況,家長需要怎麼為孩子選擇玩具?
1.不要選擇太過逼真的玩具
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有些孩子膽子比較小,他們可能愛想像,太過於逼真的玩具,會讓孩子聯想到真人,孩子可能白天看了一些比較暴力的動畫和電視,孩子玩玩具時就會想到那些,從而讓他感覺到害怕。
像仿真的洋娃娃,顏色太過豔麗的娃娃,和那些質地比較真實的玩具都不要給孩子買。給孩子買一些有動手力的玩具。
2.不要選擇不適合孩子的玩具
孩子的每個年齡階段喜好都不同,有些孩子喜歡較成熟的仿真人,有些孩子喜歡只是那些動物造型的毛絨玩具,父母們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喜好來給孩子選擇玩具。
當你的孩子比較膽小的話,你給孩子買那些仿真動物,比如蛇,孩子可能會在玩時被嚇一跳。你要給孩子選擇比較溫和的玩具,像小海豚。
帶孩子買玩具不僅要看孩子喜歡哪個還要看孩子喜不喜歡玩,適合不適合玩,有些孩子只是看中了玩具的表面,他們不喜歡玩時,可能會影響孩子。
3.讓孩子安全的玩玩具
有些男孩喜歡拆東西,喜歡扔東西,這時,家長們就需要觀察孩子的這個特性來讓孩子安全的玩玩具。
當孩子喜歡扔玩具時,你要給孩子買那些不易摔壞的玩具,孩子扔他可能只是一種習慣,一種表達方式,若是玩具摔壞了孩子可能會大哭。也可能在孩子撿玩具時因為它的材質原因而受傷。
像劍,氣球這些東西,易傷人,在孩子玩時父母們要守在孩子身邊,以防使孩子受傷孩子產生心理陰影。
其實每個父母在給孩子買玩具時都抱著讓孩子開心的想法,有些玩具會讓孩子變得聰明,有些玩具可能會嚇壞孩子,有的孩子也可能不喜歡玩具。
父母們這時就需要留心,需要注意,在為孩子選擇玩具時,不要大意,以孩子的性格喜好為主。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玩玩具時,也要陪在孩子身邊,引導孩子去玩。
我其實更想說的是,玩具只是佔時的一個工具,而孩子最缺的是父母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