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華「尋蟲記」

2020-11-23 手機鳳凰網

記者鄒嬋娟 通訊員胡運海

左圖:田俊華在狗身上採集蜱蟲。記者鄒嬋娟 攝

右圖:蜱蟲。

圖片來源於網絡

閱讀提示

今年3月以來,僅協和醫院就陸續收治了20餘例以發熱為主要表現的蜱蟲病患者,而從2009年至今,該院已累計收治200餘人次。「蜱蟲病」再次被關注,尤其是到了夏季旅遊高峰期時,防蟲、驅蟲更是成為市民的主要旅途攻略。

昨天,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了一項針對蜱蟲以及「蜱蟲病」的研究結果:由該中心主任周敦金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病毒,由武漢專家命名為「淮陽山病毒(HYSV)」,今年7月17日通過了武漢市科技局組織的鑑定,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這個團隊中,31歲的市疾控中心蟲媒專家田俊華專門負責現場工作,他從2010年5月開始,在湖北、河南疫區44個縣開始了他的尋蟲之旅,兩年與牛、狗為伍,與同事一起採集近兩萬隻蜱蟲,為發現「蜱蟲病」新病毒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0年,武漢展開對蜱蟲的調查行動,因為之前頻繁出現的蜱蟲咬死人的事件,讓大家意識到對於「無形體病」的認識太少,一旦誤診,死亡率很高。該行動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所、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的15名成員組成團隊,對病人生活環境進行細緻調研。田俊華主要負責現場工作。

田俊華看起來黑黑瘦瘦,不過撩起袖管,胳膊卻驚人地白皙。他說,不光是他,整個團隊全都是黑皮膚,因為去野外找蟲子,不管多熱,他們都會穿上長袖長褲,臉暴露在太陽底下最多。與村民接觸得多了後,當地人都這樣總結田俊華一行人:「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賣炭的,一問是防疫站的。」

昨天,田俊華告訴記者,疑似「無形體病人」主要分布在淮陽山地區,地處桐柏山、大別山一帶,大多數患者住在偏僻的地方。2010年4月,在對一名河南新縣患者進行調查時,由於沒有進村的路,他只好背上沉重的調查物品,步行5公裡前往患者的家中。終於到達時,他的上衣早已被汗水浸透。

在湖北紅安的一次調查中,正趕上大雨,要去的患者家被一條大河隔開,為完成任務,他毫不猶豫脫下衣服遊過河。在湖北麻城一個偏僻的山村,由於患者居住在海拔較高的山頂,通往山頂的水泥路還未修好,加上山上又下起了雨,他為了能找到蟲子,執意爬上了山……

吃得最多的是什麼?麵包!田俊華說,因為蜱蟲分布在丘陵或是山區,路途遙遠不說,更是要深入叢林,背包裡備得最多的就是麵包,有時一連幾個月都吃麵包,「說沒吃膩是假的」。現在課題研究已經結束,看到麵包,田俊華都會胃裡翻滾,嘴裡泛酸。

田俊華經常要在黃牛、山羊和狗等動物體表採蜱,這還真需要一定的勇氣和膽量。

提到牛,田俊華樂了。他說,牛沒有人想的那麼溫馴,生人接近多半都會蹬蹄子,一個不留神就會被踢到。所以每次要為牛取蟲時,他都會摸著牛的頭跟它說:「身上有蟲子多難受啊,不如我幫你捉蟲子吧。」就這樣自言自語一刻鐘後,感覺牛不怎麼排斥他了,才開始進行取蟲工作。

田俊華的「對牛彈琴」儘管被當地人稱作笑話,但是效果頗佳,同行的其他成員最後也採取田俊華的方法,儘可能安撫好牛的情緒後再取蟲。

山區的牛一般都是散養,農家很少會用繩子拴住它們。這也導致田俊華為牛取蟲時,牛一個不留神就跑了,一溜煙進了林子就不見了。丟牛的事一共發生了三次。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9月在荊門時,田俊華要為一頭黃牛取蟲樣本,已經跟牛主人打好招呼,擔心長時間取蟲,牛若不固定會影響進度,田俊華準備用繩子拴牛時,牛突然暴怒,撒開蹄子就朝小樹林跑,沒一會就不見蹤影。田俊華傻眼了,這可怎麼辦?牛主人提出了三倍的賠償。

田俊華不死心,最後了解到,此地的散養黃牛都會「回家」,於是他從下午守到晚上,終於等牛回了家。

除了牛外,最讓田俊華頭疼的要數狗。狗沒有牛那樣配合取蟲,必須要在狗主人的幫助下取蟲,儘管如此,田俊華還是經常被狗咬傷。

2010年6月,在廣水的一個村子裡,田俊華為一隻土狗取蟲,狗主人儘管摁住了狗,但最後還是掙脫,掉頭就咬了田俊華一口,手上頓時流血,田俊華沒有慌張,去農戶家找來肥皂對水,用肥皂水衝洗傷口10分鐘後,處理完手上的工作,趕緊回到武漢接種疫苗。

從動物身上取蜱蟲也有講究的,必須是活蟲。

採集蜱蟲理應用手持鑷子或者戴手套進行,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田俊華經常要徒手捉蜱。蜱蟲吸滿血後很容易被弄破,手上如果有傷口,比較容易受到感染,風險很大。

怎樣才能從一頭牛身上取下有用的蜱蟲?田俊華說,要一個人牽牛,他與另外一個隊友取蟲,最高紀錄是兩小時取蟲3000隻,結束後眼睛都成了對眼,看東西都是恍惚的。

兩個人兩小時捉3000隻蟲,這意味著每人至少一分鐘要取10隻蟲。田俊華說,天天跟蟲打交道,取蟲自然就熟練了。

在那段時間裡,田俊華沒日沒夜奔波在野外,搞調查、捉蜱蟲,經常趕夜路到11點以後,生活完全沒有規律。最忙的時候,一個月連續22天在野外工作。

田俊華所在的課題組,在湖北與河南省的流行區和非流行區44個市縣進行傳播媒介蜱的生態流行病學調查,從牛、羊、狗、草地等採集17731隻蜱。結果在長角血蜱與微小牛蜱中首次發現了與患者樣本具有高度同源性的新病毒,因為是在淮陽山地區一帶發現,依照國際病毒學命名原則,首次將此病毒命名為 「淮陽山病毒(HYSV)」,同時,首次將淮陽山病毒(HYSV)所導致的臨床上符合病毒性出血熱的疾病命名為 「淮陽山出血熱(HYSHF)」,提出了淮陽山出血熱病例的臨床診斷建議標準。

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周敦金昨天介紹,研究最後表明,「蜱蟲病」患者致病元兇並非蜱蟲,而是被帶有淮陽山病毒的蜱蟲叮咬後,感染並發病。但值得提醒的是,即使被帶病毒的蜱蟲咬了也不一定感染,患者感染病毒也不一定發病。因此,被蜱蟲叮咬時不必驚慌,可用驅蚊劑、煙霧或者酒精麻醉蜱蟲再從皮膚上摘除。

周敦金說,有了病毒,疫苗研發將變得十分容易,因此這一研究成果對未來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意義重大。同時,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可以有效治療淮陽山病毒,及時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治癒。

相關焦點

  • 男生寢室養萬餘只昆蟲 「蟲寶寶」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
    田俊華在鄉間捕捉蚊蟲  12年捕獲100餘萬隻動物  田俊華在荊門農村長大,2000年進入華中農業大學昆蟲專業學習,老鼠、蝙蝠、蟑螂,都是他研究的「寶貝」。田俊華表示,老鼠、蚊子、蝙蝠等攜帶大量病毒,也是疾病傳染的源頭,如果連找都找不到,疾控工作就無從談起。  被狗咬、被牛踢,為了捕捉昆蟲和小動物,田俊華受傷不下百次。最讓他感到後怕的是前年7月在武漢九峰山捕捉竹節蟲時,左臉被一隻大「馬蜂」蜇了一下,整個臉頓時失去知覺。田俊華趕緊下山就醫,經過急救脫險。
  • 深夜進山捉蝙蝠 武漢專家為研究病毒抓「蟲」數萬隻
    每晚趴在地上看蟑螂2004年從華中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後,田俊華來到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科工作。工作不久,田俊華就聽同事們在討論:蟑螂難滅。「能有多難?」田俊華不信邪,默默開始了滅蟑研究。
  • 緣起於音樂人小河的《尋謠記》:北京胡同童謠故事
    2018年,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音樂人小河把目光投向了北京老城區,發起了「尋謠計劃」,挖掘胡同和社區裡的童謠。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獨立漫畫家anusman(王爍)將尋謠的故事,以及尋找到的唱童謠老人的故事,用不同的時間線和故事線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尋謠記》。
  • 二年級 | 孫晟昊:尋龜記
    這是作者發表的第一篇作品,請您為他點讚喲~尋龜記孫晟昊|二年級坐標|山東青島一個周六上午,我在家開始了一次
  • 手塚治虫諷刺漫畫「人間昆蟲記」電視劇化決定
    手塚治虫諷刺漫畫「人間昆蟲記」電視劇化決定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1
  • 3米長黃金蟒「越獄」 主人尋蛇記一貼小區居民慌了
    >  昨天下午,有人發現它躲在一居民家雨篷上,女主人隨後將它扛回了家主人貼的尋蛇記截屏圖  中國江蘇網8月27日訊 昨天清晨,南京朝天宮派出所接到洪公祠小區居民的報警,該小區裡有位住戶貼出了尋蛇啟事,稱家裡養的一條三米長的蟒蛇突然失蹤,可能躲藏在小區某一個角落。這消息不脛而走,令居民們人心惶惶。  「尋蛇記」引發軒然大波  在洪公祠小區裡,果然有「尋蛇記」,每個單元門門口都有一張。
  • 清新有愛暖心靈 國外搞笑動畫《白猴尋蛋記》欣賞
    今天為大家帶來由法國動畫學院的四名學生Alex Vial, Martin Brunet, Leslie Martin & Matthieu Garcia聯合製作的動畫短片《Ozo(暫譯作:白猴尋蛋記)》。
  • 《諾亞方舟漂流記》廣州試片 冒險故事好笑 尋子故事感人
    信息時報訊 (記者 馬澤望) 由德國、比利時、愛爾蘭等電影製作團隊聯合出品的動畫片《諾亞方舟漂流記》 (原標題:《諾亞方舟漂流記》廣州試片 冒險故事好笑 尋子故事感人)
  • 代號5206備忘:天水城東,岷山廠的記憶|三線·尋廠記
    代號5206備忘:天水城東,岷山廠的記憶|三線·尋廠記三線廠是我們父輩走過的一段歷史,時間很短只有15年,但從五十年隨父輩走進三線那一刻起,我們身上就被打上了讓你這輩子都忘不了,抹不去的三線烙印。值得慶幸的是,這裡留下了若多的建築遺址,讓後人能記起當年這裡發生過的故事。其實當年三線廠的歷史,並不像很多人說的那麼神聖而輝煌,我們的父輩也並不偉大,他們用平凡而普通的一代人的歷程,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
  • 《星際爭霸》人物介紹之異蟲篇
    異蟲又稱蟲族(Zerg),與星靈同為薩爾那加的造物,但是星靈象徵著純粹的精神,異蟲象徵著純粹的肉體。異蟲的母星是高溫炎熱的澤魯斯行星,在那裡他們被薩爾那加改造,聽命於主宰(死前)的意志。主宰很久以前,在澤魯斯行星的生命之池,主宰被薩爾那加創造出來並成為所有異蟲的起源。主宰是一個巨大的首腦實體,是整個異蟲蟲群的統治者,沒有人知道它的年齡和能力,在星際爭霸系列中被描述為「度過了無數個千年」。
  • 尋貓記
    尋貓記孫 周01前幾天,我家二哥出門,不見了。那天上午,他說自己要去幹大事,說完轉眼消失了。我呆呆坐在階級上,看著他消失的坡上,長滿了黃菊紫菊,少許串串紅,以及幾株矮紅茶花。天氣還暖和,太陽照在身上,懶懶散散,眼一眯,一不小心就會睡著。
  • 山西:扶貧車間「蟲料理」出國記
    走進位於大同市雲州區峰峪鄉黃粉蟲養殖示範車間,十萬個養殖盤整齊劃一,工人們正有序進行飼料餵養、清理蟲沙、蟲蛹分離等工作。44歲的李冬新是峰峪鄉兼場村的貧困戶,由於身患偏癱,多年來一直待在家中,無法下地乾重活,也沒有收入來源。2019年10月,公司得知李冬新的情況,主動邀請他來到養殖車間,讓他做一些操作簡單、勞動強度較小的活兒。在黃粉蟲養殖車間,工人正在進行蟲蛹分離。
  • 五個「吃友」澳門一日「尋食記」
    大利來記豬扒包  下一站,向豬扒包進軍。豬扒包是澳門的另一塊美食招牌,從外表來看,應該和漢堡包是近親,但味道卻不同。其中最有名要屬大利來記豬扒包。  店裡的豬扒包是用老式柴爐烘製而成,每天下午三點準時出爐,出爐即賣。帶骨的豬扒是事先用特殊的香料醃製、松過骨之後才下油鍋炸。
  • 龍崗河百人公益徒步護河尋「寶」
    前,深圳龍崗河坪山河流域管理中心、共青團深圳市水務局委員會聯合金地物業管理公司等,在龍崗河邊舉辦一場百人公益徒步護河行暨水環境保護知識科普宣傳活動——龍崗河尋「寶」記。據介紹,這次活動主要包含三個環節:一是參加徒步的市民沿河尋「寶」「找茬」發現問題並拍照取證上傳到河道諮詢服務平臺;二是河道治理水環境保護知識問卷答題活動;三是河道沿途垃圾清理。活動現場,智慧機器人——「小金」向市民宣講龍崗河尋「寶」記活動內容以及龍崗河護水知識。
  • 尋媽記25 一張舊照片,大家看起來那麼幸福和睦,背後卻不盡如此
    #談人生之尋媽記#第25期 推薦星:二星 關鍵詞:美色;伴侶;真摯 這集很新穎,像昆汀的電影一樣分成了不同篇章來講,故事有穿插,有填補。後來這種類型的看多了,興趣也自然不多啦。
  • 100秒看長徵七號返回艙搜尋記:空地聯動,大漠尋艙
    100秒看長徵七號返回艙搜尋記:空地聯動,大漠尋艙 澎湃新聞 綜合報導 2016-06-27 11:56 來源:澎湃新聞
  • 農村老話常說「狗記路,貓記家」,講的是什麼意思?
    農村裡有一句老話常說,「狗記路,貓記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生活中觀察出來的經驗。人們常說「狗是忠臣,貓是奸臣」,也是因為這種情況來定的。在農村裡有過不少的實例,自己也切身的有過這樣的體會。家裡養的狗通常都是跟著人走,人去哪裡狗就跟到哪裡,即使搬了新家狗也是不離不不棄,說狗記路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以前家裡養的土狗就是這樣,下地的幹活時候總跟在人身邊,即使不帶它出門自己也會尋來。聽老人過去打狗,養了許多年的大黃狗實在捨不得,就趁著出車的時候把狗給放走了。
  • 【分享】11天、3大洲、34000公裡,彭于晏尋龜記(下)
    上回說到《11天、3大洲、34000公裡
  • BEKUWA中文版(一)蟲林·長戟兜蟲大特集
    二、特別訪談,世界最大長戟誕生記    聽聞松田健治養出來了181mm的世界最大長戟,蟲社編輯部的飯島和彥、土屋利行和這隻最大長戟的種親飼養者OAKS團隊的河村太郎、和田健一急赴滋賀縣松田健治處。四、河野博史的赫克力士漫遊記      河野博史被稱為如彗星般難得一見的養蟲天才,天才總是恣意汪洋天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