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摸乳房、依戀毛巾、抱毛絨玩具?恭喜你,你的孩子正走向獨立

2020-12-05 陪寶寶寫日記

在最新的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22歲的傅園慧身上一直掛著根紅繩子。傅爸爸解釋說,他們管這個叫摸摸。他說,傅園慧小時候就一直喜歡摸一塊小毛巾,後來長大就改成一根繩子了。

維嘉問傅爸爸:「如果不摸怎麼辦?」傅爸爸回答:「不摸她的手就沒地方放。」秦海璐說:「她都已經22歲了呀。」傅爸爸笑著說:「她一直都這樣的。」

很多人可能都如維嘉和秦海璐一樣的想法,都這麼大了還依戀物品,這也太孩子氣了吧?

01、為什麼孩子會依戀物品

我家老大今年八歲,從小就喜歡抱著一個毛絨枕套,她稱之為「被角」,無論要去哪,第一件事就是要拿上自己的「被角」。有時候我們就開玩笑說,如果出門就不能拿「被角」,一向愛出門的她,寧願不出門也必須得抱著自己的「被角」睡覺。

跟我家孩子一樣,身邊的很多孩子都有不同的「怪癖」,有的孩子喜歡摸著媽媽的乳房睡覺,有的孩子非要摸著媽媽的長頭條睡覺,有的孩子對毛絨玩具情有獨衷,我還認識一個朋友,她家的孩子五歲了還蓋著嬰兒時蓋的被子,原因是孩子不讓換,換成別的被子就大哭大鬧。

朋友試圖又做了一條跟這個一模一樣的大被子,誰知道放在孩子面前孩子一眼就認出不是原來那條,非要找到那條才睡覺。為此她常常擔心孩子是不是有心理方面的疾病。

其實,在孩子眼裡,這些「被角」、毛絨玩具、被子等等物品,不僅僅是物品這麼簡單,它們賦予了孩子更多陪伴上的意義,孩子依戀這些物品的背後,往往藏著更多心理上的需求。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只能通過各種感官來滿足探索的需求,比如孩子為了滿足口腔吸吮需求,會吸吮奶嘴或者自己的手指;為了滿足觸覺舒適的需求,會喜歡撫摸柔軟的被角或者毛絨玩具;為了得到陪伴的需求,可能會把某種帶有媽媽氣味的物品當作媽媽的替代品,從中獲得安慰。

在生物界有個非常著名的「依戀」實驗。剛剛出生的小雞,如果把它放到鴨媽媽的身邊,它會一直跟著鴨媽媽,並且視鴨媽媽作母親。當依戀形成,再把它送回雞媽媽的身邊,它和雞媽媽也還是會疏離。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生命體在成長的最初階段,對母親有著特殊的親近和期待,這種期待也是對安全感的一種本能渴求。而一旦基於這種本能渴求所建立起來的依戀形成以後,很難改變。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過渡性客體,這是由兒童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提出來的。

溫尼科特認為,對於孩子而言,過渡性客體就是他心中,穩定母愛的一個象徵。在這些客體中,都是他最熟悉的味道,可能有媽媽的乳香,還可能有他自己的體味……這些會給孩子帶來溫暖而熟悉的感覺,讓他覺得,媽媽一直都在我身邊陪著我。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依賴安撫物的孩子,其實是在尋找愛,但是,這些物品又與媽媽不同,媽媽是孩子不能控制的,因為媽媽不可能24小時守在孩子的身邊,而這些物品卻可以,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孩子可以使用這些自己依戀的物品,從而逐漸減少對媽媽的依賴,所以孩子依戀物品這件事,也是他正在用一種積極的方法使自己從「完全依戀」走向「安全獨立」的過程。

02、孩子的物品依戀期有多久

我有一個親戚家的兒子,今年30多了,每天睡覺時還喜歡拿著小時候用的一個毛巾,儘管那條毛巾用了三十多年,早已經破舊不堪了。我那個親戚也曾不無擔心地問:「這孩子怎麼都成年了,自己都有孩子了,這毛病還戒不掉呢?」那麼這也是很多父母都關心的問題,孩子的這種「戀物情結」會持續多久呢?

其實,孩子的「戀物」是他心理髮育的自然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際關係的拓展和生活作息的正常化,大多數孩子都慢慢地不再依戀這些替代性的物品,總有一天孩子會慢慢放棄他的依戀物,至於什麼時候會放棄,每個人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年齡。

在我所接觸到的人當中,像上文提到過的孩子這樣成年後還依戀物品的人屬於極少數人群,大多數孩子都會在上了幼兒園之後,有了豐富的生活,慢慢地就會放棄依戀物。還有的孩子會持續到上小學,這時候的孩子也會很介意別人的眼光,認為別人會因此而笑話他,所以不再對依戀物戀戀不捨了。

即便是這樣,父母也不要覺得孩子依戀物品是一種心理疾病,因為現在的兒童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依戀物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如何應付難以應付的環境,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

03、為什麼孩子依戀物品的習慣不一樣

我們有一個媽媽群,曾經專門討論過自己家孩子對於物品的問題,大部分孩子都會有不同的依戀嗜好,但也有一少部分家長表示自己家孩子並沒有這種情況。為什麼有的孩子沒有依戀物品的問題呢?是他們不需要嗎?

經過了解,我發現這類家庭在照顧孩子方面都有個特點,那就是她們都是全職媽媽,家裡也有足夠的人手幫忙照顧孩子。另一個就是這些家庭的孩子都愛在睡覺時吃手指。

由此來分析,這類孩子可能是平時受到的照顧比較多,經常會有家人陪在旁邊,不需要用其它物品來代替給他安全感,而孩子吮手指,也是用這樣的方法,代替物品依戀來安慰自己。

另外也跟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有一定的關係,心理學家認為,感情敏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對某種物品形成健康的依戀。比如有的孩子不高興時就號啕大哭,而有的孩子就會選擇隱忍退縮,每個孩子面對壓力和不愉快表現出的反應會顯示出很大的差別,所以有的孩子會對物品產品依戀,而有的孩子則不會。

04、孩子依戀物品時家長需要做些什麼

我們前面說了,「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作用,但「戀物」的源頭卻是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就要引起父母的關注,那麼此時父母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避免強制性戒除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依戀物品是個壞毛病,就急著去糾正孩子,其實,只要孩子情緒、行為方面都發育正常,而且只是在特定的時候才需要依戀物品,比如睡覺的時候必須捏著被角睡覺,那麼父母一般不需要幹涉,因為這並不會影響孩子人格上的正常發展。

如果強行奪走孩子的依戀物,可能造成孩子與父母關係的緊張狀態,給孩子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而孩子經過強行戒除之後,也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躁動不安的表現。

2、多給予孩子關懷和愛

父母都有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會時時刻刻陪在孩子旁邊,但是在日常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多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愛,即便是不善於口頭表達的父母,也可以經常擁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經常性的擁抱,也會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愛你」「我在你的身邊」「失敗了不要緊,有爸爸媽媽在呢」......

經常這樣做的父母,孩子就不會再把物品當作自己的依戀轉移對象了。

3、為孩子準備幾個「遷移載體」

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孩子的戀物對象,都是一些柔軟的物品,如被角、毛絨玩具等,這種跟皮膚和身體接觸的柔軟,會讓孩子有身體上的放鬆,感覺像在媽媽的懷抱一樣溫暖,因此就容易對這些物品「上癮」。

而此時,父母在給孩子選購兒童用品時,可以多買一些不同的物品,輪換給孩子使用,比如一開始就多準備幾條不同圖案的被子,買毛絨玩具也不單獨買一個,比如說玩具熊,可以買一個玩具熊家庭,有爸爸媽媽寶寶。

這樣讓孩子有選擇使用的話,孩子就會明白,這些都是沒有生命的物品,而不是有感情的人。

此外,我們也要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讓孩子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多跟小朋友在一起玩,這樣可以擴大孩子的交往圈子,讓孩子明白除了自己家庭中的一方小天地,外面的天空也是非常廣闊的。這樣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越來越開朗,對物品的依戀程度也會慢慢減少了。

對我們大人來說,孩子在小的時候,很多行為是不可理解的,但我們必須要用一個開放的態度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在意的身邊的一些「小玩伴」,我們一定要意識到安撫物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並積極地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時。

在這中間,其實我們也在給孩子傳遞一個堅定又正向的信號,那就是我們愛他,並願意接納孩子正在發展中的那份想像力和認知能力。

我始終相信,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這樣的一個玩伴是很好的事情,它可以給孩子帶來輔助但又穩固的安全感,也能成為我們親子教養中很好的「合力」和「橋梁」,陪伴孩子走好這一段很重要的童年之旅。

相關焦點

  • 孩子摸乳房、捏耳朵、依戀布娃娃......這些細節,千萬不能忽視
    前陣子,閨蜜向我求助: 她兒子都快四歲了,晚上睡覺還要摸乳房。孩子大了不能再摸、否則不利於孩子成長……道理她都懂,可就是沒法執行。 有一次我狠心不讓他摸,可他哭得非常傷心,還小聲地說:媽媽,我就摸一下。你數到1就不摸了,行不行?
  • 依戀布偶、小被子……孩子戀物是病嗎?父母該如何幹預?
    最容易讓寶寶產生依戀是一些比較柔軟的物品,比如小被子、小毯子、小枕頭、媽媽的乳房、頭髮、指頭、拳頭以及玩具、奶瓶等。洪荒少女」傅園慧」,她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樂觀開朗,很多人會以為生活中的她一定很獨立很強悍。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這類物品叫做移情物,因為這類物品可以幫助孩子做出情感方面的轉移,由依賴變得獨立。他們之所以能起作用,一方面是因為它們摸起來手感很好:柔軟、抱起來很舒服;另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熟悉它們:這類物品可以讓他想起自己房間的那份舒適與安全,會讓孩子感到所有的事情都在掌控之中。移情物存在有它好的一面:可以讓孩子感到安心。
  • 孩子愛摸媽媽的乳房怎麼辦?看完這3個方法,你就不焦慮了
    最近有媽媽問我,說兒子已經快4歲了,還要摸自己的乳房才肯睡覺。道理也講過,家裡人也罵過,可就是沒效果,到底該怎麼辦呢?孩子斷奶後,還依然要摸媽媽的乳房,的確是一件讓人頭疼又尷尬的事。曾經在節目上看到一個兩歲多的男孩,不僅是睡覺,就連白天喝水也要躺在床上,摸著媽媽才肯喝。
  • 怎麼都丟不掉的毛絨玩具和小毛毯,孩子行為背後的小心思您知道嗎
    ,但還是像個小孩子一樣,抱著個毛絨玩具不放手;有些已經是很破舊的玩具,孩子還是愛不釋手走哪裡都帶著,怎麼看都有點不合時宜。在《善解童貞》這本書中,作者對於依戀物是這樣說的:「依戀物對孩子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玩具,一塊毛巾,而是他們適應這個新世界、新環境的情感拐杖。」一句話講出了孩子依戀行為的本質。
  • 不要讓孩子過多啃咬毛絨玩具!
    平時吃的穿的不在話下,提供孩子歡樂的玩具也少不了吧。而對於女寶寶,她們最喜歡的莫過於毛絨玩具,時不時拿出來玩一玩,抱一抱,別有一番滋味。我們家的小不點,出生到現在毛絨玩具家裡也囤了不少,有非常迷你的,只有手掌那麼大,也有非常大的,一個成人都要很費力的才能抱起來,平時我們家的小不點可以在上面騎。最近我們發現一點,就是寶寶非常喜歡啃咬這些毛絨玩具,可能比較軟吧。
  • 我,今年22歲,還是喜歡摸媽媽胸部入睡:是變態,還是……?
    孩子愛摸乳房,是怎麼回事?  一般來說,孩子依戀媽媽的咪咪,主要有2個原因造成的:  1、情感缺失  其實,不只是摸乳房,有的小孩還喜歡抓著媽媽的頭髮、摸媽媽的耳朵、摳肚臍、抱手臂,抱被子、抱玩偶等等才能入睡。
  • 孩子吸手指、依戀小毯子……知道真相後,媽媽後悔了
    W.Winnicott,將這些被孩子們所依戀的小物件,稱之為「過渡性客體」。它通常是「柔軟的,有毛的,溫暖的」物品。比如,小毯子,小毛巾,媽媽的衣服。孩子把過渡性客體當成了自己的「媽媽」。嬰兒一出生就處在「完全自戀期」,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自己是可以掌控世界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意識到媽媽和自己並不是一體的,心理上就會有一種缺失感。
  • 孩子有數百個毛絨玩具,引網友羨慕,醫生卻為孩子健康擔憂
    現在的孩子真幸福,都有一大堆毛絨玩具,白天陪著玩,晚上陪著睡覺,即使媽媽不在身邊,即使沒有小夥伴,用玩具也能解悶。有一個寶媽曬出了給女兒買的毛絨玩具,足有數百個,客廳裡擺了一地,都沒有下腳的地方。各種不同動物、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毛絨玩具很齊全,貌似可以開一個毛絨玩具店了。
  • 孩子總抱著毛絨玩具?別急著剝奪,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識」的體現
    每個小孩子的小時候都至少會擁有一個毛絨玩具,那個玩具就像是他們的小夥伴一樣,可以在父母不在的時候給他們帶來安全感,但是有的孩子卻會一整天都抱著玩具不撒手,這就讓父母有些擔心孩子是不是有戀物情結了。到最後因為他不能接受放下自己的寶貝毛絨玩具毅然決然地拒絕了其他小朋友的邀約。她的媽媽跟我一樣待在監護區,看著自己家的孩子寧願抱著毛絨玩具在那裡坐著看別的孩子玩水也不願意下水的情況,深深的嘆了口氣。因為都是孩子父母,所以我們很快的就聊了起來。
  • 媽媽的乳房,孩子究竟會霸佔多長時間?可不要讓你的心軟害了孩子
    說起孩子,意外地會想到母親的乳房,孩子出生後,也會繼續吃母乳,之後斷奶,另外,在斷奶食品的過程中,也有孩子有觸摸母親乳房的習慣,而且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很多寶貝媽媽都會哭訴,說自己的寶寶三四歲,仍然答應只摸自己的乳房才能睡著,否則又哭鬧到筋疲力盡在這個公共場所,確實很難把媽媽帶出去的,相對的,有些寶貝媽媽對孩子不扔掉,看著孩子一直哭,對孩子可以妥協,所以即使很多孩子長大了,也有觸摸媽媽的乳房睡覺的習慣
  • 孩子喜歡聞被子、抱玩偶才睡覺……這些是有毛病嗎?醫生告訴你
    直到卷媽把毛絨兔塞進小卷妹手中,瞬間她就平靜了下來,乖乖躲進被窩,很快也就安心地入睡了。小卷妹對毛絨兔的偏愛行為許多家長都似曾相識。有不少寶寶都曾經歷過那麼一段時間,十分依戀某一玩具、毛毯、手帕等各式物件,吃飯睡覺出去玩都一定要帶上,找不到的時候就大哭大鬧。
  • 23歲女孩「摸摸」寸不離身,孩子的這些「怪癖」需要戒掉嗎?
    有些孩子在睡覺的時候就有很多習慣,但是這些家長並不是特別在意,比如有的孩子一定要抱著毛絨玩具才會睡覺,不管去哪也會帶著這個玩具,當孩子抱著自己最喜歡的毛絨玩具睡覺的時候,他們就會產生安全感。那麼孩子這樣的行為究竟會不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家長應不應該及時阻止他們呢?其實玩去額沒有必要,看看傅園慧大家都知道了。
  • 男孩喜歡毛絨玩具就是「娘娘腔」?別再用你的固有思維看世界了
    男孩喜歡毛絨玩具就是「娘娘腔」?別再用你的固有思維看世界了生活中,人們常常有這麼一個意識:男孩應該玩汽車、飛機,扮演英雄角色;女孩應該玩毛絨玩具、芭比娃娃,扮演小公主……一旦反過來,就會被打上有色標籤,變成了不應該!鄰居家兒子有3個毛絨玩具,據說是他姐姐小時候的玩具,後來轉送給他了。
  • 海豹抱毛絨玩具玩耍似呵護孩子(組圖)
    近日,在日本北海道紋別市的紋別海洋公園裡,一隻叫做日和(Hiyori)的海豹得到了一個毛絨玩具。日和開心地抱著它,愛不釋手。毛絨玩具可以給人們帶來慰藉,讓人們開心。看來並不僅僅是人類的寶寶喜歡抱著毛絨玩具玩,海豹也是如此。
  • 孩子喜歡抱著指定小毛毯,就是「小怪癖」?不,孩子正在走向獨立
    在孩子的世界中,依戀物品的存在讓孩子感受到了安全感,即便父母不在自己身邊,有了依戀物品的出現也會讓孩子安定下來。某種意義上看這是父母的替代品。伊巴拉博士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有一個很特別的「過渡性客體」。這些物品在嬰幼兒時期以及兒童期和父母的陪伴同樣重要,尤其是在孩子入睡前的階段。二、「過渡性客體」對孩子成長有哪些好處?
  • 閒置毛絨玩具不要扔!留給山區孩子,溫暖他們的童年!
    實在是浪費又汙染環境…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貧困山區,還有很多孩子急盼著能有一個毛絨玩具!分揀清洗消毒3.送至山區孩子手中繼續發光發熱你只需在家裡將毛絨玩具打包好,(你也可以就近送到這11個城市的宅急送線下站點哦 )毛絨玩具回收之後,將進行分揀、清洗、消毒,合適捐贈的毛絨玩具,
  • 孩子總是抱著固定的玩具或物品,是戀物嗎?
    這種行為常見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有的孩子是睡覺時,有的則是在任何時候,都要有個固定的玩具隨身陪伴,有時不限於玩具、毛巾、媽媽的睡衣,等等。很多孩子都會在一段時間內非常喜歡某個玩具,走哪兒都帶著。那麼到什麼程度才能被定義為異常行為,需要家長注意呢?l孩子抱著玩具時,是開心地遊戲,還是為了緩解不開心、緊張、恐懼而抓住的依戀物?
  • 關注:為孩子買毛絨玩具 家長要提防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為孩子挑選喜愛的玩具更是家長們最樂意的事兒.可是最近莫女士卻有點擔心,因為她懷疑前些天給兒子買的毛絨玩具是「黑心棉」做的.為此記者跟蹤走訪,一探究竟. 這個就是被莫女士懷疑是「黑心棉」做的毛絨玩具,他說兒子非常喜歡這玩具,每天晚上都要抱著它睡覺.
  • 孩子氣的小奶狗,對毛絨玩具情有獨鍾,玩累了就抱著睡覺
    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毛絨玩具都是兒時的童年記憶,尤其是對於很多女孩子來說,小時候最喜歡的玩具,大概就是毛絨玩偶了。有些人甚至長大之後,對於毛絨玩具還仍然有著特殊的感情,其實喜歡毛絨玩具的並不只有我們,就連狗狗對毛絨玩具也是情有獨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