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的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22歲的傅園慧身上一直掛著根紅繩子。傅爸爸解釋說,他們管這個叫摸摸。他說,傅園慧小時候就一直喜歡摸一塊小毛巾,後來長大就改成一根繩子了。
維嘉問傅爸爸:「如果不摸怎麼辦?」傅爸爸回答:「不摸她的手就沒地方放。」秦海璐說:「她都已經22歲了呀。」傅爸爸笑著說:「她一直都這樣的。」
很多人可能都如維嘉和秦海璐一樣的想法,都這麼大了還依戀物品,這也太孩子氣了吧?
01、為什麼孩子會依戀物品
我家老大今年八歲,從小就喜歡抱著一個毛絨枕套,她稱之為「被角」,無論要去哪,第一件事就是要拿上自己的「被角」。有時候我們就開玩笑說,如果出門就不能拿「被角」,一向愛出門的她,寧願不出門也必須得抱著自己的「被角」睡覺。
跟我家孩子一樣,身邊的很多孩子都有不同的「怪癖」,有的孩子喜歡摸著媽媽的乳房睡覺,有的孩子非要摸著媽媽的長頭條睡覺,有的孩子對毛絨玩具情有獨衷,我還認識一個朋友,她家的孩子五歲了還蓋著嬰兒時蓋的被子,原因是孩子不讓換,換成別的被子就大哭大鬧。
朋友試圖又做了一條跟這個一模一樣的大被子,誰知道放在孩子面前孩子一眼就認出不是原來那條,非要找到那條才睡覺。為此她常常擔心孩子是不是有心理方面的疾病。
其實,在孩子眼裡,這些「被角」、毛絨玩具、被子等等物品,不僅僅是物品這麼簡單,它們賦予了孩子更多陪伴上的意義,孩子依戀這些物品的背後,往往藏著更多心理上的需求。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只能通過各種感官來滿足探索的需求,比如孩子為了滿足口腔吸吮需求,會吸吮奶嘴或者自己的手指;為了滿足觸覺舒適的需求,會喜歡撫摸柔軟的被角或者毛絨玩具;為了得到陪伴的需求,可能會把某種帶有媽媽氣味的物品當作媽媽的替代品,從中獲得安慰。
在生物界有個非常著名的「依戀」實驗。剛剛出生的小雞,如果把它放到鴨媽媽的身邊,它會一直跟著鴨媽媽,並且視鴨媽媽作母親。當依戀形成,再把它送回雞媽媽的身邊,它和雞媽媽也還是會疏離。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生命體在成長的最初階段,對母親有著特殊的親近和期待,這種期待也是對安全感的一種本能渴求。而一旦基於這種本能渴求所建立起來的依戀形成以後,很難改變。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過渡性客體,這是由兒童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提出來的。
溫尼科特認為,對於孩子而言,過渡性客體就是他心中,穩定母愛的一個象徵。在這些客體中,都是他最熟悉的味道,可能有媽媽的乳香,還可能有他自己的體味……這些會給孩子帶來溫暖而熟悉的感覺,讓他覺得,媽媽一直都在我身邊陪著我。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依賴安撫物的孩子,其實是在尋找愛,但是,這些物品又與媽媽不同,媽媽是孩子不能控制的,因為媽媽不可能24小時守在孩子的身邊,而這些物品卻可以,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孩子可以使用這些自己依戀的物品,從而逐漸減少對媽媽的依賴,所以孩子依戀物品這件事,也是他正在用一種積極的方法使自己從「完全依戀」走向「安全獨立」的過程。
02、孩子的物品依戀期有多久
我有一個親戚家的兒子,今年30多了,每天睡覺時還喜歡拿著小時候用的一個毛巾,儘管那條毛巾用了三十多年,早已經破舊不堪了。我那個親戚也曾不無擔心地問:「這孩子怎麼都成年了,自己都有孩子了,這毛病還戒不掉呢?」那麼這也是很多父母都關心的問題,孩子的這種「戀物情結」會持續多久呢?
其實,孩子的「戀物」是他心理髮育的自然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際關係的拓展和生活作息的正常化,大多數孩子都慢慢地不再依戀這些替代性的物品,總有一天孩子會慢慢放棄他的依戀物,至於什麼時候會放棄,每個人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年齡。
在我所接觸到的人當中,像上文提到過的孩子這樣成年後還依戀物品的人屬於極少數人群,大多數孩子都會在上了幼兒園之後,有了豐富的生活,慢慢地就會放棄依戀物。還有的孩子會持續到上小學,這時候的孩子也會很介意別人的眼光,認為別人會因此而笑話他,所以不再對依戀物戀戀不捨了。
即便是這樣,父母也不要覺得孩子依戀物品是一種心理疾病,因為現在的兒童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依戀物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如何應付難以應付的環境,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
03、為什麼孩子依戀物品的習慣不一樣
我們有一個媽媽群,曾經專門討論過自己家孩子對於物品的問題,大部分孩子都會有不同的依戀嗜好,但也有一少部分家長表示自己家孩子並沒有這種情況。為什麼有的孩子沒有依戀物品的問題呢?是他們不需要嗎?
經過了解,我發現這類家庭在照顧孩子方面都有個特點,那就是她們都是全職媽媽,家裡也有足夠的人手幫忙照顧孩子。另一個就是這些家庭的孩子都愛在睡覺時吃手指。
由此來分析,這類孩子可能是平時受到的照顧比較多,經常會有家人陪在旁邊,不需要用其它物品來代替給他安全感,而孩子吮手指,也是用這樣的方法,代替物品依戀來安慰自己。
另外也跟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有一定的關係,心理學家認為,感情敏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對某種物品形成健康的依戀。比如有的孩子不高興時就號啕大哭,而有的孩子就會選擇隱忍退縮,每個孩子面對壓力和不愉快表現出的反應會顯示出很大的差別,所以有的孩子會對物品產品依戀,而有的孩子則不會。
04、孩子依戀物品時家長需要做些什麼
我們前面說了,「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作用,但「戀物」的源頭卻是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就要引起父母的關注,那麼此時父母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避免強制性戒除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依戀物品是個壞毛病,就急著去糾正孩子,其實,只要孩子情緒、行為方面都發育正常,而且只是在特定的時候才需要依戀物品,比如睡覺的時候必須捏著被角睡覺,那麼父母一般不需要幹涉,因為這並不會影響孩子人格上的正常發展。
如果強行奪走孩子的依戀物,可能造成孩子與父母關係的緊張狀態,給孩子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而孩子經過強行戒除之後,也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躁動不安的表現。
2、多給予孩子關懷和愛
父母都有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會時時刻刻陪在孩子旁邊,但是在日常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多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愛,即便是不善於口頭表達的父母,也可以經常擁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經常性的擁抱,也會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愛你」「我在你的身邊」「失敗了不要緊,有爸爸媽媽在呢」......
經常這樣做的父母,孩子就不會再把物品當作自己的依戀轉移對象了。
3、為孩子準備幾個「遷移載體」
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孩子的戀物對象,都是一些柔軟的物品,如被角、毛絨玩具等,這種跟皮膚和身體接觸的柔軟,會讓孩子有身體上的放鬆,感覺像在媽媽的懷抱一樣溫暖,因此就容易對這些物品「上癮」。
而此時,父母在給孩子選購兒童用品時,可以多買一些不同的物品,輪換給孩子使用,比如一開始就多準備幾條不同圖案的被子,買毛絨玩具也不單獨買一個,比如說玩具熊,可以買一個玩具熊家庭,有爸爸媽媽寶寶。
這樣讓孩子有選擇使用的話,孩子就會明白,這些都是沒有生命的物品,而不是有感情的人。
此外,我們也要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讓孩子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多跟小朋友在一起玩,這樣可以擴大孩子的交往圈子,讓孩子明白除了自己家庭中的一方小天地,外面的天空也是非常廣闊的。這樣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越來越開朗,對物品的依戀程度也會慢慢減少了。
對我們大人來說,孩子在小的時候,很多行為是不可理解的,但我們必須要用一個開放的態度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在意的身邊的一些「小玩伴」,我們一定要意識到安撫物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並積極地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時。
在這中間,其實我們也在給孩子傳遞一個堅定又正向的信號,那就是我們愛他,並願意接納孩子正在發展中的那份想像力和認知能力。
我始終相信,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這樣的一個玩伴是很好的事情,它可以給孩子帶來輔助但又穩固的安全感,也能成為我們親子教養中很好的「合力」和「橋梁」,陪伴孩子走好這一段很重要的童年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