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人物過場,垃圾分類回收行業,亦有江湖。
繼上海開始執行「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新規、長沙市下發《2019年長沙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後,垃圾分類催生出新商機,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便是「風口」中不可不提的重要一瞥。
2018年,「吃」垃圾、「吐」現金的小黃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黃狗」)高調進入長沙,一年內在長沙鋪設設備超500臺。而在垃圾分類商機不斷湧現的2019年,估值一度高達150億元的它卻於幾天前向法院申請了破產重組。
這背後,是該公司的經營不善,亦或者是這一創業模式的難以為繼?
動態:「小黃狗」被曝7月已申請破產
9月19日晚,A股上市公司派生科技發布公告,對社交所發布的問詢函相關問題進行回復。公告中提到,受「團貸網」事件影響,公司運營出現困難,無法正常進行業務付款。今年7月,「小黃狗」曾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重組。
回復函引發輿論譁然。記者查詢公開資料發現,2017年,「小黃狗」正式成立。它通過「物聯網+智能回收」新模式,實現24小時全天候在線交易服務、環保金獎勵,提高垃圾回收交易流通效率。官網顯示,「小黃狗」目前進駐33個城市,覆蓋8469個小區,用戶規模達416萬。
同時,該公司同樣吸引了不少資本關注。2018年6月,「小黃狗」得到領投的10.5億元A輪融資,創下國內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單筆最高融資紀錄。同年12月,「小黃狗」再與新華聯集團達成1.5億元投資協議,最高估值達到了150億元。
「小黃狗進入長沙時,摒棄傳統的政府採買模式,負責產業鏈前端的垃圾分類及中端的垃圾分揀、清運。網際網路公司不了解長沙垃圾回收的體系和基礎,是燒錢搶流量。」研究長沙垃圾分類十餘年的業內人士告訴三湘都市報記者,「小黃狗」巔峰時期在長沙有210餘名員工,投放600多個智能垃圾回收箱;而目前,「小黃狗」長沙分公司員工僅剩4人,回收箱已交由長沙綠動循環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整體運營。
長沙區域設備仍正在運轉
9月23日,記者在凱樂國際城小區二期大門旁看到,由6個回收箱體和一個操作屏幕組成的「小黃狗」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仍在正常運轉。
根據提示,記者點擊屏幕上了投遞類型後,對應的箱格門便自動打開。隨後,記者將一個踩扁的空調包裝箱扔進回收設備裡,箱格門關閉後,屏幕顯示本次投遞獲得1元環保金,整個過程耗時不到一分鐘。
(9月23日上午,業主正在凱樂國際城小區二期使用「小黃狗」智能垃圾分類設備。記者 黃亞蘋 攝)
「2019年初進入小區後,業主大多抱著『看熱鬧』的心態使用這個機器。」該小區內一名身著制服的保安介紹,「小黃狗」在小區鋪設智能回收站,需要繳納設備運營電費及入場費,箱格被填滿時會自動提示管理者上門回收,回收周期約10天,「他們好久都沒來過了,最近一次上門清理,是8月初。」
記者先後走訪了長沙生活藝術城小區、日出東方大廈、東方新城社區、望月湖榮龍社區等近10處「小黃狗」設備投放點,除部分箱格已滿的情況,設備均處於正常投遞狀態。
回收價格低於市場價格
截至目前,通過其「小黃狗智能回收」小程序顯示,該公司設備已在長沙投放超150臺,最北覆蓋至青竹湖鎮天井小區。
「業主都認為太麻煩了,不如隨手一扔來得方便,老年人也不會操作這些新奇玩意。」生活藝術城小區內柳姓保安表示。而家住東方新城的張女士則表示,「小黃狗」廢品回收價格比周邊廢品站低一倍,且要求帳戶金額超過10元後才可提現,這些規定打壓了她分類打包的熱情。
據「小黃狗」設備顯示,該設備回收塑料瓶的價格為0 .04元/個、紙類為0 .5元/公斤。而據竹山園附近的東亮廢品收購站老闆介紹,瓦楞紙箱、廢舊報紙書刊的收購價格是每斤0.6元,塑料瓶每個0.08元。
智能分類行業風生水起
一杯奶茶喝完後,裝奶茶的塑料杯和塑膠袋是幹垃圾,奶茶內的珍珠則要倒入溼垃圾處理箱中。網絡上對於上海「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新規的調侃,折射出前端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等各個環節背後的新需求。
2019年8月,與「小黃狗」運行模式類似的「火星男孩」智能垃圾箱現身長沙市長華社區。據了解,該智能垃圾箱設備由長沙一本土公司研發,是為餐廚垃圾分類處理而量身定做的,用戶投入機器的餐廚垃圾將以每公斤0.1元價格計算,送往處理廠製成有機肥。
該項目負責人李新建介紹,設備具有「人臉識別+垃圾識別」功能,能夠督促市民分類投放,能解決確定「你是誰」、確定「你扔的是什麼垃圾」、「獎懲兌現」三大難題,「目前,設備仍處於試用階段」。
另據三湘都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就全國範圍內而言,與「小黃狗」類似的從事智能垃圾分類行業還有「吶吉島」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廣船環保」智能收集系統、「我的袋鼠」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站等十幾個品牌。其中,「吶吉島」除生活垃圾投放箱格,還增設了鐵製品、書籍、泡沫回收功能,大型家電也可以通過公眾號預約上門回收。
今年8月,東方證券研究所以「上海模式」進行測算,全國範圍內普及垃圾分類將孕育一個規模接近2000億元的市場;其中,垃圾收轉車、中轉站及相應預處理設備和垃圾分類服務的市場空間有望達到442億元。縱然曾在行業估值堪數一、二的「小黃狗」未能堅持到智能垃圾分類領域迎來行業的「高光時刻」,但從行業內不斷入局的「新人」、大量仍在運營的公司們活躍身影不難看出,該領域未來的發展前途依然充滿光明。
垃圾分類智能化要與後端處理能力相匹配
「垃圾分類不是把1個垃圾桶增加至3個甚至4個,而需要一整套處理體系解決垃圾焚燒或直接填埋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舉全國之力推行垃圾分類之前,垃圾回收行業在國內還曾出現3次「風口」,分別是2010年垃圾焚燒發電、2012年3C數碼電子回收、2015年上門回收可再生資源的O2O模式。
「目前長沙的餐廚垃圾回收率達到9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約30%,儘管各項指標在中部城市處於領先水平,但離規模化地解決城市垃圾回收問題,還有很大的空間。」長沙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秘書長周儆介紹。
他認為,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取代了曾經走街串戶「拾荒者」的廢品回收工作,實現資源統一回收機分類別運輸,企業需依據「一地一資源」的分揀標準回收,否則將造成前段回收標準與後端處理能力不匹配,從而降低了資源最大利用率。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