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位居我國總農業種植面積的前3名。我國農業發展非常迅速,農業種植機械化程度和高產栽培技術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由於綠色食品健康營養,而且無農藥殘留,使其在農業市場上的需求量越來越高。為保證綠色食品原糧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需要對綠色小麥高產種植技術進行研究,從而促進綠色健康食品和小麥種植的發展。本文對綠色食品原糧小麥的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了探究。
1科學選地
要根據種植條件、生態環境、氣候條件、地力條件等多方面的特點進行科學選地,選擇適宜小麥種植的土壤。要選用土質肥沃、營養元素充沛、地勢平坦、排水通風順暢的土壤結構種植小麥。小麥種植適宜深土層結構的土壤,要求土壤疏鬆,生態環境無汙染,如此才能保證小麥種植綠色、無汙染。
2種子處理技術及播種技術
2.1選擇優質小麥品:根據種植區域的特點選擇品質優良、適宜該地區播種的小麥品種。採用因地制宜的原則,如果種植小麥的土壤肥沃,營養肥料充足,有足夠的水源可以供應小麥的生長和發育,可以選擇植株較矮、吸肥能力強、喜水的小麥品種;如果土壤條件較差,肥力和水源都不充足的情況下,可以選擇抗旱性能較強的小麥品種。總之,要選擇適應性強、抗病性強、產量較高的優質小麥品種。
2.2選種、曬種及拌種
優選小麥品種後,要進行選種,留下品質良好的進行種植,將含有雜質、顆粒較小的種子篩選出來,保證種子的發芽率。精選種子之後要進行曬種,將種子鋪在陽光下進行晾曬,晾曬的時間為l~2d。曬種可以有效的提高小麥種子的抗病性和免疫能力。最後要進行拌種,使用藥劑與水混合將小麥種子浸泡在溶液中攪拌均勻。
2.3科學整地,合理施肥
播種前要進行科學整地,進行土壤疏鬆,並進行基肥處理。要求施用完全腐熟的有機肥料或化學肥料。常用的化學肥料有尿素、磷酸二銨、鉀肥等,根據種植面積和需求,合理控制肥料使用量。注意磷酸鋅肥料和磷肥要分開施用。施肥後進行土壤深松,深度在20~22cm左右,提咼土壤活性,保證小麥出苗率。
2.4適期播種:在前茬作物收穫後,要及時進行整地,保證土壤條件。在土壤疏鬆、肥力充足的情況下進行播種,避免在播種灌溉期間土壤出現板結,影響播種質量,降低小麥種子的出苗率。要根據種植地區的氣候條件進行適期播種,並根據小麥出苗的情況合理控制水分供應,同時要進行壯苗處理。
2.5播種質量控制
小麥播種期間要做好播種質量控制工作,要合理控制小麥種植的密度。一般情況下,種植小麥300萬株/hm;要採用專業的播種機械進行均勻播種,保證種子播種距離,儘量一次播種完成,避免漏播、重複播種;控制播種深度,無特殊情況就保持在5cm左右,並進行適時澆水。
2.6苗期管理:小麥出苗後要做好苗期管理,對小麥苗的生長情況進行全面的調查,在缺苗的地方進行補種。在進行補種之前,先將小麥種子用溫水浸泡12h後再進行播種,這樣是為了提高補種小麥出苗率。根據氣候特點進行劃鋤,保證土壤疏鬆,並及時進行排澇,保持土壤透氣性。
3冬季種植管理
3.1合理調整種植密度:在小麥出苗後,對苗情進行觀察,保證所有小麥種子出苗,並要保證出苗均勻。當小麥種苗達到3~5葉期間,要進行第2次查苗,根據苗情調整種植密度,如果出苗密度過大就進行去苗處理,保證出苗的密度均勻。
3. 2適時澆越冬水:在初冬時期,根據天氣預報進行科學的澆水,如果小麥土壤水分含量較少,而且冬季降水量不足就需要進行澆水,保證小麥苗冬季生長水分充足。在小雪之前澆水,合理控制澆水量,保證水分充足即可,促進小麥越冬生長。
3.3適時劃鋤
在冬季來臨之前,如果遇到強降雨,要進行適時的劃鋤,保證土壤的疏鬆程度,避免雨水使土壤板結。將雨水儲存在土壤中,以備小麥越冬的水分供應。另外,還能提高土壤的溫度,並保持恆定狀態,避免小麥越冬時出現凍傷。
4春季種植管理
4.1及時劃鋤:冬末初春小麥返青後,最容易出現土壤跑墒,而且使土壤溫度下降。因此,要立即開展劃鋤。既清除麥田草害,又可以阻斷土壤毛細管水跑墒,達到提升地溫和保墒的目的。促進麥苗早發育及生長,保證綠色小麥的品質。
4.2肥料與水分管理:在春季小麥返青的最後階段,要根據土壤墒情,進行水分補充和肥料補充。在春季4月份期間,進行第1次澆灌,在澆水之前要進行第1次施肥,採用條施的方式施用尿素,通常情況下,小麥田施用尿素145kg/hm,施肥完成後即可進行澆水。然後在冬小麥孕穗期進行第2次澆水灌溉,促進小麥生長,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5小麥種植後期管理
5.1灌漿期澆水:在小麥生長至開花期,小麥的植株開始灌漿,為保證小麥灌漿的效果,要進行及時的澆水處理,保證小麥生長有充足的水分,對於喜水的小麥品種要適當增加澆水量,保證水分充足。在小麥生長期間,水分的充足可以有效促進小麥產量的提高,同時使小麥顆粒飽滿。
5.2葉面施肥:在小苗生長至孕穗期,要及時進行葉面施肥,使用0.1%磷酸二氫鉀水溶劑噴灑在小麥葉面表面,根據小麥孕穗期生長的情況施用1~2次即可。葉面施肥可以有效促進小麥光合作用的生長,從而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促進綠色小麥生產,為小麥種植戶帶來更多的收益。
6綠色食品原糧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治措施
6.1農業防治措施:農業防治措施是綠色小麥種植常用的病蟲害防治措施。要選用優質、抗病性較好的小麥品種,進行適時晚播,晚播可以有效提高小麥種子的免疫性,對小麥黑粉病、銹病、紋枯病、根腐病等病害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中耕期間要做好除草工作,並將麥田中自生的麥苗進行清除,做好田間清理工作,保證種植環境清潔可以抑制病蟲滋生,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
6.2物理、生物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就是要做好人工除草和田間管理工作。具體來說,在中耕期間,利用劃鋤將田間的雜草一併清理乾淨,小麥田中雜草的生命力較強,需要隨時進行除草工作。同時,在劃鋤過程中保持土壤溫度,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保證通風順暢。生物防治措施就是根據小麥病蟲的種類,利用病蟲的天敵消滅病蟲,要保護病蟲天敵,從而降低病蟲害數量。
6.3化學防治措施:防治地老虎、蠐螬和金針蟲等地下害蟲,播種前採取藥劑拌種措施,每50kg小麥種子使用0.2kg的50%辛硫磷乳油,在拌種前先把小麥種子攤開、攤平,將0.2kg拌種藥品兌水2~3kg,用手動噴霧器噴灑拌種,堆悶2~3h後再進行播種,防治小麥蚜蟲和灰飛蝨,用25%吡蚜酮可溼性粉劑20g兌水50kg噴灑,藥後3d、6d、9d對小麥蚜蟲和灰飛蝨防效分別達85.6%、84.2%、76.1%,全生育期用藥1次。
4結語
小麥種植的質量和產量與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有直接的關係,因而在種植小麥時要因地制宜優選小麥品種,做好種子處理和播種質量控制,還要做好施肥、澆水、除草等田間管理工作,注重小麥病蟲害防治,儘量避免使用化學農藥,及時進行農藥清洗工作,保證小麥食品的綠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