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喜歡玩政治手段,做美國的小弟,處處做一些讓人看不懂的操作。其政治手段,被稱為「狗哨政治」。
「狗哨政治」(dog--whistle politics),這是澳大利亞英語。狗哨,是澳大利亞牧羊人呼喚牧羊犬的口哨。發出的聲音,人聽不到,只有牧羊犬能聽到。在 97 年之後,「狗哨政治」就在澳大利亞流行了,比喻政客們表面說一套,背後的真實含義只有少數目標人群才能領會。
澳大利亞的商界,就一直不理解目前澳大利亞政府的這種操作,領會不了。他們只清楚,他們失去了中國市場了。日前,中澳商會CEO兼執行董事尼克·柯伊爾就表示:
「我無法想像失去中國市場會怎麼樣?」
對華貿易,一直是澳大利亞外貿的重頭戲,可是,如今他們失去中國大市場了。但他們是如何一步一步失去中國市場的?卻很複雜,其中「狗哨政治」政治的影響巨大。澳大利亞執行「狗哨政治」的代價,就是失去了「無法想像」的時常。
01 莫裡森的「狗哨政治」,讓分裂成為澳大利亞政治文化,也搞壞了中澳貿易
澳大利亞一直是緊跟美國、英國等盟友的腳步的。
雖然澳大利亞沒有沒有陸上鄰國,所有近鄰國家均與其隔海相望。但它地理位置其實與亞洲東部及南部相近,也就是跟紐西蘭、中國等比較靠近,所以,中澳經濟一直互有依存。
但,英國是澳大利亞的宗主國,是大英國協中的主要國家之一。政治問題上,一直是以英美馬首是瞻。
因為其特殊位置,在歷史上,其政府自1931年後一直採取比較溫和的外交政策。
那就是多邊主義。
第一,極力保持同美國、英國等其他西方國家維持盟友關係的策略;
第二,在1980年代開始後因為地理位置因素積極的拓展同東亞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與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及中國交往密切。
其中,在亞洲,中國是澳大利亞最重要也是最大的貿易夥伴。
但不可否認的是,澳大利亞在政治和軍事上,還是以英美為主的。比如,1971年,澳大利亞與英國、紐西蘭、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共同籤署五國聯防(FPDA)協定。
這個協議主要是軍事共同防禦。澳大利亞也因此在亞太地區擴大了影響力,並逐漸開始將自己的軍事以及經濟勢力擴展至東南亞地區,成為一個政治以及軍事上的多邊國家。
這本來也是可以保持一種平衡的。
但莫裡森上臺之後,打破了這個平衡。
首先,莫裡森只認美國和川普,亦步亦趨,川普吹哨子,他執行,川普針對中國,他也針對中國。
莫裡森上臺,其實是經過了激烈的政治鬥爭的。
在2010 年,澳大利亞的總理曾頻繁地更換過,之前的兩位自由黨籍總理皆被「逼宮」下臺。莫裡森於 2018 年好不容易上臺,先是宣誓就職擔任第17任澳大利亞自由黨黨魁、數小時後再宣誓為第30任澳大利亞總理。
其後,他就出臺了一些政策,解散澳大利亞聯邦參、眾兩院,並定大選日期於2019年5月18日。而後,在大選的時候,莫裡森領導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獲得過半數、並比上屆更多的眾議院議席,出乎外界預料地成功衛冕執政權,莫裡森得以續任總理。
莫裡森領導的自由黨,提倡的是「民粹主義」,這跟川普的「美國優先」意思差不多。
兩人相遇,自然是一見如故。
莫裡森就一直跟隨川普的腳步往前走的,簡直亦步亦趨,他把川普當作「夫子」,夫子趨亦趨。拜登上臺,估計他還是會「趨亦趨」。
如今中美局勢複雜,澳大利亞自然就跟著美國懟中國,實際上也是外交上對於美國老大的一種站隊表態。
澳大利亞的「強化美澳同盟的前提下與亞太地區國家發展」就被打破了。
其次,莫裡森被川普的狗哨吹噓的利益蒙蔽了雙眼,判斷失誤,比如,明顯誤判了中國在鐵礦石資源等方面對澳大利亞的依賴。
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外交關係,實際上在中國的清代就有,當時就有華人移居澳大利亞。正式的雙邊關係,是 1972 年開始的,澳大利亞工黨上臺之後,惠特拉姆成為總理,3天後即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澳大利亞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交。
此後,中澳都是亞太經合組織和二十國集團的成員國,貿易關係非常密切,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澳大利亞則是中國第八大貿易夥伴。
但澳大利亞並不好好做貿易或者說做生意,從 2017 年開始,莫裡森之輩總是對中國內政問題叨叨,比如南海問題等。然後,他們就推出多項法案和措施進行遏制中國。
其實,根據中國的政策,在貿易方面的問題,可以商談。但澳大利亞莫裡森總叫囂的是關於中國內政的問題。這是中國絕不允許的。
自2018年起,澳大利亞等國收緊審查中國資金的政策,並質疑中國國企在澳大利亞投資的意圖。有10多個中國赴澳投資項目被澳方以莫須有的「國家安全」或「國家利益」理由拒絕。而自2016年至今,澳大利亞政府共對中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25起。
這雖然違反《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但中國也只是在此情況下,減少投資,並未作出什麼舉動。
澳大利亞因為有一些向中國中國輸出的主要商品——鐵礦石和天然氣。莫裡森政府,就以為這些東西對中國影響非常大,中國不能缺少這些東西,於是有恃無恐,在涉及中國主權和內政問題上越來越囂張。莫裡森等公開發言屢屢曝出不理智言論,就連澳大利亞國內對華人的歧視現象也愈發嚴重,今年新冠疫情的爆發,更是讓澳大利亞的行徑愈發囂張。
眾所周知,中國對於主權和內政問題的主張,向來是國際聞名的。
是絕不容許任何人和國家隨意侵犯的。
於是,中國相關部門決定從 2020 年五月起,不再接聽澳方部長級電話。最近,中國商務部開始整治澳大利亞的出口商品進行整頓,由於澳大利亞葡萄酒存在傾銷問題,目前已經被執行反傾銷政策;而煤炭、大麥等商品相關部門也有了新的規定。
在以前,中國對於澳大利亞的商品入口,有很多零關稅策略,如下圖——
但這次整頓,徹底讓澳大利亞的貿易產業遭受重擊。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國是澳大利亞葡萄酒最大的進口國,每年澳大利亞的葡萄酒有超過三分之一進口到中國。澳大利亞的損失可想而知。其他如煤炭等產品也是如此。
莫裡森或許有些醒悟,隨後公開「打臉」,尋求中澳對話,可是失敗了,連澳大利亞的媒體都認為「你對人家不好,憑什麼讓人家幫你」?
最後,莫裡森有一些慣性思維,習慣秉承錯誤的「價值觀」,以「自由」、「民主」口號胡作非為是他們的傳統。導致澳大利亞的經濟受損。
莫裡森大概是因為上臺時很容易,讓他有些飄了,跟川普一樣,以為天下事都可以由他們說了算。
很多時候,川普和莫裡斯呢是一樣的。他們都是按照自己的話語體系強勢發聲,過激行為很多。
這很像小孩子,以為刺激、傷害別人就能保證自己的「強大」,從不考慮風險評估。而莫裡森也是跟著美國屁股後面跟慣了的。
這種情形,導致澳大利亞國內甚至質疑「澳大利亞的主權還在嗎?」
02 不但澳大利亞的商人不明白,澳大利亞的總理莫裡森也沒算清楚帳
應該說,澳大利亞政府官員以外的民眾們,包括媒體,都意識到了中澳經貿關係對澳大利亞的重要性。
其實澳大利亞的部分官員,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莫裡森應該也意識到了,否則不會三番五次地打臉。只是,他把經濟帳,算成了政治帳。
首先,莫裡森最初只算了政治帳,以為跟著川普的「美國優先」,能實現自己的「民粹主義」。
但實際上,仔細看就知道了,美國對於任何國家的許惠,都是口頭上的。即便是有目的,也是先算政治帳,川普政府在秉持美國優先的同時,也在不斷許惠拉攏盟友的。
莫裡森夢想著歐美產品填補澳大利亞的市場空白,恐怕所付出的代價更大。「美國優先」的產品,會讓他免稅嗎?
無腦的政治站隊,並不能讓澳大利亞得到實質的好處。
其次,美國的許惠,其實都是口頭上的,而莫裡森當真了。
川普的一系列操作,其實都是口頭上的。比如拉攏以色列,無非就是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拉攏摩洛哥,無非是喊了一句,美國承認西撒哈拉是摩洛哥的領土。
這有啥難的?這些問題本來就是那些國家的內政問題,糾葛歷史悠久。美國承認,哪些地區的人和國就承認了?只能激化矛盾。伊朗要報復,阿拉伯聯盟要針對,遭罪的還是那些地區的人們。
當年中國的西楚霸王項羽封王,其實就是這樣做的,比如項羽封跟著自己奔走的臧荼為燕王,封為項羽打下手的田安為齊王。
但是,本來的燕王韓廣、齊王田榮都在的呀。
項羽封完不管了,帶兵「衣錦還鄉」了。然後,臧荼回去打原燕王韓廣、田安回去打原齊王田榮。自相殘殺,亂成了一鍋粥。
項羽只不過動了動嘴巴,什麼損失都沒有。這些地區呢?兵連禍結。
最後的結果是,臧荼殺了韓廣,但是燕王也沒當成,田榮殺了田安,田安也沒當成齊王。齊地不服項羽、燕地也不服項羽。
從歷史經驗看,美國對於以色列、摩洛哥、澳大利亞等,無非如此。最後的結果是,自傷嚴重,而美國也得不到什麼好處。
但莫裡森似乎不學無術,只會被「狗哨」吹得腦子發熱,算不清楚帳。好好讀讀中國歷史,也不至於如此嘛。
總之,澳大利亞的莫裡森只算了簡單的政治帳,並無任何實惠。把《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當成政治玩兒,自食惡果,也給澳大利亞帶來了沉重的損失。澳大利亞的商界,當然只算經濟帳,所以他們一下子弄不清楚怎麼突然中國這麼大的市場就失去了。
要知道,在 2014 年的《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中,可是有「兩國給予對方最惠國待遇」的約定的,而中國市場非常大,影響力舉足輕重,如今一旦失去,兩國其實都蒙受損失。但澳大利亞更加承受不起。
這些問題,就留給莫裡森政府好好去思考吧,也許,當他們擺脫「狗哨政治」時,就會清醒。
縱貫澳大利亞大陸的汗號列車,如何縱貫經濟之路?
備註:
【1】《中澳自由貿易協定》於2005年4月份啟動《中澳自貿協定》談判,到2014年11月17日,已經過22輪談判,兩國領導人共同宣布「實質性結束中澳自貿協定談判」。
【2】「協定」中有澳大利亞乳製品、牛肉、海鮮、羊毛等製品和煤、銅、鎳等礦產將以低價格大舉銷售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機電產品、工業製成品等也以零關稅銷售到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