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歷史的迴響,美麗而令人哀傷。我看歷史的輪迴,諸君且坐下聽我述說。
雖然說龍是我們的先民在與自然鬥爭和學習的過程中,由對自然的強大力量的敬仰而組合出來的萬獸之王,皇權的象徵。但其實龍的成長也有一條或進化或發育的道路。
就像小說中常見的套路,不同的物種可以通過機遇而進化到更強大的血統,而本是強大血統的物種也有可能會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對龍來說就正好有這兩種。
一、顯而易見是進化的道路。其中比較知名的就有兩條路徑,一為以蛇化龍,二為以魚化龍,其餘比較冷門就是以狗化龍,以蟲化龍,以龜、鱷化龍,以鹿化龍等等。
據《述異記》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
以蛇化龍最為常說,輪迴就來給大家講講以蛇化龍的龍的各階段吧。
據古人的想像,化龍的第一階段首先應為虺,虺是什麼呢?其實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大毒蛇,常居住在水中。後世有詞語:虺尵(疲勞生病,多指馬);虺蜴(一種水蜥,也指蛇醫);虺蜮(奸惡小人)等,基本都是一種兇惡的形象。
蟲有虺者,一身兩口,爭相齕也。遂相殺,因自殺。——《韓非子》虺,蛇屬,細頸大頭,色如綬文,大者長七八尺。――《字彙》
其次為蛟龍,蛟龍可謂惡名昭彰,它們全身覆蓋鱗片,頭上有一直角或無角,有四腳但只有四爪,主要棲息在江河湖泊中,與人們的生活場所十分接近,所以經常被人目擊,一般沉潛在湖泊水底(喜歡襲擊人,並且擁有發洪水的能力),所以經常成為神話中的大災害。
傳說到蛟龍在河湖中沉潛修煉一千年,便能騰雲升天為龍,也有說他們將匯聚於大海中成龍,這時就叫「走蛟」。「走蛟」時天中往往雷聲大作,風雨交加,洪水泛濫,古時的人們為防止「走蛟」時橋梁被衝垮,便特地發明了一種叫「懸劍橋」的斬龍橋,即在橋梁底下懸過一把斬龍劍。
蛟通過河流湖泊匯聚大海之後便是成龍的最關鍵的階段,渡劫,那時候將伴隨許多強大的自然現象,即所謂的雷劫,死傷率為百分之九十。成功通過雷劫後蛟便羽化為龍,擁有更強大的力量和呼風喚雨的能力,並且生活在大海中。
這時的龍應該為青年龍,角小而未長齊,身形小巧。之後再修煉五百年後,角長而齊,體型變大並擁有更強的力量,就化為我們常見的角龍的形象,這時的角龍就已經成為神獸了。
之後千年,角龍將再次迎接第二次雷劫,若成功就能長出翅膀,化為應龍,飛天入地,呼風喚雨 。這時的應龍已經擁有與眾神平齊平坐的資格了。
甚至關於應龍,還有傳說說應龍還可進化為金龍(即龍王,龍族最強者),那時的金龍擁有傲遊宇宙的能力,與上古神明是同一級別的神。
關於以魚化龍,鯉魚跳龍門就是一個例子,輪迴在過去的文章中已經寫過就不再重複,歡迎各位點擊我的主頁觀看。
關於化龍我們已經講了許多,那關於龍族正統的小龍又是如何成長的呢?
關於小龍的形象,應有兩種,一種叫虯,一種叫螭。
龍「雄有角,雌無角,龍子一角者蛟,兩角者虯,無角者螭也。」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廣雅·釋魚》
虯,就是龍子而有兩角者,很像我們上面介紹的龍,當然也有人說它是無角的幼龍,這裡輪迴按照有角來分析。其實虯這個字在現在我們也一直在用,如虯須等,有盤曲,捲曲的意思。
螭龍讀chilong,寓意著美好,吉祥,招財,也是男女愛情的象徵,所以從戰國時便有出現蟠螭紋,常被刻在茶具瓷器上作為裝飾。又因為它被認為是一種水精,所以其像常被置於屋頭上防火。
龍的形象本由蛇等動物演變而來,想像它們的進化過程,正是我們古人具有豐富想像力和精神娛樂需求的象徵。神話是浪漫的,具有無形的魅力,所以才一直傳承至今,關於龍的神話探索還未結束,歡迎大家關注,點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