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中國地理學大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1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本次大會由中國地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聯合主辦,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越南、菲律賓、柬埔寨等21個亞洲國家和地區地理學會的主席或代表,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南非,比利時、荷蘭的專家學者近3000人出席會議。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在講話中指出,110年來,經過幾代地理學家的不懈努力,中國地理學會在加強自身建設、促進學科發展、培育科研人才、推動科學傳播、擴大國際合作、服務國家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今天的中國地理學會已經發展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社團。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宋軍在講話中表示,放眼當今世界,我們要深刻理解科技創新的價值、學術交流的價值、開放合作的價值,從戰略和全局高度識別問題,識別機遇,識別挑戰,擔當起創新與振興的時代使命,推動以科技支撐共建繁榮世界。希望中國地理學會按照中國科協的戰略部署,繼續以會員為主體,以學術交流為主線,進一步加強智庫建設,不斷推進學術建設和科學傳播工作;發揮學科優勢和學會組織優勢,引領全國廣大地理科技工作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本屆大會以「創新發展 再續輝煌——中國地理學理論與實踐」為主題,旨在搭建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平臺,引領全國地理學人以地理學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為核心,不斷提升中國地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水平,促進學科發展,服務國家和社會,使地理科學發展成為指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學科。
大會邀請11位中外著名地理學家做大會報告。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的報告回顧中國地理學會110年來發展歷程和主要貢獻。他指出,110年來,中國地理學發展經歷了五個不同階段,早期三個階段通過《地學雜誌》和《地理學報》兩種學術期刊交流科研成果、傳播科學知識,並且團結了地理學力量,推動組建了中國地理學科研和教學隊伍,形成了地理學基本學科體系,引領地理學者面向國家需求開展研究。
除大會特邀報告外,本次大會設立了61個分會場,分別在國家會議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進行專題學術交流,會議交流論文1500餘篇,口頭髮言1300多個。會議提交了論文主要分為「地理學基礎研究」、「地理學綜合研究」、「學科及理論方法」、「國家戰略研究」、「社會發展研究」和「科技專項成果展示」六大類,重點聚焦地理學科學問題和國家戰略需求,內容涉及地理學理論方法梳理和地理學綜合研究,尤其是人地系統耦合、集成研究,以及「一帶一路」和美麗中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等主題。為了推進國際學術交流,本次大會設立了「地理學與可持續發展」、「發展中國家青年學者地理研究與合作」、「中日地理學比較研究」、「面向美麗中國建設的健康地理研究」和「城市健康地理」5個國際交流份會場。
此外,2019年是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10周年,又恰逢《地理學報》創刊85周年。本次大會期間,舉辦了《地理學報》創刊85周年學術研討會。全國地理學界知名專家學者、《地理學報》歷屆編委和新老編輯300餘人齊聚一堂,共同紀念《地理學報》創刊85周年。會上,頒發了《地理學報》85年最具影響力優秀論文獎和編輯工作貢獻獎,以及引用、下載和發文量最多機構等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