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初冬暖陽,近日,記者前往河北省邢臺市邢東新區祝村鎮唐家莊村,先是看到大片閒置廠房,在路的盡頭來到唐家莊村魚菜共生基地,一片閒置廠房的圍繞中,幾個鋼架大棚依次排開。
來到其中一間大棚前推門而入,棚內整潔清爽,4條約40米長、1.5米寬的磚石結構種菜池讓人眼前一亮——池子裡種滿了各式蔬菜,顏色青翠,長勢喜人。與別的種植大棚不一樣的是,這裡的蔬菜都是種在一塊塊特製的白色方形泡沫板上,泡沫板下不是泥土,而是一池子清澈的水。更特別的是,池子裡的水,不直接引用自來水或河流水,而是旁邊養魚池裡的水。
「在2019年5月份的時候,開始發展魚菜共生種植模式。魚菜共生就是用養魚產生的糞便用來種植蔬菜,種植過程中全部用水培種植,就是把菜種植在水面上,魚菜共生,是個新興的農耕模式。」唐家莊村村支部書記唐會君向記者介紹說,這種模式是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微生物分解法的水循環系統,達到科學協同共生。
通過水循環系統將養殖鱸魚產生的糞便、殘餘飼料等經過微生物分解處理,轉化為可被蔬菜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綠色生態無汙染種養模式。整個過程中僅需補充部分水,所有自然資源循環利用,有效節約了人力、土地、水資源。
「這裡以前是板廠片區,後來因為環保問題,板廠都停產了,廠房也就閒置了,後來我就一直在思考才能把這塊地利用起來。「唐會君說,發展什麼樣的產業,既能鞏固脫貧成效,又能拓寬致富路,通過多方了解,結合唐家莊村的實際情況,整合特色資源,多方對比後選擇了現代化、可持續、清潔高效的」魚菜共生「項目。
主意拿定後,他自費到外地考察、學習,回來貸款投資40餘萬元對廠房進行升級建設,使項目順利開展實施起來。目前,養殖面積5畝,每畝建池6個,每個池子30立方水體,每個池子養殖鱸魚3000-4000斤,每個池子產值5-6萬元,畝產值40萬左右。現有成魚16000餘尾,有芹菜、生菜、油麥菜等蔬菜種植。「目前受季節的影響,只能種植些綠葉蔬菜,後期還可以增加西紅柿、茄子、辣椒、豆角、黃瓜等蔬菜的種植。」唐會君說。
唐會君表示,後期計劃擴大種養殖面積,在全村推廣高密度鱸魚養殖模式,讓村民增收,推動高校現代化農業發展。把產品做成品牌,在電商、網際網路全國配送,讓廣大市民到農場參觀、休閒,親自感受無公害蔬菜種植模式。
今年以來,邢東新區積極開發建設「千斤糧,萬元錢」項目,通過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延伸產業鏈條,加強品牌建設,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子商務等新業態,著力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責任編輯:馬晨
作者:馬晨、閆麗靜、張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