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矮缸美起來,完全不輸雨林缸!

2020-12-05 魚之樂

矮缸美起來,竟如此不可比擬!

目前市面上比較常見的草缸高度一般都在40—50cm,但現在逐漸走入大眾視野的矮缸造景,缸體的高度只有20cm,卻別有一番風味。說起矮缸造景,最有名的當屬英國綠色車間的萌大叔了,今天瘋狂君帶大家看一下他的經典矮缸作品。

開缸設備

缸體尺寸:120 * 30 * 20cm

底床:ADA-亞馬遜泥土9L1袋,ADA 開缸五寶,能源砂

燈具:ADA Solar II金滷燈 36w*2

過濾系統:ADA ES-600 ,自製紫色玻璃迷你出水口-直徑13mm

加熱:內聯加熱器

CO2:ADA CO2 細化器

水草種類:迷你矮珍珠、垂淚莫斯、聖誕莫斯、丁香、宮廷、苔蘚等

素材:石頭、沉木

最下面黃色的部分是

五寶之一防底床硬化粉

上面大的顆粒物是能源砂

萌大叔選用的是S號能源砂

鋪設大概2-3cm厚

鋪設完畢後,用刷子刷平

撒上的粉劑物是

植物生長促進粉、電磁粉

硝化細菌粉、清水粉

接下來就是鋪設水草泥了

大約鋪設4cm左右厚度,用刷子刷平

接下來,就是搭建骨架了

仔細調整沉木的擺放和位置

與石頭達成最好的統一

對細節進行耐心調整

骨架的最終效果,很不錯吧

加水與種植水草

部分水草種植完畢

來一張萌大叔與缸的合影

水體看上去有些渾濁

不過放心,有ADA強大的過濾系統

很快就會清澈的

繼續開工

將水草分成小撮用鑷子進行種植

用到的水草種類主要有

迷你矮珍珠、垂淚莫斯、聖誕莫斯

丁香、宮廷、苔蘚等

到這裡,已經基本上大功告成了

兩個月後

水草已經完全長出狀態

美極了!

往下,看更多美美的矮缸

最後一個矮缸的木頭,真趣致

分享來源瘋狂水草如侵聯刪

矮缸比較清爽,有一些草缸都加入了太多元素,顯得雜亂

怎麼樣,要不要也開個試試?

相關焦點

  • 水陸缸和雨林缸區別簡述
    看似大小相似的空間裡蘊含著不同的世界,一個是溼地,一個則是雨林。接下來我們詳細分析一下水陸缸與雨林缸的區別。 而雨林缸造景完全不同,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地方,每棵植物都要拼命表現自己的存在
  • 雨林缸背景板造景可以選擇哪些植物呢?雨林缸造景流程分享
    我總會說到的一句是:「雨林缸包容性還是蠻大的,所以在植物的選擇上不妨大膽一些」。想必大家應該都知道,熱帶雨林是動植物最為豐富,也是我們的「地球綠肺」。雨林缸就是完全模擬大自然生態系統的,大自然的包容性夠大吧!所以不難理解,雨林缸的包容性也是蠻大的,所以還是那句話,在植物選擇上不妨大膽一些,加入自己喜歡的植物!接下來小野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雨林缸造景比較常用到的植物,希望對您有幫助!
  • 讓人驚嘆的臺灣雨林缸店
    銷售涉獵面很廣,雨林缸造景、積水鳳梨、食蟲植物、空氣鳳梨等,同時,活體還銷售兩棲和爬行動物,我非常想去逛逛!!排缸↓相對尺寸較大的排缸↓這個角度能看出,背景板並不是完全垂直於底部,而是有些凸起,是為了從上到下的苔蘚全面地接受光照↓
  • 這麼美的藤蔓雨林缸,給個機會模仿啊!
    外形大氣清爽,缸內多彩妖嬈來形容雨林缸想必是最合適不過了。雖然我們常見的雨林缸並不在少數,但是讓人念念不忘的卻不多,轉眼間就忘了。這款雨林缸布景和成景與其他的雨林缸其實並無二致,不同的是有蒙絡搖綴的藤蔓,增添了自然鮮活的真實感,所以今天的重點就放在這個所謂的藤蔓上面吧!
  • 水草缸雨林缸造景:見證簡易水草缸的誕生
    導讀:在水草缸造景這個過程中,慢慢發掘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從無到有一點點累積一個小小的自然世界,跟著大灰狼一起收穫造物世界滿滿的成就感。水草缸造景準備時期,找來了如下開缸素材,作為水草缸搭建支架,接下來就是見證小自然的誕生了。
  • 水草缸雨林缸造景:野性水草缸欣賞
    導讀:青龍石在水草缸造景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素材,很多人選擇它的理由在於顏色多樣,也可以擺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今天大灰狼就給大家推薦一下使用青龍石的水草缸,下面是一張青龍石水草缸造景的手繪圖,和其他結合在一起的情況下顯得很驚豔。
  • 言植空間 雨林植物 生態造景 雨林缸的建成
    雨林缸的建成一直有很多朋友想讓我寫一篇詳細的建缸文章,無奈一直很忙,所以一直拖到現在,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吧.首先需要準備的是一個缸體,我這裡用的是從廠家定做的缸體,唯一的缺點是沒有排水,我請廠家幫我打了孔,然後我自己裝了排水閥.
  • 世界生態缸造景大賽雨林缸造景作品點評
    感謝給雨林缸愛好者這次機會!很鼓勵這樣的嘗試,新人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現,有了第一個起步。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雖然第一次做,以後很可能有不如意的地方,再翻缸嘛!總是越來越熟練的。另外,這個缸中規中矩,對於新人來說已經非常好了。
  • 《方寸之間,雨林世界》:零基礎也能學會的雨林缸造景
    由於不同的雨林類型,有著不同的光照和降雨量,還有著不同的物種、植被,如果在雨林缸造景過程中不注意區分、沒有選擇合適的、風格統一的植被,則很有可能出現將紅樹雨林的物種或植被置於一個平原溼地森林為主題的雨林缸中,這不僅會導致植被無法正常生長,還會鬧出笑話。
  • 這樣造景照樣開矮缸!
    「下面是極簡的巖組造景風格,對石材的紋路、形狀、色澤都相當有考究,搭配上少量的草皮類水草,追求自然和諧的意境,簡約卻不簡單,如若再加入一些燈魚造成群遊的景象,那缸中更是倍添活力。非常有看點的是,這隻缸又是一隻超級矮缸,將極簡的風格更是發揮到極致了。
  • 玩轉雨林缸 讓你擁有一片森林
    這個過程充滿了樂趣,你會因此學到很多植物知識,等到你擺好了,缸中每種植物的脾氣也就差不多搞清了。如果擺到了正確的位置,日後的養護將變得超級簡單。缸的上部這裡距離燈和缸頂網罩最近,光照最強,溫度最高,溼度最低,適合喜光、耐低溼的植物。
  • 雨林缸怎麼玩?看完就知道了!雨林生態缸及其搭建的基礎認知
    對於雨林缸,尤其是那種水陸兼具的雨林缸,可能會被認為這不就是水陸缸嗎?只不過是加了一層罩子而已!誠然,在某些方面上來說,雨林缸可以看作是水陸缸的延伸,升級,但是相比於水陸缸,雨林缸人為幹涉的程度更深,風格更加多樣,植物的選擇性更多,受外界環境影響的程度更小,打個比方來說,水陸缸是露天的農田,那麼雨林缸就是果蔬大棚。
  • 雨林缸造景|守住方寸,方得世界
    《方寸之間,雨林世界:我的第一本雨林缸造景書》講述了如何用細菌、樹枝、苔蘚、鳳梨、昆蟲、燈光和噴頭模擬原生雨林的生態系統,搭建一個玻璃缸中的微縮雨林世界。以小見大,以微見宏,以景觀造物引導我們觀察自然、熱愛自然,豐富我們對雨林的審美,引發我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
  • 在哈爾濱生態雨林缸最近很紅
    我想大家都聽說過 海水缸 珊瑚缸 水草缸。而這幾年悄然流行起來的雨林缸你了解多少?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其本身還在生長過程中向大氣源源不斷地提供著生命賴以生存的氧氣,而在室內做一個小型的雨林缸著重於模擬熱帶,亞熱帶的叢林景觀。它是熱帶雨林在尋常人家中的縮影,是家中的微雨林。對室內空氣淨化是非常有好處的。也是天然的氧吧。
  • 這個雨林式水陸缸,有點小眾但很酷!
    水草缸一直都是很多草友的摯愛,最近好多人詢問水陸缸,難道大家都出軌不愛水草了嗎?才過了一個年大家的興趣就變了嗎?當然啦我個人感覺水陸無層次感!且雜亂!還有這種類似雨林缸的水陸,無論是缸體還是景觀造型都神似雨林缸,但是前端沒有玻璃門,平時維護只需定時噴水補水即可。
  • 雨林缸怎麼布置?魚缸造景的主要後起流派有哪些?
    這種魚缸最大的特色是造景非常豐富多彩,因為原產地的魚不同,它的原生缸呈現的形狀也不同,雖然都歸為原生缸,但是原生缸它並不是一個樣子而已的,而是千變萬化,而且非常有靈性和狂野之美,配合射燈,整個魚缸呈現出一種淡淡的昏暗感覺,給人一種完全不一樣的視覺感受,如果拍照片或者拍視頻,有點像拍紀錄片的感覺。
  • 雨林缸植物新寵——網紋草
    雨林缸植物的「新寵」——網紋草,它該如何養護?花語寓意是什麼?文/三條石近幾年來,隨著現在社會的快速發展,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們國家很多的新興行業也都蓬勃發展了。比如現在我們藝術行業的新領域,水族缸,水陸缸和雨林缸。現在這三種缸,比較成熟的就是水族缸,繼而是水陸缸,最後才是雨林缸。不過雖說雨林缸發展時間比較遲,但它卻是水族行業的一匹黑馬。近幾年該行業的發展十分的迅猛,甚至又超越水族缸的趨勢。
  • 初試角蛙雨林缸!
    深圳的氣候,確實比北京舒服,至少冬天不覺得渾身瘙癢。長柜上的那口30缸是要換掉了,現代家具的確尷尬,櫃板好像較薄,30缸放在長櫃的一邊,竟然能把櫃面稍稍壓彎曲,毅然決定換口與櫃面一樣長寬的長矮缸,讓整板同時受力,均有支撐,會好很多。
  • 如何選擇一款正確的雨林缸燈具?
    之前說過,雨林缸的燈具是硬體當中最為重要的,它決定了缸內所有生態的能量輸入。但是很多新手會在成本方面有所顧慮,懷著僥倖心理選用了照明不足的燈具,「你看,這植物不還沒有死呢麼」。這裡分了三種情況:第1是,使用了水草燈、植物補光燈等燈具,顏色「不正」。下面的缸看上去一個偏藍,一個粉紅↓這導致根本無法欣賞這個缸體內的植物,看著就不舒服。當然,我們知道,紅藍光對於植物來說,輸出是很高的。
  • 雨林缸造景植物需要多少光照?該如何選擇燈具?
    好多人不入雨林缸坑,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光照。就是說,不曉得該給雨林缸配怎樣的燈。看看本文,應該對大家有些幫助。一、雨林植物需要多少光照?按照水草缸的理論,一升水需求的瓦數有各種說法,但是基本在0.3瓦到1瓦之間。而雨林缸的燈光需求會更高一點。這個問題還是從真正的熱帶雨林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