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不萊梅還不能和現在的多特相比,大多特的崛起是全方位的,之前的不萊梅雖然成績也不錯,但是俱樂部的營業收入以及球市決定了他的上限,很難進入歐洲前十,現在的大多特則不同,上賽季俱樂部營業收入超過3億歐元,這在歐洲絕對是前十的水平。再往前一年營業收入接近2億歐元,也是排名歐洲第十一,而且大多特擁有全歐洲最高的球場上座人數,接下來的幾年裡只要穩步發展,不再犯之前冒進的錯誤,就將成為近十年來德甲第二支真正意義上的豪門球隊。
聯賽競爭力和奪冠競爭力不是一回事,你有95分的水平,其他人是的80分,你就有15分的優勢;你有85分的水平,其他人最高只有75分,你的優勢就只有10分。德甲競爭激烈是大家競爭都激烈。西甲是強隊弱隊差距最大的聯賽,但問題是西甲有兩隻強隊,這兩隊彼此之間是要競爭的,所以西甲的冠軍爭奪可能是全世界最激烈的。對冠軍產生威脅的,通常而言只有亞軍;德甲亞軍的取分率是各大聯賽中最低的。
這不否認當年大黃蜂確實猛,但是也要說,當年拜仁並不具備傲視群雄的實力。足球畢竟是一種帶有運氣成分的比賽,前四是拜仁實力的定位,歐冠四強,也是拜仁正常的名次,所以當年的海因克茨也沒有把拜仁帶得多麼偉大。一句話,這些年能夠傲視群雄實力超群的就是夢三的巴薩。意甲尤文現在確實一枝獨大了,但我相信這情況不長遠,一有投資者,格局就會被打破。但拜仁的情況比較特別,50+1財政政策的存在讓其他球隊很難擺脫財力的局限,對拜仁不能形成長期的挑戰。
我個人很喜歡球員時代的瓜迪奧拉,可以說是4號球員的一個範本,後面比較像他的是小法,可惜後來小法在阿森納改打前腰後控制力和傳威脅球的能力下降了,這可能是他最後回歸巴薩,卻無法適應最後又出走的原因之一。當教練他水平肯定有的,但拜仁和德甲是否最適合成為他的戰術體系的實施地,則是一個疑問手。不管怎麼樣,當年他拒絕了英超而選擇拜仁,我個人是挺鄙視的,他選擇了看上去是最容易的一條路。
其實沒有50+1的政策,該大還是大,西甲的馬拉加曇花一現,就算繼續投資,你任何西甲會出現個切爾西麼,馬太效應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政策下都是必然存在。當然石油投資者是投機取巧,會出現像馬拉加,和現在意甲球隊的負面影響,但他們確實能有效打破傳統勢力建立新強隊。其實德甲50+政策有其優點,我只是覺得居然也有其缺點,應該重新調整優化,但不是廢除。我覺得還應該以整個聯賽的大局出發,如果多一兩支能長遠形成競爭的球隊,德甲聯賽會更有吸引力,有助商業開發,這是包括,拜仁本身都能受益的。或許可能那時的聯賽冠軍獎金是現在的兩倍,可能會出現這情況,拜仁可能會面對挑戰,奪冠次數少了點,但收入反而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