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好的消息就是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可以全民免費接種了。
帶了一整年口罩的深圳人興奮了,打了疫苗就不用戴口罩了?當然不是!打了疫苗,還是要做好防護,不能把寶全押在疫苗上。
如今,地鐵裡、辦公室、大街上,口罩成了一切生產生活的註腳。口罩還要戴多久的話題,從去年討論到今年,如今和新冠疫苗一同熱熱鬧鬧的登上了微博熱搜。
我們必須承認,當「戴口罩」成為出門前僅次於手機和鑰匙的例行檢查時,人們的生活,正在被口罩所改變。
01
有人說2020年社交的「潛規則」就是——「摘下口罩,請不要和我說話。」
深圳地鐵裡的乘客
戴口罩已經變成了某種社交禮儀。無論是在封閉的電梯裡,還是在相對空曠的大街上,戴口罩都已經成為了對別人負責任的代名詞。即使是在確診病例已經清零、疫情防控降級的地區,不戴口罩走在馬路上照樣會遭到側目。
自己的口臭,是帶上口罩才知道,難以描述的味道伴隨你一整天。
就連那些曾在約會前舔自己手臂確認過的人,在戴上口罩吸入自己的吞吐物後,也開始仔細回憶兩個月前的那次接吻後姑娘的微表情。很多自以為天天吐氣如蘭的俊男美女不淡定了:我平時說話也這樣嗎?!於是,趕緊把口罩悟了起來。
戴上口罩,表情天然地被隱藏起來,所見之人在微笑還是在惆悵,我們無從得知。
口罩,好像是一個面具,給了成年人喘息的機會,可以隱藏自己的沮喪、失落和不安,可以不再費心揣測對方的表情,可以不需要賠笑敷衍,多了一份坦然和自在,有了做真實的自己的底氣。
朋友阿貓說自從戴上口罩,她的社交恐懼症減輕了。
走在公司走廊上可以目中無人保持高冷,不用眯著近視眼使勁辨認熟人,以免別人跟她打招呼,而她自己卻視而不見。不用假裝厚道地用「嗯、啊、哦」和同事尬聊了。戴著口罩去和大客戶談理財方案,感覺親切了很多,彼此之間地位財富見識的差距,似乎都被口罩消弭了,也感覺更有底氣和自信了。
斑馬線上的行人
口罩儘管貴,但戴上口罩後不需要化妝了,至少節省了口紅及其他化妝品。戴上了口罩的情侶,對方雖然不能夠看到你巧笑倩兮,可也更加突出了美目盼兮,畢竟眼睛才是心靈的窗戶。
香港出現一例寵物犬被診斷新型冠狀病毒檢測陽性的案例,也由此令養寵人十分慌張。一些狗主人考慮給自家寵物戴上口罩,避免感染。
02
其實,今天人們熟悉的防疫口罩,是一個世紀前在中國誕生的。
1910年秋天,一場鼠疫肆掠中華帝國東北諸省(當時稱為滿洲),中國統治者打破了與西方醫學的長期對立:任命年輕有為的華人醫生伍連德——一位來自英屬馬來亞的劍橋畢業生為防疫總醫官。
伍連德進而對當時的外科手術口罩——由紗布縫裝棉絮製成——進行了改造,將其改成了易於佩戴的防護用品。
然而在今天的西方社會,戴口罩似乎成了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
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在中國以及其它亞洲國家,比如日本、韓國等國,國民在公共場所戴口罩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當歐洲成為新冠疫情的「震中」,這些國家的專家和政客都表示:
沒有必要戴口罩,
普通人戴口罩沒有什麼效果,
口罩是給生病的人戴的
......
前一段時間,在微信朋友圈中我看到了一則華人朋友的分享:在阿姆斯特丹的唐人街有華人戴口罩出行...... 結果,引來了全副武裝的醫務人員前來檢查!
奧地利華人媒體《維城》也報導了這樣一則短訊:一名華人婦女在維也納市中心被罰款150歐元,原因是因為她當時戴了口罩。
歐洲部分國家有《禁蒙面法》。比如嚴格執行的國家就有德國、比利時、法國......如果是有人生病必須佩戴口罩,那麼需要要求醫生開具證明。
於是,戴口罩被某些西方國家給汙名化了,他們的民眾就會選擇不戴口罩來證明自己的健康,以防止被社會排斥。這一幕就如同法國的一名議員在議會過程中因佩戴口罩,遭到他人的嘲諷與吐槽。
戴口罩作為一種具有防護性心理意義的舉動,符合中國人在熟人社會沉澱下來的防護陌生人的心理傾向。在不確定、不安全、流動性強的現代社會,是具有「鎮靜劑」的作用。
而西方人習慣與陌生人搭訕和交往,向他人展示受人歡迎的特質,這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的。但是,戴口罩則傳達了與他們特質相反的信息,所以遭到了他們的抗拒。
口罩爭議背後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戴口罩的日本上班族
其實,比中國人還要熱衷口罩的,要數日本人了。在日本的街頭、商場、公共運輸等場合,滿眼都是戴口罩的男男女女而「口罩文化」在日本的盛行,多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激反應」,讓日本人養成了「感冒就要戴口罩」的下意識習慣,並逐漸成為了一種常識性的公共禮儀——既為自我保護,也避免傳染別人。
03
為解決口罩帶來的各種不適應,世界各地在嘗試著和口罩成為「朋友」。
帶上口罩,人們看不到彼此的臉,無法相互「識別」。習慣了「刷臉支付」的用戶戴上口罩後才發現,手機的「面部識別解鎖」根本不認自己這個主人。
巴西一名畫家從新冠疫情中嗅得商機,在口罩上繪製逼真的局部人臉,令人們戴口罩同時展示「真容」。這位畫家豪爾赫了解到很多人不愛戴口罩的一個原因是不好看、丟失自我,於是他發揮自己的特長,照著人們的照片為他們畫人臉口罩。
畫家豪爾赫作品
以色列設計師羅恩·阿拉德(Ron Arad)的棉質口罩描繪了畢卡索、馬蒂斯和達利等著名藝術家的面孔。口罩募集的資金將用於「為護理者微笑」活動,旨在為醫院和護理機構的醫護人員提供支持。很多名人紛紛戴著同款口罩拍照支持這項活動。
根據英國一家統計網站的數據,超過五分之一的英國人計劃,今年為朋友和家人購買口罩作為禮物。
一位有兩個孩子的媽媽疫情期間另闢商機,在家設計加工個性化口罩銷售給企業,每月收入超過7000英鎊(約62600人民幣)。此外還有美妝博主和抖音網紅等「潮人」,他們都對丹妮的設計大為誇讚,為她帶來更多訂單。甚至一些名人也多次找她訂製口罩。
巴黎時裝周也大量出現了口罩的身影。除了口罩之外,這季時裝周場外街拍還出現了許多抗液配件,包括有人把迷你瓶的免洗手消毒液掛在包包上,變成最時髦又實用的配件。
巴黎時裝周 來自RINKA的時尚日記
可見沒有什麼是不能改變的,在經歷了一個世紀之後, 文化的發展出現了歷史的輪迴,口罩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從中國走向世界的社會共識。
最新報導,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上,帶著口罩的拜登夫婦和沒戴口罩的川普夫婦一同上了熱搜。儘管口罩之爭在西方存在著兩極化的爭議,但或許,這一次的疫情,可以打破西方社會民眾們的固有思維以及文化方式,形成新的適應性更強的文化氛圍。
2021年,我們無法預知疫情影響還要持續多久,全民戴口罩的行為背後也已然有現代文明的因子——華爾街日報文章分析:全民戴口罩文化促生了一種休戚與共、同擔共責的感覺,它將面臨共同威脅的人們聯繫在一起,並有助於弱化疫情的次生危險:失序,也就是社會規範的崩塌。
我們完全可以讓口罩這種日常安全防護工具,成為生活的亮點之一。
我們的面部被包裹,友善的微笑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依然可以一如既往地保持。
就像深圳的藝術愛好者羅莉,用用過的口罩當畫布,在廢棄的口罩上延續對自然的嚮往。
上海「N95之家」《口罩上的自然之景》,羅莉